1947年,陝北楊家溝,中共中央正在緊急召開一場重要的軍事會議。
在並不寬敞的會議室里,黨中央的幾位領導人以及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等圍坐在一起,共同商議是否要在此時抽調兵力,南渡長江?
毛主席站在屋子中央,手裡捏着一根煙,緩緩說道:「你們的意見我都看到了,此時南渡長江確實存在困難,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嘛,咱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儘快結束內戰,老百姓不能再受苦了呀!」
聽到毛主席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在座的人都紛紛表示理解。
這時,一個瘦削的身影站了起來,開口說道:「主席,欲速則不達呀!我還是認為,現在南渡長江還不是時候!」
說話的人就是粟裕,要知道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建議毛主席取消南渡長江的計划了。
面對粟裕的反駁,毛主席有些生氣了,他扔掉煙頭,瞪着粟裕,說道:「你若不願意帶兵南下,我可以隨時換人!」
氣氛一下子凝住了,面對主席的嚴厲質問,粟裕卻仍不改口,會議被迫中止。
這個粟裕是何許人也?他憑什麼敢當面反駁毛主席的決議?這次南渡長江的計劃究竟有沒有實施呢?
諸君莫急,請聽我徐徐道來。
棄筆從戎,一戰成名
1925年,粟裕通過努力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在那裡他接觸到了最新的思想,並光榮地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
面對時代的巨變和嚴酷的現實,年輕的粟裕陷入了沉思,經過一番認真思索之後,他決心放棄安逸的生活,毅然選擇棄筆從戎。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粟裕加入了葉挺所率領的第24師,緊接着便隨軍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南昌起義,這一年,粟裕剛滿二十歲。
從那時起,對於粟裕來說,少年時期立下的剷除軍閥的志向,終於變成了現實中的革命行動,他的革命征程正式開始了。
南昌起義之後,粟裕又參加了湘南起義,接着便跟隨朱德、陳毅上了井岡山,在紅軍艱苦的鬥爭歲月中,他經受住了千錘百鍊,終於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將士。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轉戰皖南,加入了新四軍戰鬥行列,皖南事變後,他臨危受命,擔任新四軍師長,領導蘇中軍民繼續抗日,堅持和鞏固了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
1946年6月下旬,在解放戰爭即將爆發的前夕,國民黨軍隊正在策划進攻蘇中解放區,為應對蔣軍的進攻,中共中央命令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
接到命令後,粟裕經認真分析,於當天向總部和陳毅回電,建議「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蘇中地區是長江下游平原,一望無際,無險可守,對於兵力明顯處於劣勢的華中野戰軍來說,此仗難度極大。
蘇中戰役自7月13日開始,共有七次戰鬥。
在粟裕的指揮下,歷時一個半月,華中野戰軍以3萬多兵力,戰勝12萬敵軍,七戰七捷,一氣呵成。
七次戰鬥,有攻、有守,有野戰、有攻堅,有長途奔襲、有以逸待勞,粟裕指揮着華中野戰軍始終掌握着戰場主動權,在運動中調動並消滅敵人。
蘇中戰役雖然規模不算很大,卻是解放戰爭爆發後的首個大勝仗,意義非常重大,之後,毛主席曾多次致電各大戰略區首長,專門介紹蘇中戰役經驗。
此一役充分展示了粟裕的軍事才能,粟裕將軍就此一戰成名。
堅持己見,據理力爭
1947年末,面對東北、華北戰區的戰鬥形勢,毛主席萌生了組建華南野戰軍的想法。
經過中央軍委領導們的認真討論,一致通過了這一作戰計劃,並確定任命粟裕為華南野戰軍司令員,着手進行各項組建工作。
彼時的粟裕,正和陳毅一起,在山東地區指揮作戰,當他收到軍委下發的電報之後,果斷地提出了反對意見。
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粟裕給毛主席發回了一封電報,建議取消南下渡江的計劃,並提出了三大理由:
一是長江以南是國民黨的大本營,在敵方重軍把守之下組建野戰軍,難度過大。
二是華南地區由長江作為天險,一旦南渡,戰線過長,倘不能速戰速決的話,物資供給將嚴重不足。
三是目前華北局勢尚不明朗,此時分兵南下,極有可能會影響到華北戰局。
面對粟裕的建議,毛主席也覺得不是沒有道理,只是太過小心了,哪一場戰鬥沒有困難?困難再多,想辦法解決也就是了。
於是,毛主席再度發電,提出將從華北野戰軍和西北野戰軍中抽調十萬兵力給粟裕,讓他務必完成南渡長江的任務。
收到電報的粟裕,心裏明白這次中央是下定了決心要南下的,可是鑒於近幾年與國民黨軍隊的作戰經驗,粟裕更加清楚目前兩黨軍隊的真實水平,他堅信自己的主張是正確的。
於是,在和陳毅、劉伯承、鄧小平共同商議之後,粟裕再度向中央發回電報,依舊是建議取消計劃。
這一次,毛主席沒有再回電,而是命令四人火速趕回黨中央,緊急召開軍事會議。
1948年1月7日,這場圍繞着是否南下渡江的會議正式召開。
