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着,明朝面臨著亡國危機:精兵沒了,皇帝還被俘虜了。而就在這時期,明朝名臣于謙挺身而出,及時扭轉了局面,挽救了明朝的危機。
那麼,于謙都做了什麼?
個人認為:
1、杜絕訛詐
話說瓦剌首領也先捉了明英宗以後,居然有了種奇貨可居的想法:那就是讓明英宗給瓦剌軍隊帶路,這樣,就可以兵不血刃佔領明朝、滅亡明朝。而此時的明朝,也因為皇帝被俘虜而亂作一團。
因此于謙很明確的提出主張:首先大明朝需要擁有個新皇帝。
首先,有了新皇帝以後,瓦剌人的政治訛詐也就不攻自破:大明朝有新天子了,明英宗已經意義不大了;其次,有了新皇帝以後,朝廷才能對抗擊瓦剌的活動進行發號施令,而非政出多門。所以,有個皇帝很重要。
當然,理論上說,按照宗法制,明英宗的嫡長子可以繼承皇位。不過那時候的明英宗嫡長子還是個孩子,如果指望個孩子來對文物群臣發號施令無疑不現實。所以于謙力挺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來登基(是為景泰帝)。
于謙的這個主張無比正確,但也為自己在多年後引來殺身之禍。明英宗就按照于謙破壞宗法制,處決了于謙。
于謙的一系列主張和活動,為明朝能在短期內落實各項抗擊外敵的指令,發揮了關鍵作用。
2、調整軍事
雖然明朝有了新皇帝景泰帝,但是,被明英宗葬送掉的幾十萬明軍精銳卻也造成明朝北方地區的防務真空。於是于謙只好緊急徵調其他地區的軍隊抵達京城周邊,用來迎戰瓦剌。同時,于謙也知道:精銳悉數葬送,剩下的現役軍隊戰鬥力參差不齊,不能全部指望這支軍隊,於是,于謙主張下,景泰朝廷又在民間緊急徵兵,以求在數量上盡量抹掉瓦剌軍隊的優勢。
此外,于謙又調遣明軍,在京城周圍的要塞之處,根據當地的山巒形勢,安營紮寨,力求讓瓦剌軍隊每前進一步,都付出巨大的傷亡。
在這一系列操作下,雖然明軍沒有戰勝瓦剌軍隊的十足把握,但卻也能讓瓦剌人感受到南征的壓力。
3、整頓內務
于謙也清楚,大敵當前,想要頂住瓦剌人,不光要在軍事上積極備戰,在內部問題上,也要保證不出現拖後腿的人,以及敗壞朝廷風氣的人。事實上,明英宗時期,太監頭目王振在朝廷里培植了不少品行敗壞之輩。這部分宵小之徒民憤極大,而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于謙很清楚,景泰朝廷的很多指令,很可能因為這群小人的存在,而受到破壞,最終影響到抗擊瓦剌、保護京城的大業。所以于謙推動下,王振一黨的很多人都遭到了誅殺,明朝的官場風氣有了好轉,行政效率也得到巨大提高。
4、瓦剌方面
而瓦剌方面,其實起初也只是打算占明朝的便宜。沒有幻想真的可以一鼓作氣滅掉明朝。而捉住明英宗以後,也先才野心爆棚。而隨着景泰朝廷的抵抗意志堅決,以及瓦剌軍隊在前進過程中損失不斷,這也讓瓦剌人從大喜跌落到大悲,此外,瓦剌大軍深入明朝境內,也讓瓦剌人感到忐忑。所以,瓦剌人的戰鬥意志也隨之動搖。這也算是京城保衛戰勝利的外部原因。
當然,如果沒有景泰朝廷的積極抵抗,瓦剌人只會士氣不斷高漲。有時候,士氣還真是此長彼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