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2021年10月15日14:58:02 歷史 1654

2006年秋,北京的一場追悼會上,毛主席的女兒李訥望着一張冰冷的照片泣不成聲,她是為誰而痛哭呢?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這位逝者的一生,也許從中能發現她的身份。

1921年秋,她呱呱墜地,家中一片歡聲笑語,六位哥哥都在迎接小妹妹的到來。

1946年冬,她放棄了成為楊振寧李政道師姐的機會,投身革命,隨時準備以身報國。

1948年夏,她結婚了,嫁給了一個比她大23歲的男人,結婚之後的她成為了一名賢妻良母,照顧着丈夫和九個孩子。

2006年秋,她離開了人世,一場樸實無華的追悼會中有許多人前來送行,上至97歲的紅軍大爺,下到未成年的小學生,他們都來送別她。

沒錯,她就是一代女性的傳奇——王光美。

書香門第,大家閨秀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王光美

1921年9月26日,一名女嬰呱呱墜地,而此時她的父親王治昌正遠在美國出席華盛頓九國會議,得知消息後,他興奮不已,這是他的第一個女兒,一直想要一個小棉襖的他今日終於得償所願。

由於他當時身在美國,家中孩子又是「光」字輩排行,於是王治昌就將第一個女兒取名為「王光美」。

王光美在家中行七,上有六位兄長,下有四位妹妹,但她總是最受寵的一位,家中有什麼好東西,她總能獲得頭一份。

雖然家中的院子比較大,可是家中兄妹實在是太多,小時候的王光美只能和四個妹妹住在一間屋子裡,但每個女孩都想有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等到王光美稍長一些,父母為了方便她夜裡讀書,就給了王光美一個單獨的房間,讓她在自己的小空間中「肆意妄為」。

就這樣,王光美在父母無盡地寵愛下長大。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王光美也沒有辜負父母的疼愛,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異,名列前茅,甚至還在高中跳級,羨煞了同班學生。

高中畢業,進入輔仁大學之後,王光美也是一如既往的優秀,潛心學習,成為中國第一批原子物理學女碩士。

而她之所以如此優秀,除了自身的天資與努力之外,還有父母對她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王光美的父親王治昌早年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商科學習,與廖仲愷相交甚深。

王治昌從日本回國後入仕,官至代理農商總長,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治昌雖然仕途順利,但是情路卻一片坎坷。他一生先後娶了三位妻子,前兩位妻子在分別為他生下長子、次子和三子後都去世了。

第三任妻子就是董潔如,也就是王光美的母親,她為王治昌生下三子五女,與他相守一生。

董潔如出身於商業之家,家中是天津著名的鹽商,她年輕的時候就反對封建,當時女人裹腳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她卻堅決不肯,家中不讓讀書,她也不從,她是中國最早一批的女大學生之一。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王光美

當時回到國內的王治昌在北洋女子師範大學做教師,喜歡上了班級里這位獨一無二的女同學,多次寫信明示董潔如,而董潔如也對這位老師有好感。

可是當王治昌去董家提親時,董家人卻斷然拒絕,理由有二:

第一,兩人互相愛慕屬於師生戀,自古師生不同輩。

第二,王治昌兩次喪妻,家中還有孩子要撫養,年紀長董潔如二十多歲,這對於董潔如來說負擔太重。

雖然董家並不同意兩人的婚姻,但是董潔如一意孤行,兩人在六國飯店請了一些親友吃飯,就算正式結婚了,董家無奈之下也只能承認這個女婿。

王光美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對於王光美的學習是非常支持的,當然由於兩人也是敢於標新立異的人,所以對於王光美的一些「出格」的行為也能理解。

投身革命,九死不悔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1943年,王光美考入北平輔仁大學理科研究所,負責帶她的是一位和藹的德國教授。輔仁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她被留校成為物理系的助教,準備繼續深造去美國讀博。

原本王光美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學者或者是一名科學家,然而她卻走上了一條與之完全相反的道路——參加革命,這都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王家家風開明,父母要求孩子要開眼看世界,家中許多人接受了進步的共產主義思想,並且和地下黨接觸密切,尤其是王光美的四哥王光傑。

