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和宸妃海蘭珠的生死相隨
第一位 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氏)
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海蘭珠的原名叫哈日珠拉、烏尤黛,(海蘭珠的滿文含義是:我所珍惜珍愛的人)萬曆37年公元1609年出生於蒙古科爾沁,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寵妃,她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比她大4歲。
海蘭珠入宮後深受皇太極的專寵,兩人的感情極深。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的時候,海蘭珠被封為關雎宮宸妃,是四妃之首。
公元1637年,宸妃海蘭珠生下皇太極的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天下。崇德六年,宸妃不幸逝世,死後與皇太極合葬在清昭陵。
皇太極和海蘭珠的愛情故事
海蘭珠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已經26歲,比庄妃晚嫁給皇太極9年。宸妃海蘭珠可謂是寵冠後宮。
崇德元年,皇太極以古代有名后妃經常用的封號,封海蘭珠為東宮宸妃。以《詩經》中象徵愛情及女子美貌的佳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把宸妃居住的寢宮命名為關雎宮。
關雎宮
宸妃的地位在五宮中位居第二。地位僅次於她的姑母,皇太極的正宮皇后。
在皇太極的眾多后妃中,皇太極惟獨鍾愛宸妃海蘭珠。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的兩個女性已經嫁給了皇太極,姑姑居中宮,享「椒房之尊」,二侄女為永福宮庄妃。
後來在一次親戚會面中,庄妃的親姐姐海蘭珠隨母朝見皇太極,皇太極見海蘭珠長的漂亮,就生了愛慕之心,於是顧不得從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已納了一後一妃,還一定要娶這位美女。
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十月十六日海蘭珠隆重出嫁。海蘭珠與皇太極成婚,於是,後宮中出現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侍一夫的新鮮事,皇太極對這三位后妃恩寵有加,其中尤以宸妃海蘭珠最受寵愛。
海蘭珠與皇太極成婚的時候,並非是豆蔻年華,但是她長得很漂亮。宸妃肌膚如玉,又有一種少女不具備的成熟美,且溫婉賢淑,所以更加受到皇太極的青睞。
此時的皇太極已過不惑之年,比宸妃大16歲。崇德元年公元1635年,海蘭珠被封為關雎宮宸妃,地位僅次於皇后。皇太極封她為「東宮大福晉」,位居四妃之首。東宮賜名為「關雎宮」,取名關雎也是對海蘭珠容貌的讚美。
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亥時公元1637年7月,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了個男孩,皇太極因此大赦天下,隆重慶典。宸妃生下了皇八子,皇太極欣喜若狂,很快就決定立這個嬰兒為皇位繼承人。
皇太極開疆拓土,稱雄東北,加之寵愛的嬌妻產子諸事順遂,很是得意。可是真應了「好景不長」這句俗語,倍受嬌寵的皇八子只活了兩歲,還未來得及取名就夭亡了。
愛子的死,給皇太極和宸妃以沉重的精神打擊。宸妃海蘭珠所遭到的打擊尤其嚴重,整日鬱鬱寡歡,憂悶成病,一病不起。
崇德六年九月公元1641年9月13日,宸妃傳來病重的消息,17日夜裡一更時分病逝。宸妃海蘭珠彌留之際,皇太極正在松山戰場上指揮作戰。他得知宸妃病危的消息後,立即召集軍事會議,對圍困杏山等地做了具體的部署,然後立即日夜兼程趕回盛京。當他進入關雎宮時,宸妃已駕返瑤池了,終年33歲,正是風華之年。
皇太極悲慟欲絕,寢食俱廢,多日不食不眠到23日昏迷,言語顛倒,數度昏死過去,幾經緊急搶救,才漸漸蘇醒過來。
寵妃去世,特別的謚號
崇德六年九月二十八,宸妃初祭,皇太極親筆寫下祭文,皇太極下跪奠酒,宣讀祭文。崇德七年正月初一公元1642年元旦大典,由於宸妃之喪被視為國喪而停止慶賀。
崇德六年十月二十七,賜給宸妃謚號為敏惠恭和元妃。元妃本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這是清代妃子謚號中字數最多的。宸妃死後火化,初暫安於盛京地載門外五里的墓地。
崇德六年十一月十一,皇太極因思念宸妃,再次失態痛哭。
宸妃死後不到兩年,崇德八年農曆八月初九日亥時公元1643年8月,皇太極駕崩,魂追宸妃而去,皇太極葬入昭陵之後,宸妃也被遷葬到昭陵妃園寢內。他們終於可以在死後永遠得長相廝守在一起了。皇太極對宸妃海蘭珠的這種真情篤意,在歷朝皇帝中都是少見的。
皇太極和海蘭珠經過天作之合、天人永隔、最後相見於黃泉的愛情在千古流傳中也是一則佳話。
順治帝福臨和孝獻皇后董鄂氏的至死不渝
第二位 董鄂妃(孝獻端敬皇后)
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出生於遼寧,清世祖順治帝的皇貴妃,內大臣鄂碩的女兒,大將軍費揚古的姐姐,是中國最後一位有獨立謚號的皇后。
董鄂妃天資聰穎,精書法,好史書,性仁愛,識大體,深受順治帝的專寵。她時常提醒順治帝要認真批閱奏摺,並細心照顧順治帝的飲食起居,也不時為犯錯之人求情。
