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故事 城市

2022年07月02日08:55:29 歷史 1282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過去的故事 城市 - 天天要聞

過去的故事 城市 - 天天要聞

誰也沒有意料到,那條由工人們親手修建的鐵路,最後竟成全了他們對現實無聲的抗議。

在鐵道的不遠處,十田爸從印刷廠的大門裡走了出來。他的手中提着一個布袋,裏面裝着他為數不多的個人物品。他知道這將是他最後一次經過這裡了,因為沒有私人接手,印刷廠不日就將全部拆除,走向消失的結局。

在頻頻的回頭中,十田爸彷彿看到了印刷廠的大門正在逐漸地破碎,這是他向即將褪去的時代進行告別的方式。但他其實並不願意告別,因為沒有工人願意向工廠告別,正如沒有遊子願意向故鄉告別一樣。

接下來要去哪裡?這是一個模糊而又現實的問題,它深刻到令人恐懼,於是很多人選擇最終哪裡也不去。這樣的例子每天都在這座城市中發生着,而這一次輪到了自己,十田爸的心中也沒有答案。

就在這樣的茫然中,為這座城市的發展貢獻卓著的鐵路擋住了十田爸猶豫的腳步。在往常的時候,十田爸會不假思索的穿過鐵道到達城市的另一邊,但是今天他決定沿着鐵路的方向走下去,他想在這條鐵路上思索自己未來的方向。

隨着鐵道兩側視野的逐漸開闊,周圍的景象豁然變得清晰了起來。十田爸看着一望無際的農田和稀疏閑適的農院,恬靜淡雅的氛圍使得他突然感受到了與這座城市的矛盾:從這個國家建立以來至今的五十多年裡,這座城市的民生建設基本上沒有顯著的進步之處。城牆外除了新增的工廠和學校,其餘依舊是村落與田地。這座城市的邊界依然被限定在已經佇立了六百年的古城牆範圍以內,這番景象的確證明了社會發展的低效甚至停滯。

然而,社會經濟的這種停滯的具體表現便是國營工廠現狀的原因。是因為缺乏活力的機制對於發展的置若罔聞或者無可奈何所導致,然而機制本身卻在看似穩定的環境中有恃無恐。

這不禁然讓十田爸聯想到了百年前的社會局面。那時執掌中樞的頑固保守派們堅決的維護着已然腐朽不堪的舊社會。他們將國門緊閉,對外面的世界談之則色變,視一切異己為妖魔鬼怪。然而,那看似堅固的大門在外界的威脅下終究顯現出了不堪一擊本質。在各方豪強的威逼脅迫之下,國門最終不得不走向開放。而在這被迫的對外開放與被動的自強自立之中,伴隨着多少的主權淪喪和多少的財富流失。而現在,歷史彷彿又循環到了相似的節點。只不過這次變為了積極的主動求變,高自主性的開放則會有更加公平的主體地位和更加平等的規則保障。

在這相距百年的歷史輪迴之中,當下的工人們的遭遇就好似當年無奈退場的滿清貴族們。因為在舊制度的覆滅之中,必然會有很多身處舊制度中的當事人們在主觀上承受着略顯無辜的沉重代價。陣痛的發生是無法避免的,所能做的只是對於緩解陣痛成本的是否增加的抉擇。

除了肉體上的痛苦之外,人類所有的痛苦都源於自己的內心。既然時代的變遷已是無可奈何的結果,那自己又為何不去適應和改變呢?雖然說如今的生活失去了穩定的保障,但其實也是打開了生活多樣性的大門。而且往往在豐富的生活選擇中,人才能更加趨近於自己的內心,找到令自己最為愜意的生活方式。

十田爸沿着鐵路繼續向前走着,他覺得這條鐵路就像這座城市一樣偉大。這座古城在千餘年前的輝煌燦爛之後,漸漸地被歷史所遺忘與冷落,但是它依舊挺立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之上,護佑着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彰顯着自身的價值,書寫着自己的歷史。改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穩定也未嘗是一件壞事。只要開放自己的內心,迎接生活中一切的未來,喜怒哀樂便皆有意味。

人生的路途中充滿了未知的可能,誰也不能篤定自己未來的模樣。如同十田爸腳下的這條鐵路,它會一直向遠方延伸。而只要他願意,在鐵路之側就可以留下一串新的腳印,從而出現一條新的道路。不過,有所不同的是,人生不需要如鐵軌般循規蹈矩,也不需要到站才能下車。完全可以像十田爸從前那樣,徑直橫穿鐵軌而去,不做片刻的停留,只顧朝着自己想要奔赴的地方走去。

想到這裡,十田爸已經沿着鐵軌不自覺地走了很遠很遠。而現在的他已經要轉身跨過鐵軌而去了。他知道在那個方向,有一盞燈已經為他點亮,而十田媽則正坐在燈下,等待着他的歸去。在那裡,新的故事即將上演,新的人生即將開啟。過去的一切就讓他過去,你看那時間從不停留,而嶄新的一天才永遠是人生最美好的意義。不論這世間如何的變幻,只要有人就會有生活,而人總是要生活下去的,直到精疲力盡的那一天。

過去的故事 城市 - 天天要聞

聲明:「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前言說到猶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現在正在中東到處點燃戰火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學者在電視訪談中,談起了猶太人被屠殺一事。只不過他所說的並非是二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是
史記.丁繼超傳 - 天天要聞

史記.丁繼超傳

《史記.丁繼超傳》文/捲風丁繼超生前戎裝照丁公繼超,字冠群,生於民國十六年,山東嶧縣六區丁庄村人,乃運河支隊之英勇戰士也。少時家貧,祖父丁文庭父親丁廣友皆目不識丁,生計維艱。年六歲,常隨祖母母親放牛割草拾柴,時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饑。
專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解碼商代「龍圖騰」 - 天天要聞

專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解碼商代「龍圖騰」

6月28日,一場關於「龍騰大邑商」的學術沙龍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舉辦。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以考古學家的嚴謹與美術史家的敏銳,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解碼青銅器與玉器上的龍紋密碼,揭開商代龍形象的神秘面紗。活動間隙,韓鼎教授接受了正觀新聞記者專訪,從龍與饕餮共存的禮制密碼,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被查 - 天天要聞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被查

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段勇簡歷段勇,男,漢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1996年9月參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後在蓬溪縣蓬南鎮政府、遂寧市紀委監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歷任...
中國東極「魚經濟」 - 天天要聞

中國東極「魚經濟」

新華社哈爾濱7月2日電 題:中國東極「魚經濟」新華社記者 戴錦鎔在中國大陸最東端的撫遠市,東極魚市裡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喚醒了城市的清晨。撫遠原名「伊力噶」,赫哲語意為「金色的魚灘」,這裡地處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大水系交匯處。這座被譽為「華夏東極」的邊境小城,正書寫着中國「魚經濟」的生動樣本。綠色無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