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寫了《張輝瓚是誰捉的?毛主席為何會說「捉張輝瓚,還是粟裕有辦法」?》一文,講的是1930年12月30日,毛主席指揮紅一方面軍消滅張輝瓚18師師部和2個旅近1萬人,活捉國民黨第一次圍剿前線總指揮兼18師長張輝瓚,繳獲各種武器9000餘件,子彈100多萬發。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紅軍繳獲的戰利品中還有一架電台!
實際上,老覃在上周寫的《1930年,彭德懷怒斥毛主席:你不打南昌,不打長沙,真是目無中央》一文中寫到的一場戰鬥——1930年2月,毛主席率領紅四軍對位於吉水縣城和烏江鎮一線的國民黨軍獨立第15旅唐雲山部發起的襲擊,在殲敵獨立第15旅三分之二,俘敵1600餘人,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的同時,也繳獲到了一部電台。可惜的是,紅軍戰士不知道它是寶貝,將它給毀壞掉了。為此,毛主席捶胸頓足,難過了好久。
這次繳獲到的電台,也是被毀壞掉的,但不是繳獲後被毀壞掉的,而是在戰鬥中被兩軍交戰的炮火毀壞掉的。它的毀壞程度較輕,雖然不能發報,但接收功能還行,可以收到敵人部隊之間的呼叫聯絡。
因此,毛主席還是非常高興地命令組建起一個無線電通訊大隊,任命王諍為大隊長,調來特務大隊政委馮文彬為政委。
毛主席說:「雖然不能發報,但接收到敵人部隊之間的呼叫聯絡,就可以準備地掌握敵人各部隊的位置,比我們派偵察員去偵察方便多了。」
話說回來,龍岡之戰,是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巨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敵軍也因此全線震動。
敵總指揮魯滌平預料到紅軍下一個將要消滅的就是譚道源的第50師,趕緊調整部署,要譚道源師馬上向東韶撤退,同時命令公秉藩的第28師由約溪向東固靠攏,要第18師僅存的第54旅火速撤退,三部尋找機會到廣昌抱團取暖。
譚道源的第50師和張輝瓚的第18師都是紅軍早已預定下來要吃掉的兩塊肥肉,張輝瓚的第18師已經被吞掉了,譚道源的第50師又哪裡逃得掉?
毛主席和朱德在1931年1月2日晚10時發出《追擊譚道源師的命令》,命令第十二軍在1月3日發起正面攻擊,第三軍團和第三軍分別在左右兩翼發起策應,一舉消滅譚道源師。
紅軍乃是得勝之師,全軍鬥志昂揚;敵軍上下震怖,人心惶惶。
東韶之戰,我軍共殲譚道源師1個旅,俘敵3000餘人,繳槍2000多支(挺),迫機炮4門。
另外又繳獲了一部完好的無線電台!
國民黨圍剿軍得知張輝瓚師和譚道源師相繼受到重創,更加無心作戰,紛紛後撤,慌亂成一團。
即蔣介石煞費苦心發動的第一次「圍剿」就這樣以潰敗告終了。
蘇區軍民在慶祝勝利的大會上,強烈要求毛主席講話。
毛主席於是上台詳細總結了第一次反「圍剿」作戰經驗。
他說:「這次打張輝瓚,我是效仿了古人的陣法。這個陣法是太平天國的楊秀清創造的,叫『五瓣蓮花抄尾陣』,它的歌訣的第一句是『前面一支先扎定』,大意是正面安排一支部隊阻敵,左右安排兩支包圍敵人,另外再派一支兵迂迴到敵後抄尾,還有一支兵為預備隊,是為『五瓣蓮花』,當年太平天國用這個陣法打曾國藩,打得曾國藩屁滾尿流。如今我們的兵力有限,沒有設置預備隊,但從四面包圍了敵人,打得比太平天國更出色,更理想,『不使一敵透漏』,太完美了。」
大家聽了毛主席的一番話,個個眉開眼笑,高呼「紅軍萬歲」。
當晚,毛主席乘興寫下了豪氣干霄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一詞。
接下來,毛主席指揮紅軍乘勢發動攻勢作戰,極大地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爭取到了廣昌、寧都、永豐、樂安、南豐等縣的幾十萬群眾,一時間,「不周山下紅旗亂」,形勢大好。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共中央的代表項英來到了蘇區。
老覃在上周寫的《1930年,毛主席的高超才能折服了彭德懷,陳毅卻悲嘆:霉運將至矣》一文中列舉了周魯、杜修經、劉安恭、周以栗等中央特派員到了紅四軍給毛主席造成的掣肘,以及給中國革命帶來的巨大危害。陳毅也因此有了「中央每派來一個人,就會掀起了一個風潮」的感慨,並對毛主席預言:「將來中央搬來了,恐怕你就要走霉運了。」
這次,項英的到來,是毛主席霉運的開始。
話說,紅一方面軍在全力進行第一次反「圍剿」作戰的時候,斯大林遠東政策的得力顧問、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米夫在1930年12月來到中國。