公元1660年董鄂妃去世,追封為孝獻皇后,謚號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董鄂氏是滿洲正白旗人,她的父親鄂碩是正白旗的軍官,順治二年以後,鄂碩隨軍南征,此後的五六年間,都在蘇州、杭州、湖州一帶駐紮,這使得他的女兒自幼受到江南漢族文化的影響和熏染。
董鄂氏自幼天資聰慧,好讀史書,精書法,有一種獨特的風韻和文雅書卷氣溫柔而善解人意的女性美,而且悟性極高,很快就受到了順治帝的專房之寵。
福臨對賢妃董鄂氏的六宮專寵
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正式被冊為「賢妃」,僅過一月有餘,順治便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在清代歷史上十分罕見。
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氏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這年順治福臨19歲,皇貴妃董鄂氏18歲。封董鄂氏為妃並頒詔大赦天下,這在大清朝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按常規,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后的大典禮上,才會頒佈詔書公告天下。由此可以看出董鄂氏能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得到了福臨的專寵,他們之間是產生了純粹的愛情。
每次順治帝看奏摺的時候,有重要的內容,草草看過後,就隨手扔在一邊了,董鄂妃提醒他應該仔細看,不能忽視。
順治帝要和她同閱奏章時,她又連忙拜謝,並解釋說後宮不能干政。順治帝下朝後,她總是親自安排飲食,斟酒勸飯,問寒問暖。
順治帝批閱奏章至夜分,她總是毫無例外地為其展卷研磨,侍奉湯茶。順治每次聽翰林院的官員們講課結束後,回到寢宮後,她一定會打聽講課的內容,他也會再給她講一遍,順治每次講給她聽的時候,她都非常高興。
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並非是卿卿我我的小夫妻,而在於理性地相互促進。董鄂妃時常陪伴在順治帝的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福臨,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時,董鄂妃也往往為他們說情。
董鄂氏雖然位在皇后之下,只比皇后低一級,而高於諸妃之上。其次皇貴妃有副後之稱,而且董鄂氏實權長期與孝惠後並存,但是皇貴妃董鄂氏卻是盡到了皇后該盡的職責。
也因為有孝惠章皇后在,所以皇貴妃董鄂氏才沒有得到皇后的名分。儘管如此,董鄂氏依然嚴謹恪守,熱心地輔助內務,殫精竭力,無微不至,各項事務都非常勤勉努力。
董鄂氏病中三年的時間裏,雖然身體虛弱,面容憔悴,仍然時而勉勵安慰順治說沒有大礙,諸事仍然都很齊備。禮數上也沒有任何懈怠,董鄂氏是始終如一,侍奉孝惠章皇后更恪盡謙和恭敬,孝惠章皇后更是把她當作姐姐。
順治十四年冬天,順治帝去南苑,孝庄皇太后身體不適,皇貴妃董鄂氏都朝夕侍奉,廢寢忘食,她在天帝壇為孝庄皇太后祈禱,隨即到南苑去探望,孝惠章皇后卻無一句話詢問,也沒有派人來問安。
因為這件事,順治帝以孝惠章皇后有違孝道,讓群臣廷議廢掉孝惠章皇后之位,另立董鄂氏為皇后。董鄂妃聽聞後,長跪在順治帝面前,磕頭請辭後位,哀求順治帝不可廢孝惠章皇后的位置,順治帝這才作罷。
痴情父子歷史重演
悲劇再度發生
公元1657年11月12日,董鄂妃為順治帝誕下皇四子,順治帝歡喜至極,馬上就大赦天下,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賀。
皇四子出生,順治頒行天下的大赦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統立極,撫有四海,必永綿歷祚,垂裕無疆。是以衍慶發祥,聿隆胤嗣。朕以涼德纘承大寶,十有四年。茲荷皇天眷佑,祖考貽庥,於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貴妃董鄂氏所出。上副聖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愛戴之悃,特頒肆赦,用廣仁恩。
皇四子出生的時候,諸王、貝勒、貝子、公及首輔大臣都紛紛獻上馬匹、緞帛以慶賀順治皇帝第一子出生之喜。
順治帝還舉行了頒佈皇第一子誕生詔書的隆重慶典,之後更是大赦天下。在清一代因為皇子出生而大赦天下的也只有皇太極的皇八子以及順治的皇四子,父子二人各自創造了一個清代第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公元1658年2月25日還在襁褓中的皇四子便夭折,順治帝追封為和碩榮親王,喪葬逾制隆重,還為和碩榮親王修建了高規模園寢,並親筆寫下《皇清和碩榮親王壙志》,抒發了對皇四子的寵愛和痛惜之情。這已經是超越祖制了。
皇貴妃董鄂妃原本就體弱多病,親生的皇四子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更是身心俱疲。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8月19日,一代佳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皇貴妃董鄂氏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的承乾宮中,時年22歲。董鄂氏臨終前曾囑咐:「帝,妾去世後,禁裝金玉之物,謹以妃禮」還未說完便仙逝了。