誰也沒有想到第一次參會的粟裕居然敢當面反駁毛主席的軍事決議,會議氛圍一下子緊張起來。
周總理連忙站出來打圓場,宣布暫時休會十分鐘。
十分鐘,毛主席重新回到會議室,望着粟裕,沉着臉問道:「你還是要堅持你的意見嗎?」
粟裕望着毛主席,堅持說道:「是的,主席!現在南下不是時候……」
毛主席擺擺手,打斷了他的話,問道:「那照你的打法,咱們什麼時候才能南下?等到國民黨的主力全部撤回長江以南嗎?到那時豈不是更難了?」
一聽到主席這樣問,粟裕頓時有了精神,他朗聲道:「主席,我們為什麼不把他們全部消滅在華北領域呢?」
此話一出,別說毛主席了,在座的人無不感到驚訝,但細想之下,卻又覺得此法甚為可行。
毛主席終於綳不住了,哈哈大笑道:「好你個粟裕!這一次我就聽你的了!我給你一年的時間,不把華北徹底打下來,你就乖乖地給我去南下!」
粟裕也笑了,他挺直身子,對着毛主席行了個軍禮,認真地答道:「保證完成任務!」
其實,對於粟裕這種堅持己見、據理力爭的將領,毛主席是頗為欣賞的,正所謂理不辨不明,面對爭議之時,這種敢於直言的精神才是最為珍貴的。
淮海一役,不負所托
1948年9月下旬,華東野戰軍成功攻克濟南,在仔細分析了目前的戰鬥形勢後,粟裕便向中共中央軍委提議,希望着手進行淮海戰役,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
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回電錶示同意粟裕的建議:此刻進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10月27日,中原野戰軍成功佔領鄭州,中共中央決定讓其向東進入徐蚌戰場,與華東野戰軍協同作戰,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
針對此種形勢,粟裕向毛主席提出建議,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淮海戰役,毛主席予以採納。
11月6日夜間,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各部隊按計劃向徐州開進,淮海戰役正式開始。
與中共積極備戰不同,從一開始國民黨內部就在作戰方案上存在分歧,軍事總指揮一職遲遲沒有合適人選。
在白崇禧一再拒絕之後,蔣介石不得已委派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
面對我軍大舉進攻,國民黨軍隊倉促應戰,劉峙指揮不當,致使第7兵團撤退延誤,被我軍合圍於碾庄地區。
蔣介石深感劉峙無能,遂將杜聿明緊急調回徐州負責指揮作戰。
11月13日,國民黨派出兩路援軍協同作戰,對徐州發起進攻,企圖救援第7兵團。
對此,粟裕一方面派出人馬對兩路援軍予以阻擊;另一方面則命令主力部隊加快對第7兵團的圍殲作戰,終於在22日將其全部殲滅,統帥黃百韜被當場擊斃。
國民黨軍第7兵團被消滅後,於我軍而言,徐州東線已再無阻礙;與此同時,中原野戰軍成功切斷了由徐州往蚌埠的退路,並且將國民黨派來救援第7兵團的12兵團重重包圍。
面對此種被動挨打的情勢,蔣介石無心戀戰,於11月28日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命令杜聿明放棄徐州,率兵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
發現敵人正在倉惶撤退,粟裕知道這是全殲國民黨軍隊主力的大好時機,當即命令華東野戰軍向敵人發起追擊、攔截,全力圍攻杜聿明集團。
與此同時,中原野戰軍對第12兵團採取了近迫攻堅戰法,對其合圍圈不斷縮小。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匯合在一起,對第12兵團全線發起攻擊,並於12月12日發起總攻,至15日共消滅了國民黨軍隊12萬人,至此杜聿明集團已是插翅難逃,淮海戰役已然取得決定性勝利。
在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他以一場空前的勝利,實現了當初對黨和人民的承諾。
戰役過後,毛主席讚許地說道:「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等功!」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蔣介石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開始南渡長江,只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百萬雄師就跨過了長江天塹,23日解放軍佔領了南京城,國民黨統治土崩瓦解,歸於消亡。
至此,毛主席與粟裕將軍之間這場有關南渡長江的爭論終於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一個好的統帥不僅能知人善任,更為可貴的是能做到從善如流。
一個好的戰將不僅能衝鋒陷陣,更為難得的是能做到直言進諫。
所幸,我們不僅擁有這樣偉大的統帥,也同樣擁有這樣優秀的戰將!
多年以後,當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元帥時,提到了淮海戰役,毛主席仍不無讚美地說道:「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就是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