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吳(今蘇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曰山陰,山陰縣名始此。吳黃龍元年(229)山陰隸屬會稽郡。此後郡時有分置,山陰縣為會稽郡治未變。陳後主時(583~589)析山陰縣,置會稽縣,山、會兩縣並設,同城而治始此(一說在永定年間)。隋開皇九年(581)廢山陰、上虞、永興、始寧4縣,入會稽縣。唐武德七年(624)析會稽縣,復置山陰縣。翌年又廢山陰,入會稽縣,垂拱二年(686)復置山陰縣。大曆二年(767)因刺史薛兼訓之奏,撤山陰縣併入會稽縣。七年,因刺史陳少游之奏,復置山陰縣。元和六年(811)撤山陰縣併入會稽縣。十年復置山陰縣。自南朝後期250餘年間,山陰縣七度置廢。元和十年再置,山、會兩縣並設,始長期穩定,隸屬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高宗避金兵暫駐越州,州治山陰為臨時首都。次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紹興」名始此。山陰、會稽兩縣屬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建兩浙都督府,後廢紹興府為紹興路,山、會仍其屬縣。朱元璋丙午年(1366)改紹興路為紹興府,隸屬依舊。清因明制。清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佔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屬太平天國。同治二年(1863)清軍收復紹興,山、會兩縣隸屬復舊。宣統三年(裁山、會兩縣,嗣以展緩至八月裁併,兩縣將印信檔案繳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紹興府,原山陰、會稽兩縣,改為紹興縣,隸屬浙江軍政府。三年,設會稽道於省縣間,紹興縣隸屬之。十六年,廢道,紹興縣區屬省。二十四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於省縣間,紹興縣隸屬之。翌年,以數名區,紹興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三十年四月,日軍陷紹興,縣政府先後遷至王壇,蔣村、裘村,政令僅及龍會、稽東兩鄉。6月,紹興城區設偽鄉鎮聯合會,次年6月,設汪偽紹興縣政府,屬偽第五專署。三十四年8月,偽政權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編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紹興縣隸屬之。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6月6日,紹興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浙江省第十專署。10月,析紹興縣,置會稽縣。城區設紹興市(縣級),11月,改第十專置為紹興專員公署,兩縣一市俱隸屬之。1950年5月,撤紹興市、會稽縣,合併為紹興縣。9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縣級),隸屬依舊。1952年1月,紹興縣直屬省府。1953年2月,改屬寧波地區專員公署。1958年2月,紹興縣、市合併,稱紹興縣。1962年1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1964年9月,復紹興地區專員公署,紹興縣為其轄區。1981年3月,紹興縣改建紹興市(縣級)。1983年7月,撤紹興地區,建立省轄紹興市(地級),恢復紹興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