順治哀痛至極,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順治帝以皇后規格為董鄂氏舉辦了一場獨特的葬禮。
死後極盡哀榮
追封為孝獻端敬皇后
皇貴妃董鄂氏崩後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順治皇帝諭禮部:「皇貴妃董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后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追封加之謚號,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
皇貴妃董鄂氏薨逝後,順治為其輟朝四個月,按照禮制,皇后去世輟朝時間也僅僅是五天,為皇貴妃去世而這樣長時間的輟朝時間,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都是無法被超越的,獨一無二。
順治帝親自給董鄂氏定的謚號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因為不系帝號,她也成為了唯一一個獨立的皇后謚號,簡稱為孝獻端敬皇后。
「獻」字謚號:聰明睿智曰:獻 ,智哲有聖曰:獻,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 。從謚號也能看出順治帝對董鄂氏的偏愛,評價最高的。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二十七日,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太后喪事中也未見過。
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順治為她舉辦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請108名僧人誦經祈福超度亡魂。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的遺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一起燒掉的還有兩座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宮殿(冥宅),連同裏面的珍貴陳設。
十月初八日,順治皇帝第五次親臨壽椿殿,為董鄂氏斷七。當年十一月,順治皇帝以董鄂氏的遺願,下令停止下年秋決。
自從董鄂氏去世後,內政事務堆積,都等着順治皇帝來處理,每次做事就更加懷念董鄂氏,悲傷不能自已。
帝又常感嘆和董鄂氏有伉儷之緣,卻不能一起走完人生,可悲可嘆。只有順治帝一個人,撫今追昔,雖然順治帝說不出心中悲傷,悲痛卻常常來襲。宮中事務以前都是皇貴妃董鄂氏來處理的,盡心檢查審核,沒有不恰當的。
順治帝雖然後宮佳麗無數,但是真正讓順治視為紅顏知己還是董鄂氏,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
順治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以大量的追悼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的《御制哀冊》、《御制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賢德,多達四千字,內容十分豐富。
順治皇帝經過痛失愛子,痛失至愛的變故,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在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薨逝後僅半年時間,順治帝染上天花。當時正直元旦,無論宮中與民間都張燈結綵準備歡度新年,就在這時皇帝病重的消息從宮中傳出,在欽定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即位、口述遺詔後,順治皇帝於正月初七日半夜崩逝於養心殿,時年二十四歲。
康熙二年,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一起與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合葬於清東陵中的孝陵,他們的遺體都是被火化了在死後得到了長久的寧靜。
乾隆帝弘曆和孝賢皇后富察氏的伉儷情深
第三位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富察氏,公元1712年出生,滿洲鑲黃旗人,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後,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
富察氏,姿容窈窕卻性格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飾珠玉,乾隆對其敬服,鍾愛異常。她出身於滿洲鑲黃旗,鑲黃旗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親自統領,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於滿洲鑲黃旗的並不多。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的一次選秀女中,16歲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選中。雍正帝決定將這位名門之女指配給早已秘定為皇儲的皇四子弘曆為嫡福晉。
