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即岐山兩山加一水
堯 (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 。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氏村)。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
一、大禹治水治梁及岐
《史記·禹本紀》記載:「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禹貢雍州之地,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豐鎬,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秦襄公在岐豐以西建立秦國。秦襄公將岐豐以東之地還周
《書·禹貢》曰:導岍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孔安國注曰:此謂梁山龍門也。)壼口雷首,至於太岳,(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地。)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于海。(此二山者,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百川經此眾山,禹皆治之也,不可勝名,故以滄海山川言之也。)西傾朱圉鳥鼠,(西傾朱圉在積石以東,鳥鼠謂所出,在隴西,三者雍州之南。)至於太華,(相首尾而東也。)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四山相東南,在豫州,洛經熊耳,經外方淮南桐柏,經陪尾,凡此皆先舉施功之山,而後條列所治水於下以相備也。)導嶓冢至於荊山,(漾山嶓冢山樑州,經荊山,荊山在荊州也。)內方,至於大別,(內方大別二山名,在荊州,漢所出。)岷山之陽,至於衡山。(岷山,江所出,在梁州。衡山,江所經,在荊州。)
《河圖》曰:嶓冢山,上為狼星。武關山為地門,上為天高星,主囹圄。荊山為地雌,上為軒轅星。大別山為地理,天以合地以通。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上為天苑星。岐山在崑崙東南,為地乳,上為天糜星。汶山(岷山)之地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上為天井星。桐柏山為地穴,鳥鼠同穴山之干也,上為掩畢星。熊耳山,地門也,精上為畢附耳星。據《史記·周本紀》記載: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給昌,就一塊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隨當地的習俗,在身上刺上花紋,剪掉了頭髮,把王位讓給季歷。說明岐山和荊山相連。
《左傳·哀公六年》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翼方。」社豫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大禹治水從隴南市禮縣開始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滅冀戎,置冀縣。」冀州就是秦國設置最早的冀縣,治所在地在天水市甘谷縣南,管理着隴南市禮縣大部分地方。「治梁及岐。」即甘肅隴南市、陝西漢中市古為梁州,岐:陝西省鳳縣為南岐州。岐或祁山(祁山,秦人西垂宮大堡子山)
二、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帶領家眾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腳下居住。戎狄的薰(xūn,熏)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他們。於是帶領家眾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腳下居住。豳邑的人全城上下扶老攜幼,又都跟着古公來到岐下。以至其他鄰國聽說古公這麼仁愛,也有很多來歸從他。於是古公就廢除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來辦理各種事務。民眾都譜歌作樂,歌頌他的功德。
秦人就居住在西垂、西犬、古冀州,今禮縣;古梁山,今西秦嶺(大梁)的祁山大堡子山即西犬丘。祁山即岐山(棄山),由南岈和北岈組成。大禹治水的九河即西漢水從天水雲光山(屬西秦嶺、梁山)發源後,由東向西流經祁山(岐山)南北二岈之間,同為「逆河」。二山為岐。現禮縣祁山堡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在祁山二岈之間建的司令部。武侯《表》云:祁山去沮五百里,有人萬戶,瞻其丘墟,信為殷矣。今山西南有南北二岈。古語:南岈北岈,萬有餘家。武侯出祁山,祁山萬戶出租五百石供軍,是也。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帶領家眾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腳下居住。秦人就居住在古冀州,今禮縣;古梁山,今西秦嶺(大梁)的祁山大堡子山即西犬丘。祁山即岐山(棄山),由南岈和北岈組成。大禹治水的九河即西漢水從天水雲光山(屬西秦嶺、梁山)發源後,由東向西流經祁山(岐山)南北二岈之間,同為「逆河」。二山為岐。現禮縣祁山堡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在祁山二岈之間建的司令部。武侯《表》云:祁山去沮五百里,有人萬戶,瞻其丘墟,信為殷矣。今山西南有南北二岈。古語:南岈北岈,萬有餘家。武侯出祁山,祁山萬戶出租五百石供軍,是也。