王光傑是王家最早參與革命的,他一直秘密通過電台為延安傳遞消息。正是在兄長的影響下,王光美也漸漸對共產主義有了好感,她也想像兄長一樣參加革命。

就這樣,王光傑的妻子將北平地下黨員崔月犁介紹給她。

北京太廟的松林就是王光美和崔月犁接頭的地方,當時王光美穿着樸素,戴着一雙白手套,讓崔月犁印象深刻。

兩人成功接頭後,開始了親切的交談,友誼也在這次交談中建立。後來,王光美經常閱讀崔月犁借給她的進步書籍,尤其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當時宣傳共產黨的書籍是不允許售賣的,所以這些書籍的封皮大多都是各種類型的雜誌。當時王光美住在西單,西單的街邊上經常站着不少警察,他們經常搜查過往行人的車、包等,以防有人夾帶關於共產黨的書籍,王光美在街上常常膽戰心驚,就怕警察搜查。

王光美認真研讀這些進步書籍,她發現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真的是太難了,但她沒有氣餒,一直勉勵自己。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1945年12月,抗日戰爭結束,中共依舊存在兩黨對立的局面,美國政府派遣前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作為總統特使來華,假借調處之名,企圖渾水摸魚,謀求更多在華利益,在北平成立了「軍調部」。

共產黨為了避免內戰,和平解決問題,派遣葉劍英、李克農等作為中國代表來參加調處,但是與共產黨對接的除了國民黨之外還有美國人,我方還缺少一名英語翻譯。

這時,崔月犁想起一個人來,這個人就是高學歷的王光美。

於是王光美接到了地下黨交給她的一張紙條,邀請她去「軍調部」擔任英語翻譯。

只是這份工作讓王光美有些躊躇,因為此時的她已經接到了美國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物理系全額獎學金博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她既不願意放棄為黨工作的機會,又不忍心讓悉心栽培她的德國教授失望,王光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但是革命尚未結束,王光美終於說服了自己,決定先完成「軍調部」的事情,再考慮留學。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在軍調處工作的王光美落落大方,十分善談,在此期間,共產黨人的言語、行為都深深感染着王光美,也讓她在學業和革命間終於做出了選擇。

1946年8月,馬歇爾的「調處」失敗了,軍調處的共產黨員為了避免國產黨的追殺,緊急撤離北平。

就在這一年,王光美也做出了改變她一生的決定——去延安。

如果王光美選擇了繼續深造,那麼她可能會是楊振寧的師姐,是中國第一位女物理學家,但是她去了延安,放棄了學業,成為一名光榮的革命戰士。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1946年11月,王光美告別父母來到了機場,登上一架小型軍用飛機。飛行當中,她望着窗外的崇山峻岭,心情激動,因為她正要飛向心中的革命聖地。

正是在這個地方,王光美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邂逅了一生所愛——劉少奇。

情定終生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當時的劉少奇,在黨的政治地位逐漸提高,但是他的婚姻卻成為令黨中央頭疼的問題。

在遇到王光美之前,劉少奇曾結過婚,留下年幼的兒女無人照顧,在延安的老百姓經常能看到劉少奇在吃飯的時候細心地為兒女喂飯。

劉少奇一勺一勺給兒女喂飯的情景深深刺痛了朱德的心。

朱德的年紀比劉少奇大一輪,作為老哥哥的他自認有義務為弟弟張羅婚事,他和夫人康克清一直想要替劉少奇尋找一位品行淑德、善良文靜的妻子,讓劉少奇的一對兒女有母親的關懷,這樣他才能夠盡心工作,不再擔心家中孩子。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1946年底,從北平來的學生王光美正好被分配到中央軍委外事組中,繼續從事翻譯工作,在這裡的王光美受到了朱德夫婦的親切關懷,讓王光美找到了家的溫暖。

閑暇時,王光美還會參加中央舉辦的舞會。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正是在舞會中,王光美遇見了劉少奇。

