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血青年到革命者
何挺穎,又名科生,字策庸,於1905年5月11日出生在陝西南鄭縣(今漢中市南鄭區)漢山鎮何家灣村。
他的父親何根山,是一位老師,曾在漢中漢南學院教書,是一位進步的知識分子,主張科學救國。
1925年,何挺穎考入為了上海大同大學數學系。他在學校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過:
「繆斯女神吾所愛,賽斯先生國所需,
淵明若處荒年世,應不種秫而種粟。」
那時的他認為國家貧窮落後,主要是因為科學不發達,所以他要學好數理化。
然而,殘酷的現實讓他痛苦反思。五卅慘案,讓他親眼目睹了帝國主義的殘暴,他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
他懷着滿腔怒火寫下了這首詩:
「南京路上聖血殷,百年侵略仇恨深。
去休學者博士夢,願作革命一新兵。」
何挺穎
何挺穎不顧老師的反對,轉入了上海大學社會系,開始接受進步思想,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1925年6月,何挺穎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受黨的指派,在李品仙部擔任團指導員,參加了北伐戰爭。
1927年,何挺穎擔任連指導員。同年7月,他接到中央通知,去參加南昌起義。何挺穎回到警衛連,在團長盧德銘的帶領下,向江西挺近。
途中得知南昌起義的隊伍已經南下,何挺穎便奉命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連黨代表。
秋收起義
「三灣改編」的高參
1929年,秋收起義的部隊在永新三灣駐紮下來。當時,部隊連續作戰,長途跋涉,又缺少糧食和藥物。戰士們忍受着飢餓、疲勞和傷病,士氣十分低落。
尤其是蘆溪受挫以後,一些人認為失敗已是定局,於是不辭而別,背棄了革命,甚至有的人叛變了。有一個排,在排長的唆使下,利用放哨時機,把人給拉走了,還把武器都給帶走了。
張宗遜回憶說道:
「秋收起義後,部隊遭到了幾次挫折,戰鬥減員很大,加上長途行軍轉移,病號很多,特別是當時政治思想工作薄弱,軍心渙散。」
秋收起義的部隊從5000餘人銳減到不足千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個軍事主官自作主張,不聽從指揮員,黨對這支部隊缺乏有力的領導。
看到這種狀況,毛澤東一直焦慮不安。從文家市出發後,他就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辦法,來有力地掌握這支部隊。
在第1團擔任連指導員的何挺穎,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他所在的連隊,政治氣氛比較濃厚,沒有一個士兵逃跑,幹部和士兵也都非常尊重他。何挺穎在政治工作方面,有着與眾不同的方法。
何挺穎劇照
有一天上午,毛澤東找到何挺穎,兩人促膝長談。毛澤東說道:
「工農革命軍歷經磨難走到了今天。俗話說得好,一個人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才是好漢。一支隊伍也是這樣,勝得起,敗得起。我們現在還有八百餘人,可是怎樣才能不讓這支部隊垮掉呢?」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啊!
何挺穎也早發現了這個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回答道:
「部隊連續打了敗仗,也就剩餘這麼多人和槍。我看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支隊伍失去黨的領導,最大的問題是黨對隊伍的領導權問題。」
毛澤東繼續說道:
「這次武裝暴動的失利,就體現出黨對這支隊伍的領導問題,軍事主官各行其事。今後必須樹立前委的領導力,一切行動聽從前委的指揮,不允許他們陽奉陰違。可是怎樣才能樹立前委的領導呢?這不是一個命令就能解決的問題。」
何挺穎聲音不高,但很堅定地說:
「這恐怕就要從軍隊中的黨組織來考慮。隊伍的黨組織太少了,根本就抓不住部隊。」
這句話讓毛澤東似乎發現了解決問題的鑰匙,說道:「你過去當過團指導員,也曾經擔任過連指導員,你認為怎樣才能抓住部隊呢?」
劇照
何挺穎說道:
「我們隊伍里不是沒有黨的支部,只是太少了,一個團才有一個,連隊里沒有,這就抓不住士兵。我看要把黨的支部建立在連隊,班、排也要有黨的小組,凡隊伍里的大事情,都要經過支部和黨委來決定,這樣才能有保證。」
毛澤東激動地說:
「一個人活着要有靈魂,一支隊伍也要有軍魂。我們的魂魄就是各個黨支部,要把支部建在連隊上。」
這次談話,促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開創了中國人民軍隊發展的新征程。
在三灣改編的過程中,何挺穎積極協助毛澤東開展工作。
首先是組織上的改編。部隊由原來的一個師編為一個團,即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
其次是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班裡有了黨員,排里有了黨小組,連里有了黨支部,營以上有了黨委。從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毛澤東後來曾經說過:
「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在部隊中實行民主主義制度。因為隊伍里有從舊軍閥過來的軍官,他們身上的舊習氣還存在,打罵士兵,官兵關係緊張。
實行民主制度,建立了士兵委員會,消除了打罵士兵的現象,士兵都很滿意,部隊的士氣也越來越高漲。
三灣改編
茶陵解危,免遭失敗
為了進一步開創和擴大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工農革命軍來到了寧岡縣的古城一帶,開展游擊戰爭。
毛澤東帶領何挺穎和張子清的三營在遂川大汾打游擊時,遭遇到地方武裝的襲擊,隊伍被分成了兩部分。
何挺穎和張子清轉移到湖南桂東一帶繼續開展游擊戰爭。當他們來到贛南崇義一帶後,恰巧遇到了朱德、陳毅領導的南昌起義的余部。
何挺穎和張子清向朱德、陳毅彙報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情況。按照朱德的指示,何挺穎和張子清率領三營返回湘贛邊界。
何挺穎故居
行至茶陵邊境時,忽然聽到槍聲。經過打聽才得知,湘敵吳尚正在進攻已被工農革命軍攻佔的茶陵。
三營立即增援茶陵。何挺穎率領一部分戰士進攻城南方向的敵人,張子清率余部進攻城西方向的敵人。
敵人正在攻城時,突然身後傳來槍聲。敵人亂作一團,迅速逃跑了。三營進了城,找到了團長陳皓和一營黨代表宛希先。
何挺穎等人一致認為,敵人還會進攻茶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應該放棄茶陵,回到井岡山。
團長陳皓則堅決反對。原來陳皓已經有了要叛變投敵的想法,他要投靠湘南的十三軍軍長方鼎英部。
在眾人的強烈建議下,陳皓擔心陰謀暴露,於是提出「南撤」,企圖靠近湘南。
情況緊急,何挺穎等人暫時接受了陳皓的命令,希望一邊打游擊,一邊向井岡山方向轉移。
部隊到達湖口後,因為連續作戰,戰士們已經非常疲憊,部隊進行了休整。
等到再次出發時,團長陳皓強令部隊往南撤退。何挺穎等人強烈反對,同時派人火速去找毛澤東報告。
畢竟陳皓的職務要高,握有軍權,部隊只能向南行進,工農革命軍面臨著改弦易轍的巨大危機。
毛澤東率部星夜兼程,終於趕上了南撤的部隊。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了會議,何挺穎等人在會上揭露了陳皓等人的所作所為。最後決定部隊明天回井岡山。
為了安撫部隊不穩定的情緒,何挺穎等人又連夜召開了連隊會議,傳達了會議精神。就在這時,執勤的戰士截獲了一封信,是方鼎英派人送給陳皓的復函。
在證據面前,陳皓承認了一切,最終被槍決。
何挺穎故居
勇敢作戰,戰果累累
井岡山的冬天非常寒冷。為了解決部隊的棉衣問題,毛澤東和前委的其他同志們決定攻打遂川。
遂川的靖衛團頭子叫肖家壁,是個大惡霸。他投靠了蔣介石,無惡不作,殘害革命群眾。去年,工農革命軍在遂川大汾打游擊時,肖家壁帶着地方武裝,突然襲擊,使我軍遭受了損失。
在工農革命軍的進攻之下,肖家壁逃跑了,我軍進入遂川城。
何挺穎立即協助前委書記毛澤東,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何挺穎還起草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臨時綱領》。
1928年2月,江西軍閥朱培德調集軍隊威逼遂川,「圍剿」工農革命軍。
敵人先是攻佔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北大門新城。新城,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如果敵人以此為據點,就會時刻威脅着紅軍。
2月17日,前委召開了軍事會議,研究部署了攻打新城的方案,一定要打贏這一仗。
18日下半夜,何挺穎和張子清帶領一團,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從茅坪出發,星夜兼程,一路急行軍,奔向新城。