雍正帝以其獨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經看出了這位端莊秀美文靜的少女,具備成為大清一代賢后的素質。
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為皇四子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又賜長春仙館作為她們夫婦在圓明園的居處,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富察氏生下弘曆的長女。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富察氏生下次子永璉,被乾隆皇帝秘密立為儲君,不幸的是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十月,皇儲永璉病歿,追謚為「端慧皇太子」。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富察氏生下弘曆的第三女。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駕崩, 乾隆帝弘曆即位後,冊立富察氏為中宮皇后。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賜弘曆號:長春居士,為了表達對富察皇后的愛意,登基後,富察皇后在紫禁城賜居住在長春宮中,在圓明園時就賜居住在長春仙館,將與自己名號相匹配的地方賜給愛妻居住,其中含義不言而喻。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初四日舉行了冊立禮。
孝賢皇后冊文
冊文曰:朕聞乾坤定位。爰成覆載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恆之象。惟內治乃人倫之本。而徽音實王化所基。茂典式循。彝章斯舉。咨爾嫡妃富察氏、鍾祥勛族。秉教名宗。當親迎之初年。禮成渭涘。膺嫡妃之正選。譽藹河洲。溫恭嫻圖史之規。敬順協珩璜之度。承歡致孝。問安交儆於雞鳴。逮下流恩。毓慶茂昭於麟趾。允賴宜家之助。當隆正位之儀。茲奉崇慶皇太后慈命。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爾其祗承懿訓。表正壼儀。奉長樂之春暉。勖夏凊冬溫之節。布坤寧之雅化。贊宵衣旰食之勤。恭儉以率六宮。仁惠以膺多福。螽斯樛木。和風溥被於閨闈。繭館鞠衣。德教覃敷于海宇。永綏天祿。懋迓鴻禧。欽哉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四月初八,富察皇后生下皇七子永琮,正值(如來佛祖誕辰)子時出生在長春宮,是乾隆帝的嫡次子,乾隆帝有意立皇七子永琮為太子。
不幸的事再次發生,乾隆十二年丁卯十二月二十九日,皇子因出痘夭折,只有二歲,乾隆命喪儀較皇子從優,特別賜謚為:悼敏皇子。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追封為哲親王。
和哥哥端慧皇太子永璉一起安葬在了朱華山太子陵園內,三座地宮並列排開,緊密相連。中間石券埋葬着乾隆八年早亡的端慧皇太子永璉,而左側石券埋葬着這位2歲的哲親王。
兩個兒子的接連夭亡卻徹底擊垮了富察皇后的精神,她也日漸消瘦。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乾隆帝奉崇慶皇太后,帶着富察皇后一起東巡,謁孔廟、登泰山。
二月二十四日,東巡隊伍來到山東曲阜,遊覽了著名的孔廟。第二天,在孔廟舉行了盛大的釋奠典禮,這一天還謁了孔林。二月二十九日,他們還登上了東嶽泰山。三月初四日,到濟南遊覽趵突泉。三月初六日這天,他們遊覽了歷下亭。三月初七日,再一次遊覽趵突泉。三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迴鑾,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三月十一日,棄車登舟,沿運河從水路回京,就在當晚亥時,富察皇后就病死於船上,年僅37歲。
三月十四日,乾隆帝親自護送皇后的梓宮先回到天津。皇長子永璜在此迎駕。三月十六日未刻,皇后的梓宮到達通州,暫安在蘆殿內。在京親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齊集通州。
乾隆皇帝命令皇子們在皇后的梓宮前祭酒,舉哀行禮。當天戌時,皇后梓宮到達京師,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官員、命婦,內府佐領內管領下婦女分班齊集,縞服跪迎,由東華門入蒼震門,奉安梓宮於富察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春宮內。
歷史上謚號由皇帝丈夫親定的后妃的有:文德皇后長孫氏、文元袁皇后、成穆孫貴妃、清孝賢皇后、清孝全皇后。
三月二十五日,富察皇后的梓宮奉移景山觀德殿暫安。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親為富察皇后定謚號為「孝賢」,五月二十一日行冊謚禮。
乾隆十三年五月,乾隆帝發出了一道賜謚大行皇后為孝賢皇后的諭旨,對皇后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並說明了賜謚孝賢的原因。
在一般情況下,賜給皇后的謚號,都是先由皇帝發出諭旨,然後由禮臣們擬出幾個字上奏,由皇帝挑選欽定。而孝賢皇后的謚號,乾隆根本不理會內閣,直接由皇帝賜給,徑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謚號為「孝賢」。