由於劉少奇早年間一直領導北平工作,所以他見到北平來的王光美十分親切,向她詢問一些關於北平的問題,了解北平的情況。

當時王光美並不知道劉少奇的身份,只知道他是中央的某個領導,於是面對領導的詢問,王光美有問必答。

隨即,劉少奇又問:「你是不是黨員?」

王光美只能如實回答:「我還沒入黨,不知道領導能不能提供幫助?」

一段簡單的對話後,劉少奇對這個北平來的王光美倍感興趣。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之後,一向嚴肅認真的劉少奇居然抽空來到了外事局參觀,當時外事部的副主任王炳南全程陪同。

讓王炳南沒想到的是劉少奇關心起了外事部的工作人員,還親切地與王光美等人打招呼。

問題又來了,當時的外交事宜是由周恩來管理,那麼劉少奇為什麼總去不是他分管的外事部呢?

經歷過數次婚姻失敗的劉少奇對婚姻已經心灰意冷,但他沒想到王光美的到來點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於是劉少奇就開始找王光美談話。

在數次的談話中王光美與劉少奇開始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關係也更近一步,只不過王光美並不知道劉少奇已經愛上她了,還以為是領導對於新同志的提攜。

兩人相處的時間並沒有多久,之後胡宗南率兵進攻延安,為了保證全國戰爭的勝利,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決定撤離延安。於是各機關單位紛紛轉移,劉少奇和王光美也被迫分開。

1948年3月,結束土改工作的王光美終於來到了西柏坡。劉少奇再一次見到了王光美,他下定決心要表明心跡,於是就找到王光美談話。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在談話中,劉少奇表明了自己對王光美的愛慕,並且也說明了一旦兩人結婚,王光美要承受的責任和孤單。

聽到劉少奇的話,王光美一臉震驚,但思索之後隨即就同意了與劉少奇成為男女朋友關係。

1948年8月21日,在西柏坡的艱苦條件下,他們結婚了,雖然條件簡陋,但是王光美依然託人買來了雞蛋、白糖等物品,做成蛋糕送給了當時的幾位領導,就這樣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見證下,兩人結婚了。

王光美將自己結婚的消息告訴了遠在北平的父母,但是她的父母不知道劉少奇是誰,長得什麼樣,多大年紀,無奈之下,他們兩人只好向北平的地下黨員打聽,這位黨員就為他們買了一本《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書中扉頁上就有劉少奇的照片,兩位老人看的十分仔細,生怕日後看到女婿了不認識。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劉少奇、王光美兩人有着共同的信仰——馬克思主義,有着相同的身份——共產黨員,自然有相同的話題,有着心靈的共鳴,夫唱婦隨。

結婚之後,王光美婚後完全變成了一個賢內助,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開始在家相夫教子,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這個家庭上。

婚後,王光美陪伴着劉少奇,為他排憂解難,成為劉少奇的得力助手。

王光美婚後生育了四個子女,再加上之前的幾個孩子,組成了一個有着十多個成員的大家庭,作為一家之母的她對每一個孩子都平等對待,從不溺愛孩子,在她的努力下,劉家成為中南海中最歡樂的家庭。

和諧一家親

讓王光美沒想到的是,1969年劉少奇就因病去世了,原本和樂的一家猝然少了一位成員,王光美一想到丈夫去世心中就萬分悲痛,她想要回到丈夫出生的地方看一看。

劉少奇的兒女們也理解母親思念父親的心,但母親從前和父親一起回過故居,他們擔心母親會觸景生情,始終沒能成行。

但王光美對丈夫的思念不但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子女們最終也為之動容。

終於,1983年,在兒子劉源的陪伴下,王光美回到了劉少奇的家鄉花明樓。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王光美看到花明樓的老百姓生活富足,人人勤奮,心中十分高興,丈夫的的心血沒有白費,他的在天之靈也能得到安息。