《詩》曰: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圖經》曰:岐山亦名天柱山。《禹貢》曰:導岍及岐。
漆水和沮水、潛水都發源於隴南。《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潛》曰:「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意思是:漆水和沮水景色秀美,潛水有多種魚。鱣魚鮪魚不計其數,鰷鱨鰋鯉也群出波間。捕來鮮魚恭敬奉祀,祈求祖先賜福綿延。
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縣亦受名焉。漾水(漢水)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縣(隴南市徽縣)東南流入沮縣,沮水所出端闈谷也。會於沔。沔水又東南,逕沮水戍而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武都郡沮縣是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的。治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茶店鎮。漾水經沮水戌與沔水合為漢,曰沮口,沮口即現在的沮口村。沮水戌就是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茶店鎮。」
三、「仇」隴南市當地人讀「祁」 仇池山也叫祁山
關於「仇池」地名中「仇」字的讀音,存在分歧。一種讀音為「qiú」,與姓氏有關。認為仇池山曾有仇維道人居住過,以姓氏命名此山,按照普通話讀音,讀為「qiú」,若讀音,讀為「qiú」當地人把池讀「zi」仇池讀(qiu zi龜茲)山。乾隆版《西和縣誌》記載:「仇維,周時人,居仇池,池為三十六洞天之一,後仙去,山又名仇維。」民國版《西和縣誌》從此說。《辭海》也將仇池山的「仇」注音為「qiú」。今西和縣與仇池山相距不遠的蒿林鄉、宕昌縣有「仇」姓,當地人讀為「祁」,不讀「qiú」。今西和方言中也把仇恨的「仇」讀成「shóu」。仇池山的「仇」,與「仇恨」之意關係不大。;再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仇」注為「巨九切」。由此可知,漢代「仇」讀「jiu」,仇池,應讀「jiuchi」。今仇池山洛峪河谷有黑虎峽,古代稱「「鸑鷲峽」,與仇池山相連的山脈最高峰為香山,清代香山碑文中稱為「鷲嶺福地」。這裡的「鷲」與「仇」字在漢代讀音「jiu」相一致。
「鷲」就是王十朋詩《【行可生日·千載岐周鸑鷲聞】中的「鸑鷲」,也就是隴南市兩當縣鸑鷟山的「鸑鷟」。也就是《國語》: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
《全唐詩》第二十四卷八百陸拾頁載有張果《題登真洞》詩一首,並附小傳「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yuè zhuó)山登真洞往來,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擢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九域志》中都有「鸑鷟山在甘肅兩當縣」的記載,《圖經》中介紹鸑鷟山時還提到「昔張果先生夏居豆積,冬居此山」。時至今日,在當地老百姓當中還流傳着很多張果老的傳說。通過這些歷史記載,人們看到張果老,真名張果,老字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大神仙加上的尊稱。數百年來有關八仙的神話故事不僅在我國家喻戶曉,甚至在東南亞、日本、朝鮮以及西方各過都廣為流傳。這些記載和傳說充分證實了張果老是一個真實的神話人物,他並非是人們爭論的陝西、山西或者河北人,而是甘肅兩當人。
鸑鷟是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中的五鳳之一,身為黑色或紫色,鸑鷟象徵著較為堅貞不屈的品質。《小學紺珠》卷十,五鳳謂:「五色為赤者鳳、黃者鵷鶵、青者鸞、紫為鸑鷟,白名鴻鵠。」
人們之所以把鸑鷟與鳳凰等同起來,是因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鸑鷟解釋為鳳凰的一種。更有甚者,陝西的鳳縣就是由於其境內的鸑鷟山而得名,並且以鳳為城標。
鸑鷟象徵著堅貞不屈的品質。古時,由於鸑鷟多被認為是一種瑞鳥,故常見於許多古籍或詩詞中,有時也會出現於小說中。「鸑」「鷟」二字有時也會被分開使用,但仍表示鳳屬神鳥,如「鳳鷟」「鸞鷟鵷鸑」,仍多象徵明臣賢士。 鸑鷟作為一般水鳥的意義,有時也會出現於古代詩詞中。