這在清代,實無前例,表現了乾隆帝對孝賢皇后的深情厚意。並且他指出這是因為「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賦皇后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壼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自己如此做「非私恩愛偏」。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孝賢皇后梓宮於裕陵地宮。
謚號為: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簡稱為孝賢純皇后。
弘曆和富察氏的伉儷情深
模範帝後
弘曆在當皇子的時候,就已經娶了福晉、側福晉、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後,又納了不少妃嬪。但是在乾隆帝的眾多后妃中,富察皇后是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備受乾隆帝的寵愛,是清朝歷史上帝后里的模範夫妻。
乾隆帝在懷念富察氏的《教潘岳悼亡詩體即用其韻》便寫道:九御咸備位,對之吁若空。即三宮六院,嬪妃齊備,可是面對她們,簡直就像面對虛空一樣。足以證明乾隆對於其他嬪妃沒有真摯的感情可言。
乾隆帝的詩中由多次由衷讚美和懷念富察氏姿容「窈窕」,這在其后妃中是絕無僅有的,足見其風姿綽約。但做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內涵和性格。
乾隆詩歌中對她有「絕倫軼巾幗」的褒揚,「絕倫」表示同類中獨一無二的無可比擬者。在乾隆帝心中,她是他的知音,因此他在詩中一再提到二人彼此相知親密的情形。
乾隆對於富察皇后家人的賜封更是超出常制,傅恆與福康安是清代少有的非宗室王,時人載福康安「生平所受恩寵,亦復空前曠後,冠絕百僚。」
富察氏一族也是清代外戚恩澤最為優渥的家族,《清宮詞》所記載的:「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澤古無倫。
孝賢皇后去世時所乘的青雀舫曾保留了她最後的體溫,乾隆皇帝竟然命令把這艘大船運進北京城。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船舶體積十分龐大,而城門門洞狹窄,在沒有起重機械的古代根本無法進城。為了保留這艘船舶,皇帝想把城門樓拆掉。還是禮部尚書海望最後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命人即搭起木架從城牆垛口通過,上設木軌,木軌上滿鋪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人工推扶拉拽,費儘力氣,終於將御舟運進了城內。
乾隆帝在痛失嫡子,喪失嫡妻以後,極度悲痛,情緒惡劣,在煩惱焦躁中由於孝賢皇后的喪葬事件引起了大官僚一連串的貶責黜革甚至賜死,使乾隆初年相對平靜的宦海突然掀起了波瀾。
用一生來懷念孝賢皇后
乾隆十三年三月,富察皇后病故後不久,失去愛妻的悲慟,使乾隆皇帝對高士奇在上面懷念亡妻的跋語多有感觸而橫圖觸景痛難禁。
乾隆帝雖是坐擁天下的九五之尊,也一樣有失去愛妻後和普通人一樣的情懷,他直言不諱地寫道:「夫人雖貴賤不同,其為倫常之情則一也」。全詩為:再題牟益搗衣圖用高士奇舊題韻。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崩逝於德州,乾隆帝服縞治喪,從此開始了他的祭奠活動和貫穿一生的漫長懷念。
乾隆對富察皇后的懷念之情,不僅反映在他充滿感情的詩文中,也表現在對皇后主持的唯一祭典先蠶禮上。
清代的先蠶禮就是由孝賢皇后首祭,而祭蠶的陽春三月又恰是皇后的祭日,故而引發乾隆帝的傷懷。
在孝賢皇后去世十年的時候,乾隆又一次來到泰山,他想起皇后曾與他同登岱頂卻染疾而逝,傷心不已,便寫了一首詩,命人製成碑置於碧霞祠西碑亭內,整首詩是這樣:瞬息十春岩電影,年來憂樂憶從頭。誰能石上三生認,且看煙中九點浮。
乾隆帝弘曆一生傾心所愛的女人只有三個:結髮妻子孝賢皇后、生母崇慶皇太后和最小的閨女十公主。
乾隆寫給亡後孝賢的詩有上百首,是他所寫的數以萬計的詩篇中最見真情的佳作,只有在這些詩中,乾隆真正走下了神壇,真正放下了帝王的尊嚴,盡情地抒發了內心深處對異性的愛戀。
乾隆皇帝寫了很多悼念結髮妻子的詩,並且把這些袒露個人胸中隱秘的作品收入《御制詩》出版,讓後世子孫和天下文人去評說,對皇帝而言,無疑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乾隆帝是歷史上最多產的皇帝詩人,而其中悼念孝賢皇后的詩篇是其全部詩作總數的百分之一。
乾隆四十九年,他74歲,喜得玄孫,也不忘將這一消息告訴富察皇后,昔日漫教思老伴,開年且喜得玄孫。孝賢皇后與予齊年,亦當古稀有四,視玄孫矣。
自從與結髮賢妻白頭偕老的願望隨着運河中的春水一去而不復返地流逝以後,乾隆皇帝所企盼的只是在另一個世界與孝賢皇后重逢。
乾隆五十五年春天,他在孝賢皇后陵前表白了這一心愿:已經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對地下的妻子說,我與你陰陽相隔,無法把這麼多年的經歷與苦楚一下子都告訴你。想起當年與你度過的一個個冬夏日夜是多麼美好,唯一能夠安慰的是,和你相會地下的願望再過不到二十年就能實現了。
乾隆六十年,他親往皇后陵前酹酒三爵,仍是余情未了:齊年率歸室,喬壽有何歡?意思是你先走了,剩下我一個人,活得再長,又有什麼快樂可言?