這個米夫,他和王明、博古等28個半布爾什維克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策劃,於1931年1月7日,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在上海春特赫司脫路的一座小洋房裡召開了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他在會上以共產國際遠東局和中共中央的名義,擬定了補選的中央委員及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名單。
王明原本並非中央委員,被米夫增補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
米夫還在會議上以家長式的強硬作風咆哮強調:「誰反對王明同志,就是反對國際代表,反對共產國際!」
這樣,王明一飛衝天地進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又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實際上控制了中共中央的領導權。
而博古也依靠着米夫、王明擔任了團中央書記兼宣傳部長。
中國革命就此開始進入一個多災多難的時期。
項英原本是中共長江局書記,在四中全會上,他進入了米夫擬定的政治局委員名單中。這次,他是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身份,來蘇區傳達「六屆四中全會」的精神的。
項英到了蘇區,在1月15日,正式宣布了中共中央的決定,撤消以毛主席為書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前委和以毛主席為主席的中國革命委員會。宣告正式成立中共蘇區中央局,以周恩來為書記,統一領導全國蘇維埃區域內各級黨組織。
項英還說,在周恩來未到職以前,暫由他代理蘇區中央局書記。
如此一來,項英掌握到了蘇區的領導權。
但是,項英是搞工人運動出身的,軍事並非他所長。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後,惱羞成怒,於1931年二月,派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共計20萬人的兵力,發起了第二次「圍剿」,叫囂着要「三個月內消滅紅軍」。
敵人有20萬人,紅軍只有3.5萬人,這仗怎麼打?
其實,毛主席在第一次反「圍」戰爭勝利之後就已預料到了蔣介石的反應,他早早就和朱德等領導人一起緊鑼密鼓地積極部署紅一方面軍,為第二次反「圍剿」戰爭做準備了。
在蘇區中央局在3月18日舉行的第一次擴大會議,項英就反「圍剿」的戰略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敵人人多勢眾,來勢兇猛,我們應該放棄以東固一帶為中心的贛江以東革命根據地,轉移到贛江以西地區,在敵人的包圍圈外打游擊戰。
老覃特別補充一下,項英是見過斯大林,並且被斯大林贈送過手槍的人,他非常崇拜斯大林,他記得斯大林曾經說過,四川是中國最理想的革命根據地,因此,他還提出了要帶領紅軍轉移到四川去建立新的根據地的主張。
老覃在前段時間寫有《1930年,敵人來攻,毛主席掩護朱德撤退,隨後在深山寫下傳世名篇》一文,講的是蔣介石在1929年12月下旬集結了閩贛粵三省軍隊對閩西革命根據地發起了第二次三省「會剿」,毛主席當時的應對策略是指揮紅四軍向武夷山中部和贛南挺進,轉戰江西。當時,閩西特委有部分領導人想不通,認為紅四軍是要放棄閩西蘇區了,極力反對。毛主席不得不耐心地給他們分析敵情,告訴他們:「紅四軍離開閩西,就是在保護閩西」。
但是,這一次,時勢已易,情況截然不同了。
毛主席認為,我們已經有了第一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經驗,蘇區軍民又團結一致,正所謂已經擁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絕對不能輕易退出中央蘇區。
他揮舞着手臂說:「要放棄河東根據地,只有36計都用完了才可以走。」
這次擴大會議,大家的意見並未能形成一致。
在上海那邊,取得了中共中央統治地位的王明等一伙人為了推行其「左」傾冒險主義路線,開始對各地各級機關實行所謂的「改造」與「充實」,向全國各蘇區派出了「欽差大臣」。
他們除了派項英到江西蘇區之外,還加派了由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3人組成的中央「四中全會代表團」前來江西蘇區。
「三人團」於4月1日來到了贛南蘇區,參與了反「圍剿」的戰略討論。
這個討論長達一個月。
毛主席經過耐心地勸說和說服,他的「集中兵力,就地滅敵」的主張,最終得到了「三人團」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