岐山的「形」象仇池山。岐山一名天柱山其峰髙峻狀若柱然。仇池山就是崑崙丘,就是天柱山。據《後漢書》記載:仇池山「山,在成州上錄縣南。《三秦記》曰:仇池縣界,本名仇維,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倉洛二谷之間,常為水衝擊,故下石上土。形似復壺。」。《仇池記》曰:「仇池百頃,周九千四十步(《漢書·食貨志上》說:「六尺為步」。據《續文獻通考》卷108《樂8》載「周以八尺為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自然樓櫓卻敵,分置調均,竦起數丈,有逾人之功。仇池凡二十有一道,可攀援而上,東西二門。盤道下至上,凡有七里。上則崗阜低昂,泉流交灌。」酈道元注《水經》曰:「羊腸盤道三十六回,」《開山圖》謂之讎夷,所謂「積石峨嵯,嶔岺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故又名百頃也,山上有灃水泉,所謂清泉涌沸,潤氣上流者也。《秦州記》說:仇池山本名仇維,山上有池,似復壺,有瀑布,望之如舒布。《水經注》曰: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形若復壺,據《太平御覽》引《遁甲嚴山圖》載:「讎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三秦記》曰:仇池縣界,本名仇維,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倉洛二谷之間,常為水所衝擊,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復壺。」《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成州》說:「禹貢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後為白馬氐國。西南夷自冉駹以來以十數,白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頃,其地險固,白馬氐據焉。秦逐西羌置隴西郡,秦末氐羌又據之,漢元鼎六年,置武都郡,今州界二郡之地,後魏於此置仇池鎮,理百頃嶺上,後又改為郡,梁改為秦州,齊廢帝改為成州。」又《上祿縣》說:「仇池山在縣南八十里,壁立百仞,有自然樓櫓卻敵,分置均調,有如人功。上有數萬人家,一人守道,萬夫莫開。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鹽。楊氏故累世據焉,州城即楊難當所築也。」東坡《志林》趙德麟曰:「仇池,小有洞天之附庸也。」王仲至(蘇軾好友工部侍郎王欽臣(仲至))謂余說「嘗奉使過仇池,有九十九泉,萬山懷之,可以避世如《桃源府志》云爾。」據《略陽縣誌·卷四·藝文部·仇池碑記》記載:自兩儀肇判,混氣既分,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崗,禹別九州,奠高山大川,積石、龍門、彭蠡、震澤、砥柱、太華、恆山之名著,載於記籍,班班可考。
武王兵出祁山,在九州,牧誓八國,自己是白氐,加起來就是九牧。滅商後召開了九牧會議。武王伐紂的盟友都是江水和漢水流域的。《尚書牧誓》提及商末期,周武王率「蜀、羌、髳、微、盧、彭、濮人」伐商。這些都是江水和漢水流域的部落。有羌無氐。殷商甲骨卜辭中,已出現氐字,如在武丁時的卜辭「雀取氐馬羌」、「牧氐羌」、「氐羌芻五十」等等。因為周是居住在「西」地的氐人。西王母之山。奄山即崦嵫山也。「西」者,鳥入巢也。崦嵫(音同「弇茲(yan zi))山日入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亭姓。」氐族自稱「盍稚(雉)」音同「弇茲(yan zi)」,「翟」(氐、狄同音):長尾山雞。仇池就是瑤池。
四、成縣有昆崙山,昆崙山就是岐山。
成縣小川鎮在1958年以前叫崑崙鄉,現小川鎮內有昆崙山、有壽丘。成縣小川昆崙山是中國地圖上除了青海昆崙山之外,唯一被地圖標註為昆崙山的地方。詩聖杜甫在《木皮嶺》中有雲,「遠岫爭輔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憶觀崑崙圖,目擊懸圃存。」來到成縣看見雞山和南山山脈後,感慨自己終於看到了崑崙懸圃。
成縣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域。據《史記·禹本紀》記載:黑水西河惟雍州:浮於積石(這個積石山就是仇池山下積石山),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序。大禹時昆崙山就在雍州。岐山一名天柱山其峰髙峻狀若柱然。據《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
方百丈。雞峰山,就是昆崙山。因"奇峰孤聳、直入雲際,狀似雞首"而得名
昆崙山上有鳳凰台。隴南成縣城東南約4公里的鳳凰山有鳳凰台。雞峰山據唐李泰《括地誌》載,秦始皇西巡隴西,登雞頭山,即為此峰。清乾隆《成縣新志》記載,秦始皇登雞頭,公子扶蘇吹簫引鳳於此。自宋以來,雞峰以風景秀美,古迹眾多聞名遐爾。《史記·秦始皇本記》載稱:"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清《成縣新志》載:"漢武帝過回中,登崆峒,至雞頭山"。相傳唐王李世民亦巡幸雞山,山上至今留有唐王殿。故遠自秦漢時起,雞峰山就是帝王將相、名儒顯宦、騷人墨客尋幽攬勝,吟詠抒懷之地。根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雞峰山為秦皇祭天的聖地,是雄雞之源,被譽為「中華秦皇第一山」。
杜甫《鳳凰台》原文:
亭亭鳳凰台,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貴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五、《水經注 卷二十 漾水、丹水》記載的祁山