嘉慶元年三月初九日,乾隆帝最後一次到愛妻孝賢皇后陵前,乾隆帝帶着新即位的嘉慶皇帝一起祭奠。這年他已86歲高齡,與孝賢皇后已陰陽分離整整48年。
望着裕陵前高矗入雲的松樹,乾隆帝寫下了這樣傷感的詩句:吉地臨旋蹕,種松茂入雲。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在「四十八年分」句下,太上皇乾隆自註:孝賢皇后於戊辰大故,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公元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駕崩於養心殿,享年86歲,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裕陵地宮,他終於又可以和他的愛妻孝賢皇后長相廝守在一起了。
富察皇后短暫的一生都是為乾隆皇帝分憂解勞,夫妻二人休戚與共、同甘共辛。孝賢皇后侍奉皇太后最得歡心,乾隆帝稱她的美德為古今的賢德皇后,所以對待皇后的家族也無比寵愛,他們這一對帝後也堪稱是一對模範夫妻了。
光緒帝載湉和珍妃他他拉氏的一世虐戀
第四位 恪順皇貴妃(珍妃)
他他拉氏,光緒二年二月初三公元1876年2月27日出生於北京,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的寵妃,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的女兒。
長敘有三子、五女。他的長子、次子、長女、次女、三子、四女、五女皆為妾生。其中四女就是瑾妃,五女就是珍妃。
他他拉氏,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獵奇心強。她對皇宮中的繁文縟節、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厭惡,尤其對宮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極為反感。她喜歡新生事物,喜歡過無拘無束的瀟洒生活。
她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也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她幼年與其姐瑾妃自幼隨伯父長善在廣州長大。
廣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開放最早,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接觸最早最多,受影響也最大,思想較內地開放許多。加之長善本人廣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進思想的著名人物,這些都對幼年的他他拉氏的思想和個性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她的兩位長兄志銳、志鈞也都是思想比較開明的人物,她的母親也很開通,整個家庭對她的熏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她的祖父是陝甘總督裕泰,父親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她的伯父長善是廣州將軍,直到10歲時與姐姐一起返回北京,準備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活動。
公元1889年,她與姐姐瑾妃一起入宮,被封為珍嬪,時年13歲,正式成為了光緒皇帝的嬪妃,後來成為寵妃。開始了他們驚天動地的一世虐戀。
有幸入選宮中 成為皇帝的嬪妃
他他拉氏白皙無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聰明伶俐,性格開朗。姐姐稍遜於其妹,顯得平平無奇。
光緒十四年公元1889年十月初五日,他他拉氏兩姐妹雙雙被入選宮中成為光緒帝的嬪妃,慈禧太后親自選定其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為光緒帝的皇后,同時封13歲的他他拉氏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八等后妃中的第五等,次於皇后、皇貴妃、貴妃、妃。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珍嬪和姐姐入宮。光緒十五年二月十八日,以禮部尚書李鴻藻為正使,禮部右侍郎文興為副使,冊封珍嬪。
冊封詔書曰:
朕惟勤宣椒掖。賴淑範以襄猷。彩煥芝泥。沛殊恩而錫命。徽音克副。茂典宜膺。爾他他喇氏。巽順宅心。謙和表度。贊璇宮之德化。允卜宜家。翊珩佩之儀型。端資治內。茲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皇太后懿旨。冊封爾為珍嬪。爾其紫庭奉職。無忘寵眷之隆。彤管揚輝。永迓鴻庥之集。欽哉