得知王光美回到花明樓後,當地居民也興奮不已,在他們離開的時候自發前來送行,望着鄉親們的笑臉,王光美十分欣慰。

在參觀過丈夫的故鄉後,王光美一行人又來到了距花明樓30公里的毛主席故鄉——韶山,在韶山,王光美仔細的觀察毛主席的生活環境,離開韶山時,她還在毛主席故居前深深的鞠躬,並說道:「深切緬懷毛主席,您的學生王光美。」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晚年王光美

王光美不但經常緬懷毛主席,對毛主席的後人也非常關心。

當她得知李訥在毛主席去世後身體狀況不好,又自己一個人帶着孩子,生活非常困難。

於是王光美就經常帶着家中的保姆到李訥家中,幫李訥做一些家務,也總勸說李訥要打開心扉,再給孩子找個爸爸。

面對王光美的照顧,李訥十分感激,心中也更加尊重王光美。

王光美一直都非常關注李敏、李訥的生活,兩姐妹也和王光美的兒子劉源相處的非常好,小的時候姐妹兩個就總帶着劉源這個小弟弟一起玩。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1996年,李訥去三峽參觀,劉源聽說李訥來了之後早早就在路邊等待。此時劉源已經長成帥氣的將軍,而李訥也早就走出了婚姻的陰霾。

時間來到了2004年,已經年過八旬的王光美將兒子、女兒都叫回家來,並邀請李敏、李訥兩家人,一起吃了一頓飯,此時的李敏、李訥也已經白髮蒼蒼,她們見到同樣花白頭髮、對兩家人百般照顧的伯母也不禁心中感慨。

2006年王光美逝世,李訥泣不成聲,叮囑兒子:幫助劉源打理一切 - 天天要聞

在席間,王光美還多次舉杯,對着兩姐妹說要多保重,注意保養身體。聽到伯母一如既往的關懷,姐妹二人點點頭。

時間過得很快,飯吃完後,劉、毛兩家人還一起拍了合影,用照片記錄下來兩家人的友誼。

2006年秋,這位曾經的「第一夫人」、「大家閨秀」、「數學女王」在北京病逝,兒子劉源已經五十多歲了,但是也難掩心中的悲痛,在追悼會上失聲痛哭,一度難以主持追悼會。

在靈堂上的李訥泣不成聲,囑託自己的兒子「幫助劉源辦好喪禮。」

在王光美的葬禮上,無數革命前輩前來送她最後一程……

王光美的一生不爭不搶,為了革命放棄自己的理想,為了丈夫和家庭默默付出。這就是她,一位新中國的女性——王光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 天天要聞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6月27日晚,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政論專題片《第二個答案》。專題片介紹,黨的二十大以來,截至2023年11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立案67萬件,其中立案中管幹部86人、廳局級幹部3533人、縣處級幹部2.8萬人。「這是一場壓倒性的勝利,黨、國家、軍隊內部的嚴重隱患正在消除,人民賦予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專題片說。政知...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 天天要聞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關於變法,這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說法,其實我們離最近的一次變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現代,變法一詞逐漸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麼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現在正逐漸擺脫房地產經濟,而所謂的「舊法」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新環境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 天天要聞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檢察護企      為有效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常態化長效機制,深入推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走深走實。6月26日上午,瑞麗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邵曰生到雅戈爾(瑞麗)服裝有限公司、瑞麗市音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狀況和法治需求。      走訪...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 天天要聞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前言在清朝,有一位出身貧寒的學子,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徐州小子,志存高遠清朝年間,江蘇徐州的一戶貧寒農家裡,誕生了一個名叫李蟠的男孩。他的家族曾有過書香門第的輝煌,但到了他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然而,貧寒並未磨滅李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聞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袁公博編輯|t引言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於多流經山谷,自古以來改變不大,而孟津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史料記載:文登營「在文登縣東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縣西門內,十年遷此。有土城周三里,東、西、南三里。營當東面之險。今移縣城中」。據老人們傳說,文登營以前廟宇眾多,像毗盧庵、三元殿、旗纛廟、老爺廟等。經世事變遷,如今已經蕩然無存,只存於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