據《水經注 卷二十 漾水、丹水》記載:故《地理志》雲西縣有鹽官是也。其水東南徑宕備戍西,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窮溪,北注漢水。又西南,蘭皋水出西北五交谷,東南歷祁山軍,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徑祁山軍南,雞水南出雞谷,北徑水南縣西,北流注於漢。漢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導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東南,二源合注。東徑建威城南,又東與蘭坑水會,水出西南近溪,東北徑蘭坑城西,東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徑蘭坑城北,建安城甫,其地故西縣之歷城也。楊定自隴右徙治歷城,即此處也,去仇池百二十里,後改為建安城。其水又東合錯水,水出錯水戍東南,而東北入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有雉尾谷水,又東北,有大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並出東溪,揚波西注。又北,左會胡谷水,水西出胡谷,東徑金盤、歷城二軍北,軍在水南層山上。其水又東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徑塞峽。元嘉十九年,宋太祖遣龍驤將軍裴方明伐楊難當,難當將妻子北奔,安西參軍魯尚期追出塞峽,即是峽矣。左山側有石穴洞,人言潛通下辨,所未詳也。其水出峽西北流,注漢水。漢水北連山秀舉,羅峰競峙。祁山在.冢之西七十許里,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漢水徑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壘,壘之左右,猶豐茂宿草,蓋亮所植也,在上邦西南二百四十里。《開山圖》曰:漢陽西南有祁山,溪徑逶迤,山高岩險,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今此山於眾阜之中,亦非為傑矣。漢水又西南,與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東北流注漢水。漢水又西徑南蚜北蚜中。上下有二城相對,左右墳壠低昂,亘山被阜。古諺云:南蚜北蚜,萬有餘家。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漢水西南徑武植戍南。武植戌水發北山,二源奇發,合於安民戍南,又南徑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於漢水。漢水又西南,徑平夷戍南,又西南,夷水注之。水出北山,南徑其戍,西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徑蘭倉城南,又南,右會兩溪,俱出西山,東流注於漢水。
(一)、《水經注 卷二十 漾水、丹水》記載的岐山郡就是今祁山堡即諸葛亮壘
《元和郡縣誌·三十九》記載:天水。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孝王時,其地始為秦邑。孝王使非子主為於、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邑諸秦,使為附庸,今天水隴西縣秦亭秦谷是也。其後秦仲始大,襄公列為諸侯。武公伐邽戎,滅而縣之,今州理上邽,州治上邽縣,上。郭下。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縣焉。漢屬隴西郡,晉屬天水郡。後魏以避道武帝諱,改曰上邽,廢縣為鎮。嶓冢山,在縣西南五十八里。漾水之所出也,東流為漢水。魏明帝太和五年,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拒之,此其壘也。諸葛亮壘(今祁山堡),俗名下募城,在縣東二里。初,亮出,議者或欲自芟上邽左右麥以奪賊食,帝不從,又勒令護麥。及宣王與亮相持,賴此麥以為軍糧。
(二)、建安水就是今天的漾水河,建安城就是今天的西和縣縣城漢源鎮
西和縣漾水河在《水經注》中稱建安川水,發源於河口鄉鐵古坪,由南向北,流至何壩匯南峪水,至十里鋪新城。橫嶺水流入;至趙五鄉孟磨村,趙五河注入;至漢源鎮花園村,任河注入;至漢源鎮北關,白水河注入;至張磨村,盧家河注入;至麻池壩,玉泉河注入;至西峪坪,蘇家河注入;至杜河村,稍峪河注入;至張劉村,張劉河注入;至王崖村,水磨川河注入,呈羽狀水系,至禮縣蒙張村注入西漢水。
隴南市禮縣大堡子山位於祁山上。可以肯定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的岐山,就是禮縣祁山。就是周人的岐、豐之地。祁山以西賜襄公建立秦國,岐(祁山)以東獻之周。周又分給晉。秦人把自己的領土內的河流稱江,秦人把晉國的河流稱河。《水經注·漾水》中稱岐(祁山)以東天水至禮縣鹽官鎮的西漢水稱西漢水,祁山以西的西漢水稱漢水。現在隴南市禮縣、西和以漾水河為界,以東稱河,以西祁山堡至禮縣縣城間西漢水稱漾水河
(三)禮縣大堡子山在祁山上
祁山指西起大堡子山,東至禮縣鹽關鎮,長度在二十公里左右的山脈,不僅是西漢水與渭水的分水嶺,亦即長江上游與黃河上游的分水嶺。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寫到:「祁山自昔為隴右襟要矣。」直接點明了祁山所處的扼要之地。