黎明時分,紅軍已經到達指定作戰位置,包圍了新城。
戰鬥打響後,何挺穎帶領三營的戰士奮勇攻城,一舉攻下新城。此役,共殲敵600餘人,擊斃了敵軍營長王國政。
1928年4月底,朱德和毛澤東在井岡山勝利會師。6月中旬,蔣介石調集江西、湖南兩省十多個團的兵力,「圍剿」井岡山。
蔣介石命湖南守敵吳尚第八軍一部,由茶陵經酃縣向井岡山進攻;江西守敵楊池生第九師和楊如軒第二十七師,由吉安取道永新進逼井岡山。
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毛澤東命令何挺穎帶領紅三十一團一個營佯攻酃縣。
紅軍攻打酃縣的消息嚇壞了湘敵,也讓贛敵急忙部署兵力於永新縣城。
針對敵人的部署,紅軍做了有針對性的作戰方案。
6月23日清晨,戰鬥打響了。楊池生的九師二十七團憑藉優良的裝備,從龍源口村直撲新七溪嶺的制高點———望月亭。
戰鬥打得異常激烈,朱德和何挺穎指揮紅軍戰士英勇作戰,始終把敵人擋在望月亭。
在老七溪嶺,紅二十八團與敵二十五團、二十六團展開了激戰。紅二十八團在團長王爾琢的帶領下英勇奮戰,使得楊如軒丟下殘兵敗將,逃往永新。
敵二十七團得知老七溪嶺兵敗,也無心戀戰,朱德、何挺穎抓住時機,發起猛攻。下午三點左右,敵二十七團全部被殲。這就是紅軍史上有名的「龍源口大捷」。
新城內的殘敵看到大勢已去,匆忙棄城而逃,紅軍第三次攻克了永新城。
在打掃戰場時,戰士們發現一門打壞的迫擊炮,還有三顆炮彈。後來這門迫擊炮在黃洋界保衛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黃洋界保衛戰大捷
何挺穎不僅有着敏銳的政治眼光,也是優秀的軍事指揮員。而其指揮的黃洋界保衛戰大捷,也是井岡山鬥爭中輝煌的戰績。
1928年,「八月失敗」後,毛澤東親率紅軍31團3營前往湘南迎接隊伍歸來。何挺穎帶領朱雲卿、陳毅安的31團1營和袁文才的32團留在井岡山保衛革命根據地。
8月底,國民黨湘軍吳尚部、贛軍王均部趁井岡山兵力空虛之際,糾集四個團的兵力來進犯。其中,湘軍三個團由酃縣、茶陵方向進攻黃洋界。
面對兵力和裝備都優於我軍的敵人,何挺穎周密做了部署。
紅軍深入發動軍民削竹釘、壘木頭、搬石塊、修戰壕、築工事,做好了充分的戰鬥準備。
8月30日上午,湘軍三個團直撲黃洋界。在何挺穎的指揮下,守山軍民與敵人展開激戰。
當敵人走進草叢時,許多湘軍雙腳被竹釘刺穿,痛得亂叫。有的軍民搬起石頭,狠狠地砸向敵人,湘軍頭破血流。有的軍民推動壘木,敵軍狼狽逃竄。
中午時分,疲憊不堪的湘軍只得退回山腳下伺機反撲。
何挺穎異常冷靜,利用這段時間,指揮井岡山軍民加固工事,做好新的戰鬥準備。
下午四時左右,湘軍開始了第四次攻擊。何挺穎使用了那門迫擊炮,可是,前兩發炮彈都是啞炮,直到第三發炮彈才擊中了敵軍指揮部。
頓時,湘軍亂作一團、落荒而逃,紅軍則乘勝追擊。
贛軍比湘軍來得晚些。當他們得知湘軍慘敗後,也倉皇撤退了。紅軍取得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何挺穎故居
毛澤東回到井岡山後,聽了何挺穎的彙報,非常高興,欣然賦詞《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英年早逝,毛澤東痛失愛將
1928年底,何挺穎同志擔任28團的黨代表兼黨委書記。
何挺穎來到28團,始終堅持正確的建軍路線,加強黨的教育,親自給全團的黨支部委員和各連、營代表及政治幹部上課。
由於他重視指揮員的政治思想工作,該團的政治氣氛很快煥然一新。
1929年1月14日,何挺穎隨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
1月24日,紅軍在大余同敵人開展激烈的戰鬥,戰鬥中何挺穎不幸身負重傷。
毛澤東對挺穎的傷病非常關切,還讓陳毅轉告林彪(時任紅四軍28團團長),好好照顧,把他轉移到安全地區。林彪並沒有足夠重視。
後來,28團由大余向東轉移,行至吉潭村,遭遇敵人襲擊,身負重傷的何挺穎從馬上摔下來不幸犧牲,年僅24歲。毛澤東得知何挺穎犧牲的消息後,內心悲痛。
毛主席始終沒有忘記何挺穎,一直懷念着這位革命戰友。1951年3月,日理萬機的毛主席,親筆致信漢中地區黨委和政府,請他們了解一下,何挺穎的親屬,生活狀況怎麼樣?家裡是否有什麼困難?
何挺穎烈士,是我黨的優秀黨員,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他為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他戰鬥的一生,為革命而犧牲的精神永遠教育和激勵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