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95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一個人要想統治一個國家,首先要從文化和觀念開始,而要掌握民眾的思想和文化,則是維持皇權的關鍵。我們國家歷史上每個王朝都有與異族作戰的經驗,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對峙?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文化和理念。明代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漢人國家,漢族文化無疑是最先進的,從歷史上可以看到,每個朝代的少數民族侵略都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
思維和行為都會趨向於華夏的文化,而中國的農業文明,則是那個時代最為發達的。也正是華夏的文化優勢,才讓周邊的各大民族對中原虎視眈眈。
明代為維持國家的穩定,採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在繼承先賢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革。明代漢族文化傳統深厚,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因此,中原文化在對外交往中具有一定的優越性。這種外交政策,只能在短期內保持穩定,而不能化解各種意識形態和文化的矛盾,同時又具有強烈的對外控制力。
一、明朝對外政策具有強烈的控制力
1、以夷制夷的對外方針
明代的外交政策是受前朝影響的,部分承襲了前朝的外交政策。然而,隨着歷史的發展,隨着時間的推移,其對外政策的弊端也日益凸顯。
因此,明代的對外政策對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產生了一定的制約。到了這個時候,明王朝的統治者就採取了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利用外族來控制外族,以此來維護中原的和平與穩定。
不過這個辦法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異族不可能永遠地互相牽制,一旦聯合起來,對於漢朝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因此,這樣的外交策略,對中原與異族的衝突,是無法真正緩解的。
2、明朝時期各民族的統治模式
在明王朝,除外國的少數族裔之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力量。他們雖居中原,但與漢族人在文化、思想等方面並不融洽,因而對其文化歸屬也沒有那麼強烈。
明代苗族叛亂,對漢族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明朝才會成立地方官員,負責處理少數民族的事情,但這並不能保證國家的安定。
由於中原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使明代的少數民族很難治理,甚至有組織叛亂,造成了社會的動蕩。
二、明朝對外政策,顯示出「天上」的態度
1、以權威威懾異族的面子工程
明代鄭和下西洋,充分顯示出明朝的強大優勢,因此其對外政策多以其權勢與財力來提高其對外形象,起到威懾作用。
明代的外國勢力很難抵擋住金錢的誘惑,因此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鄭和下西洋,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是一次促進文化交流、展示國家形象的偉大事件,然而鄭和的航海並未真正影響到明朝對外國的統治。
2、用金錢來籠絡外國人的外交策略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對外關係中的一項「面子工程」,其目的在於展示其大國形象,而「朝貢」則是其「以實用為本」的外交思想。明代的手工藝很好。
很多外來民族在進貢明朝時,都會把自己帶來的奇珍異寶和漢族進行交易,以此來增加自己的財富。最初,明朝政府拒絕允許外國商人在朝貢期間進行貿易,這對明代的商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不過後來明朝放鬆了對這一塊的管制,所以很多異族都會主動向明朝進貢。中原與異族的貿易關係在穩定的同時,也得到了緩解。不過,這樣的外交策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用金錢來吸引異族。
3、用商業的思想來約束異邦
由於朝貢交易的盛行,中原與異族的經濟往來日益緊密,既能解決物資問題,又能緩解中原與異族的矛盾。
但這一經濟往來並未徹底解放,仍受到明朝對異族人的影響。馬市是明代中原地區與外來民族進行貿易的一個特點,其最終目標是提高明朝的軍事裝備,並以此賺取大量的錢財,但這些經濟活動都受到明朝的嚴密管制。
明代的對外政策儘管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但卻無法有效地化解中原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在對外政策上,大明始終表現出一種支配欲與優越性,其目的就是要遏制異族,讓異族歸順中原。
然而,由於文化觀念的差異,中原人對外族人的統治慾望並沒有根除。中原與外來民族的友好經貿關係,使中原與外來民族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因明人的控制慾望,使其外交活動陷入停頓。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