《開山圖》曰:漢陽西南有祁山,溪徑逶迤,山高岩險,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今此山於眾阜之中,亦非為傑矣。漢水又西南,與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東北流注漢水。漢水又西徑南蚜北蚜中。上下有二城相對,左右墳壠低昂,亘山被阜。古諺云:南蚜北蚜,萬有餘家。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於成都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後,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親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隴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於先鋒馬謖失街亭,情勢急轉直下,亮只得撥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是年冬,諸葛又率大軍二次北伐,出散關(寶雞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後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陳式佔領了魏之武都(今成縣),陰平(今文縣)二郡,亮本人曾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城附近,距祁山僅20公里)。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隴南一帶),郭淮截阻魏延於祁山一帶,被延擊敗。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親自進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運輸糧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麥積區)。由於李嚴假傳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殺張郃於木門道(今禮縣羅家堡附近)。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從漢中樂城(今城固縣北)出發,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殺出斜谷口,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東南),始以流馬運送糧草,八月卒于軍中。六役中,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兩次,間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與郭淮戰於祁山一帶),還有兩次未經祁山,總稱「六齣」,是泛指其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整體而已。
祁山中部峰頂,三國時有城,極為嚴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壘,今名祁山堡,距禮縣城25公里,。祁山武侯祠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文官機構。祁山武侯祠已對外開放,慕名旅遊者絡繹不絕。
位於隴南地區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師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起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鹽官鎮。它不是什麼名山大川,也不是什麼風景名勝區,它只是一條小小的山脈,長度不過25千米左右,高度不過200多米,比之珠穆朗瑪峰,可以說就是毛毛雨啦。
對於蜀漢來說,曹魏在東北,祁山在西北,諸葛亮為何捨近求遠,繞道西北打曹魏呢?
諸葛亮不是路痴,他之所以選擇繞道西北,主要是想以西北為根據地,進而一步步向東蠶食曹魏。
祁山位於今天的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是蜀國通往長安的咽喉要道,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選擇祁山還有一個優勢,古代沒有機動車,一切運力要靠自然,人力,牲畜,或者水的力量。祁山有多處水流,西漢水的走向剛好與攻打隴西的方向一致。
如果佔領此地,就能利用水運,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糧草運輸的問題,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在西漢水與祁山相連的地方,有一個平坦的山頂,這個地方位置比較高,周圍環境有利於排兵布陣,可以說是易守難攻,因此諸葛亮把這個地方打造成軍事堡壘,這樣這個地方軍事價值就更大了。
諸葛亮的北伐之師幾乎是蜀漢的全部家底,不能冒險行動。
即使這樣糧草還經常不足,所以諸葛亮特別謹慎,利用軍隊屯田,補充糧草,建立西線戰略後防軍事基地,"考微勞,甄壯烈,布所失於天下,勵兵講武,以為後圖,戍士簡練,民忘其敗";
同時"休士勸農","植谷農桑",操練軍隊,設計製造"木牛流馬","戍陣齊而號令肅","以侯大舉",可以說諸葛亮已經是竭盡全力,甚至超水平發揮了。
首選祁山古道,雖然第一次失利,可是接着蜀軍就逐漸順利了。實踐證明,縱觀前四次北伐,走祁山古道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送出《出師表》後,他請求親率大軍北伐,拿下祁山。劉禪聽完,有些沉默,但還是允了。
為何偏偏選擇祁山?