光緒帝載湉和珍妃他他拉氏的愛情傳奇
在光緒帝大婚之後,與皇后不甚親睦,和瑾妃相處漠漠。惟獨珍妃生性乖巧、討人歡喜,工翰墨,善棋,日常侍立皇帝左右,與帝共食飲共樂,光緒帝尤其寵愛,很快就成為了寵妃,演繹了一段真情又悲涼的愛情傳奇。
光緒帝喜歡珍妃,一方面是因為珍妃年齡尚小,活潑可愛,閱歷較淺所以毫無心計,另一方面是因為珍妃崇尚西學,對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與光緒帝的維新思想不謀而合。
光緒帝幾乎每天都會召幸珍嬪,每隔三四天還會到珍嬪的景仁宮去一次。聰明的珍嬪了解光緒帝處境的艱難、內心的苦楚,對他非常理解和同情。
珍嬪他他拉氏也是一位多情善良的少女,千方百計地溫存體貼關愛光緒帝,竭盡一切使自己的夫君感到溫馨和快樂。
珍妃的貌既端莊,性尤機警,又由於出生於文化官宦家庭,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就頗通文史,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更為可貴的是,她寫得一手好字,能左右同時寫字,也能作畫。又漂亮又有才華也是被寵愛的原因之一。她喜歡看書、賞畫,還有許多其他的愛好,而這些光緒帝也有的共同的愛好就很容易使光緒帝對珍妃動心,而光緒帝對珍妃表達喜愛的方式就是常常寵幸於她。
他們像普通民間夫妻一樣同桌而食,同床而寢。雖說光緒貴為皇帝,但他也只是一個孩子,珍妃的陪伴,光緒帝以往精神上的壓抑也得到了安慰。
光緒親政後,雄心勃勃的他正想大展宏圖,希望通過維新變法來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面貌。珍妃有些想法和觀點跟光緒一拍即合,二人之間便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情。珍妃成了光緒帝唯一寵愛的皇妃,二人整天形影相隨,如膠似漆。
在光緒帝的眼裡,珍妃就是他所喜愛的女子,珍妃在後宮中是與眾不同的。光緒寵愛的珍妃一直是這樣的。她經常男裝等待召喚。
由於光緒帝對珍妃的喜愛,因此用的方法不是太監背送到皇帝寢殿的方式,而是珍妃到光緒帝處理國家政治事務的殿中,被稱為「走宮」。
「走宮」是把妃嬪當成心愛的人、知心的人,在皇帝辦事的房間里把愛妃宣來。宮廷制度一般處理政事的屋子是嚴禁妃嬪進內的。
珍妃女扮男裝,袍子、褂子,戴上圓形的帽子,後面垂着一條大辮子,一頂玉帽,上面有一個紅結,腳上穿着一雙粉紅色的宮廷靴子。
她可以為皇帝磨墨、捧硯,也可以和皇帝談論過去和現在,但不能談論朝政,可以談論詩歌、書法和繪畫,也可以和皇帝下棋,珍妃經常穿着男子的着裝,像一個小公子一樣,珍妃和光緒帝可以在裡邊說說話、下下棋、作作詩等。光緒帝敢如此寵幸珍妃,可以知道光緒帝是有多喜歡珍妃了,就連寵幸的方式都是與眾不同的。這是個最得寵的待遇,是旁人羨慕得不得了的。
光緒帝唯獨愛珍妃,他也做到了為心愛的人獨守其身直到駕崩。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正月初一日,因為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珍嬪為珍妃。前面還有皇后、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十月二十九日,因為珍妃忤逆太后以及被認定習尚浮華不尊家法,與瑾妃一起被降為珍貴人。
清代唯一被賜「一丈紅」的後宮嬪妃
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這天遭到了「褫衣廷杖」即扒去衣服打,俗稱為一丈紅。
後宮皇妃遭此懲處,這在有清一代是只有珍妃這一例。翁同龢曾在慈禧面前為珍、瑾二妃求情建議緩辦,但遭到慈禧太后拒絕。結果不僅珍妃受到懲處,連姐姐瑾妃也受到妹妹的牽連一起被降為貴人。
光緒二十一年恢復妃號
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以內閣學士宗室壽耆為正使,內閣學士宗室溥頲為副使,重新冊封珍妃。
重新冊封珍妃的冊文:
皇帝制曰:朕惟位備六宮,椒掖佐肅雍之化;教遵四德,蘭闈彰柔順之儀。寅承久協於珩璜,由命宜照大典策。爾珍嬪他他喇氏,安貞賦性,溫惠宅心。敬慎毋違克贊內朝之治;恪恭弗懈上承聖母之歡。幸逢稱慶於宮闈;仰荷推恩於嬪御。慈承懿旨,封爾為珍妃,尚其祗鷹象服,用襄坤德之含章;式迓鴻庥。長介春暉之純。欽哉。
公元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幽禁,作為支持光緒帝變法的珍妃受到牽連,再次被施以褫衣廷杖,並打入冷宮,幽閉於鍾粹宮後的北三所。
打入冷宮 冷宮中的生活
珍妃被打入冷宮後,正門被牢牢關上,打上內務府的十字封條,珍妃住在北房三間最西頭的一間,屋門從外面倒鎖着,吃飯、洗臉等均由下人從一扇活窗中端進遞出。珍妃所食為普通下人的飯,平時不準與人說話。
