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花園謝家樓」乃昔日海州民間諺語,是老海州人對古城知名建築描繪的順口溜,彰顯那個時代海州人對楊、謝兩家富有的羨慕和其複雜的心理。楊家花園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時任山東厲城知縣的楊家老七楊學淵,在東門外建的花園別墅,然而歷經時代的洗禮,現卻片瓦無存。
而位於海州古城中大街65號的謝家洋房,卻保存完好。海州五大姓殷、葛、沈、楊、謝,是民間對城中富戶的順序排列,雖非是昔日古城最有影響姓氏家族之全部,但卻是近代海州有錢有勢力家族的代表。謝家財富及人緣未必差於前4位,排名在最後,卻令後世之人費解。
謝家洋房的主人謝希愚,生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排行老二,因皮膚比較黑,人稱「謝二黑」。謝家到了謝希愚這一輩已是農田數十頃,房屋百餘間。農耕社會,土地是財富的象徵,謝家那分佈在東海、灌雲鄉間的土地以及海州大片菜園的農產品,是謝家的主要收入。
夏秋之季鄉下進城交糧的農戶,毛驢馱着、獨輪車推的糧食隊伍,在謝家門前排成長龍,是州城一大熱鬧景象。由於家族人善經商,會紡織,故家大業大,成為海屬之地的富戶。
1932年大浦港日漸淤塞,潮水時水深七八尺,無潮時僅為三尺,輪船常遭擱淺。隴海路局為開闢西北貨物出海口岸,決定建築新碼頭,選擇東西連島對岸老窯闢為新港,取東西連島與雲台山二地名中一字,命名新港口為「連雲港」。大浦港即行廢止,1933年建成一號碼頭。
謝希愚思想傳統,繼承謝家產業後,以守業為主創業為輔。當連雲港碼頭建設如火如荼之中,他沒有在墟溝購地開發,而是在海州大興土木,建設謝氏房產。
何許受荷蘭人建港影響,1934年謝希愚請荷蘭人設計,由青島工匠施工,在謝家大院西側建造中西合璧式洋房。洋房面臨中大街,坐北朝南,高7.5米,共有14間,建築面積256平方米。樓房主屋兩側廂房左右對稱,上復紅色洋瓦,前後坡面中間開有荷蘭式天窗。
早在1920年海屬旅京人士呼籲開發海州商埠,江蘇省政府兩次致電北洋政府請開商埠,1921年4月12日,徐世昌以大總統令,派徐州段書雲督辦海州商埠事宜。段雲書接令後,即在南京設立海州商埠辦事處,組織人員,搜尋資料,編造預算。
6月15日又趕赴海州,會同白寶山及黃伯雨,乘坐護軍使署海靖兵輪,前往墟溝、灌河口兩地視察海面,以便最終確定港口地點。1924年8月11日段書雲在蕭縣去世後,由劉文揆為海州商埠督辦,老窯建港後,隴海鐵路局將設在南京的辦事處搬至海州謝家洋房辦公,為便於聯絡南京,又裝上海州第一部公用電話。
謝氏洋房東西硬山式建築,拉毛山牆,上置圓形浮雕,中式廊柱,彩繪廊沿。門廳寬大,三層石踏步,主屋及側屋聳立壁爐煙囪,室內砌有西式壁爐,夾層火牆貫通各個房間,保證了冬季室內取暖,是海州地區第一座近代化的歐式建築。
前院為一花園,辟月洞門與外面相通。院內兩旁植有金桂、銀桂,謝希愚當年曾倡導海州種花,將菜農佃戶改為花農,專門種植花卉,開拓海州花卉種植歷史,想來當年謝家洋房花園也是花團簇錦。
謝希愚育有子女六人,次子謝曉愚畢業於中國公立大學,曾任北洋政府議員。1906年春,知州張景祜將石室書院改為海州官立中學堂,1914年又改為省立第十一中學,時中學多為男生。
謝希愚主張男女平等,1925年自辦東海縣第一女子小學,後又創辦東海縣女子中學,讓六子謝蔚岑擔任女中校長。謝希愚還將大村謝圩祖產近百頃草灘地捐作學田,謝希愚熱心辦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讚譽。
1938年日軍為攻佔連雲港,對新浦、海州等地狂轟濫炸,謝希愚攜帶一家老小避居灌雲縣白蜆鄉親家陳百川處,後又搬至下灘村邵長雲家,最後到自己的謝三庄。
時局動蕩,顛沛流離,惶恐中的謝希愚身染重疾,在1940年春天抱病故去,終年75歲。日軍佔領海州後,謝氏洋房及大院被日軍徵用,抗戰勝利後又被國軍整編44師王澤浚部佔用,新中國成立後收歸國有,一直為海州公安分局辦公場所。
這座海州地區近現代的中西合璧式民國建築,保存完好,1993年被公布為連雲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與連雲港火車站鐘樓為同一時期建築,是研究連雲港市港口開發和近現代建築發展的歷史遺存。若闢為荷蘭建港辦事處博物館,讓人們了解連雲港建港歷史,開發利用發展古城旅遊。
市橋人家原創馬鑒堯,歡迎分享,謝絕轉載。
參閱資料:
《謝家洋房與謝希愚》謝氏網文化傳媒。
《謝家洋房》張廷亮。
《申報》「建築專刊」第四十八期,錢江橋與老窯碼頭,1933年11月21日。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