祁山位於隴右一帶,地形險要,是通向中原的要道。
對蜀漢來說,控制祁山便可進一步向關中推進,打開進入中原的大門。
諸葛亮早在第一次北伐前就已反覆考量,祁山的戰略地位至關重要,一旦蜀軍佔據此地,便能借地利之便繼續北進,而若失去祁山,蜀漢對北方的擴張將十分艱難。
228年5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征,直指祁山,正式拉開了第一次北伐的序幕。
蜀軍氣勢如虹,列陣出發,士氣高漲。
為了確保戰事順利,諸葛亮安排精銳將領馬謖,前去鎮守關鍵的街亭。
這條路是蜀軍補給的命脈,一旦失守,前線將面臨嚴重危機。
馬謖雖是智勇雙全,缺乏實戰經驗。
街亭前,馬謖背離諸葛亮的戰略指令,放棄水源地,選擇在山上紮營。
魏軍的老將張郃,看穿馬謖的布局,圍而斷水,讓蜀軍兵士乾渴難耐,陷入困境。
街亭告急,蜀軍的糧草補給也被截斷。
諸葛亮聞訊,心中一沉,明白北伐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能下令撤軍。
蜀魏雙方僵持在祁山,數月之間未有決戰,每日都消耗大量物資,士兵們疲憊不堪,後方的負擔逐漸加重。
諸葛亮出祁山是捨近求遠,多走了六百里,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則,這六條古道是明牌,從這裡進攻沒有突然性,曹魏都有重兵把守,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這就是魏延建議從子午谷突襲長安被諸葛亮否決的原因,他的建議根本他不上有多高明,只是賭運氣而已。
二則,秦嶺古道沒有適合大規模船運的水道,進攻關中所需的物資靠陸運成本太高,而走祁山可以藉助漢水、渭河,直達關中。
三則,如果只解決關中,即便突襲成功也會面臨關西兵力的威脅,很難站住腳。如果從祁山上隴山,就可以先解決掉關西諸郡對關中的威脅,這種穩打穩紮的模式更符合諸葛亮求穩的作風。
六、祁山就是岐山
(一)、祁山屬雍梁之地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
岐山古稱「西岐」,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中醫始祖岐伯誕生地,元聖周公在此制禮作樂,《周易》《黃帝內經》成書於此。
《書·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 道。《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隴南市古屬華陽國),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神農氏生於西羌(隴南市在夏、商、周時,因在西垂,又是羌地,故稱西羌)。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炎帝生華陽。華陽在梁州,在岷山和嶓冢山之間。祁山又叫岐山。有南北二岈即列山
(二)、周、秦都興於西羌犬戎地 周賜秦岐、灃西地建立秦國在祁山
《後漢書》列傳·西羌傳》說:及武乙暴虐,犬戎寇邊,周古公逾梁山而避於岐下。及子季歷,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時,季歷復伐燕京之戎,戎人大敗周師。後二年,周人克余無之戎,於是太丁命季歷為牧師。自是之後,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乃文王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國以事紂。
在春秋初期,岐山仍屬周王室管轄。然而隨着周王朝的衰微,岐山逐漸陷入戎狄與諸侯的拉鋸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率軍救周,力戰犬戎,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被賜以岐西之地,得封諸侯,秦由此正式立國。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遷都於雍,岐山成為拱衛都城的前沿。
(三)祁山即岐山兩山加一水
「岐山,原名歧山,當地人叫箭括嶺,是說這兩座山相向而立。祁山即岐山(棄山),由南岈和北岈組成。大禹治水的九河即西漢水從天水雲光山(屬西秦嶺、梁山)發源後,由東向西流經祁山(岐山)南北二岈之間,同為「逆河」。二山為岐。現禮縣祁山堡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在祁山二岈之間建的司令部。武侯《表》云:祁山去沮五百里,有人萬戶,瞻其丘墟,信為殷矣。今山西南有南北二岈。古語:南岈北岈,萬有餘家。武侯出祁山,祁山萬戶出租五百石供軍,是也。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三千多年前,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領下,翻越梁山,渡過漆水、沮水,來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
《三國演義》稱祁山大寨,是諸葛亮的祁山前線指揮部所在地。祈山堡並非祁山,而是祁山(今稱祁家大山,在西和縣北長道鎮南側屏風峽兩側)北側西漢水邊一座小丘堡。東北有當時稱鹵城的鹽官,過鹵城則是射殺魏將張郃的木門道和天水關。東可進取鹽官、天水關,西可攻取隴右,南可退回祁山,回軍漢中,確是進可攻,退可守,居民富庶、糧草充裕的軍事要塞。孔明在此建節指揮三軍攻魏,其軍事大家的風範令人折服。蜀漢後主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率師第一次出祁山攻魏,兵敗街亭,揮淚斬馬謖。建興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在上邽、鹵城(鹽官)等地與魏軍周旋,在木門道射殺魏軍大將張郃[h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