逢年過節或每月初一、十五,這些別人高興的日子,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監就代表慈禧對她進行訓斥。訓斥在午飯時進行,老太監指着珍妃的鼻子列數罪狀,珍妃得跪着聽訓。訓斥結束,珍妃還必須向上叩頭謝恩,她每天只許上一次廁所。此時她在冷宮裡的生活是生不如死,但她還是抱有希望,就是她的丈夫光緒帝。
紅顏薄命 命喪井中
珍妃之死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月初,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
公元1900年7月20日下午,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慈禧忽感觸前事,出珍妃於牢院。以珍妃年輕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對列祖列宗為由,強調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命太監將樂壽堂前的井蓋打開,要珍妃自盡,珍妃不肯死。
慈禧太后命令太監將珍妃推入位於寧壽宮後貞順門內的井中溺亡。執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領班太監崔玉貴和王德環,珍妃紅顏薄命命喪深井,年僅二十四歲。
從1889年入宮至1900年被處死,珍妃共做了11年的皇妃,已然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廷與八國聯軍講和,在慈禧迴鑾之前,命人打撈珍妃的屍骨裝殮入棺,草草下葬在阜成門外恩濟庄太監公墓南面的宮女墓地里,並下旨追封為珍貴妃。
在追封珍妃為珍貴妃的諭旨:上年京師之變,倉猝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於宮中殉難,洵屬貞烈可嘉,加恩著追贈貴妃位號。
珍妃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為皇貴妃,卻讓珍妃娘家人打撈珍妃的遺體草草下葬在宮女墓地里。
公元1913年,珍妃的靈樞被移至清西陵的梁格庄行宮側殿暫安。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終年38歲。他終於可以和珍妃得以在地下相見,繼續他們的愛情故事。
光緒帝的崇陵是公元1909年溥儀登基後才開始修。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替宣統帝發佈退位詔書時,崇陵基礎工程都尚未過半。清帝退位,1912年整個工程又停工了一年。
公元1913年,民國政府接手了崇陵的修葺工程,民國二年1913年崇陵地宮建成,停棺待葬的光緒皇帝得以入葬地宮。
民國1913年,珍妃的姐姐瑾妃,當時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將妹妹珍妃遷葬於光緒崇陵的妃園寢,並在珍妃井北側的門房為她布置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了珍妃對光緒帝的一片真情。
珍妃有幸和光緒帝同一天入葬
帝妃同年同月同日葬
民國二年1913年十月初三掃欽奉諭旨: 珍貴妃金棺現在梁格庄行宮暫安, 擬於十一月十六日申時恭請珍貴妃金棺安奉寢園, 珍貴妃金棺奉安位次在園寢西寶圈。
宣統公元1921年4月24日欽奉諭旨:追惟珍貴妃,溫恭夙著,允宜加崇位號,應謹加謚曰:恪順皇貴妃,一切應行典禮,該衙門察例舉行。欽此。
公元1913年光緒帝的崇陵竣工時,一列從北京出發的火車向清西陵匆匆駛來,這列火車上運送的,正是珍妃的靈柩。
11月16日,光緒帝被安葬在清西陵的崇陵地宮裡,在同一天同一時間裏,珍妃的棺槨被安葬在距崇陵數百米的崇妃園寢里。
光緒帝載湉與珍妃他他拉氏生前情真意切,兩人真心相愛。她是無意之間被慈禧太后點中,最後居然能和光緒帝之間產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一段愛情傳奇。
他們雖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卻能在同年同月同日被安葬,也算是冥冥之中,為兩人的一世虐戀畫上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他們可以永久的在地下繼續陪伴彼此了。
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珍妃他他拉氏是唯一一個接受西方思想,敢於和宮廷封建禮教相抗衡,擁有過人的膽識和獨立意志的後宮嬪妃。
以上這就是清宮裡的帝后妃的「愛情」故事,清太宗皇太極和宸妃海蘭珠的生死相隨,順治帝福臨和孝獻皇后董鄂氏的至死不渝,乾隆帝弘曆和孝賢皇后富察氏的伉儷情深,光緒帝載湉和珍妃他他拉氏的愛情傳奇,他們的愛情讓我們看到了帝王與后妃之間的深厚感情。這四個女人無疑是幸運的,她們有幸得到了丈夫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