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增長,我們需要工作,我們需要安全。」
—安格拉·默克爾
在世界歷史上,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大部分都是較為更替頻繁的,政壇像極了走馬觀花。比如和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首相是換了又換,百病纏身的安倍晉三,竟然已經在日本政壇創下了很多的記錄了。在美國,領導了人民。戰勝經濟危機,在二戰中力挽狂瀾的羅斯福總統,從他的總統任期開始,一直做到病逝。我們的主角默克爾呢,一干就是16年......
從帶領黨派拋棄科爾開始,默克爾真正成為了基督教聯盟黨的新生代領袖,德國人遠遠沒有想到,這個看似不經世事的「小姑娘」,竟然帶領着整個國家,譜寫了德國在21世紀前二十多年的「輝煌篇章」。
【一】
獵 手
我們前文交代過,在科爾慘敗之後,聯盟黨的老對頭,社會民主黨人施羅德成功搶到了德國總理的寶座。但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聯盟黨雖然敗了,但是依然是社民黨的一個十分強勁的對手,當在野黨黨首的這段日子,默克爾沒少下功夫研究社民黨的施政綱領和競選策略,身為物理學博士的她,展現出了非凡的耐心。以便到時重整旗鼓,從頭再來。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在施羅德春風得意的這段時間,默克爾想盡了各種辦法來挑戰施羅德的權威,進行研究和冒險,成了默克爾這段時間主要的工作。
2002年,爆出了默克爾本人支持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表態,正如同她在幾年前的那篇不聲不響卻勢如驚雷的文章一樣,她又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直接出了一招險棋。默克爾善於冒險的特性,再一次通過她的發言展現出來。事實上,這樣的表態是有違於德國主流民意的,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德國統一之後,德國人過慣了,當歐洲經濟領頭羊的太平日子,老百姓不是很喜歡戰爭。如果是一般人,都會覺得默克爾這是在本就不利的選情方面再次雪上加霜。
可默克爾敏銳的判斷力告訴我們這個答案是錯的。因為當她就此番言論國內支持率大幅降低的時候,施羅德那邊情況也非常的糟糕,雖然施羅德在選舉後大肆吹捧自己,把選舉的「大勝」,歸功於他強烈反對美國發動戰爭中霸權和軍事冒險的強硬態度,加之默克爾有這種不討人喜歡的行為,主動送上了「人頭」。但從當時的議會席位來看,聯盟黨和社民黨的差距僅有三席,這說明社民黨的這場勝利簡直是「來之不易」的。表面春風得意的施羅德,早已不如他扳倒科爾時的那樣自信了,危機已經在悄然爆發著.....
真正的獵手,永遠不怕以近乎自殺的方式來吸引獵物,正如同那些在商場中獲利繁多的投資者,一開始都捨得痛下血本一樣。默克爾僅僅用一番言論,就試探出了施羅德的底線。默克爾這個獵手,正在悄無聲息地布置着她的大網,相比之下,施羅德則顯得更為慌亂,手中的牌越打越少,也許從那時起,默克爾的登位之路,就早已鎖定。
【二】
出 牌
2005年5月22日,德國政壇如同炸開了鍋。在聯盟黨的出擊下慌不擇路的施羅德,居然宣布將原定於2006年9月舉行的全國大選,提前到了2005年的9月。
消息公布出來之後,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要知道,提前一年舉行大選,萬一失敗了,就得乖乖回家捲鋪蓋走人,敢用這樣的計謀,除非是被惹急了眼,不然誰會平白無故多送一年總理任期給他人呢。當時很多分析人士認為,施羅德恐怕是覺得自己老臉即將保不住,想要通過這樣的出其不意,擾亂對手聯盟黨的陣腳,畢竟自己的老牌票倉北威州都已經落入聯盟黨之手。如果再任由其發展下去,着實對自己不利。
當然,施羅德敢做這種準備,無疑是他自己足夠自信的結果。
對比下兩個人的特點,可能各位看官真的一眼會覺得默克爾「資歷平平」,難堪大任。
施羅德之所以料定自己能夠勝利,是因為他覺得聯盟黨的江山風雨飄搖,基本上無人可用,要用人則一定會推默克爾出來參選,而默克爾恰恰是他最看不起的那類人,看看默克爾身上的標籤就知道了,東德出生,女人,物理學家,政治資歷遠遠不夠,施羅德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在德國政壇摸爬滾打,是西德社民黨老牌建制派的人物,還擔任過薩克森州的州長,可以說他是真正的政客,況且他可是連科爾都打敗過的人,這樣一號人物,怎能是默克爾這種靠着科爾火線提拔來「充當門面」的「小姑娘」可以匹敵的呢。
再從個人角度來說,施羅德在德國政界基本上就沒有過什麼惡評,很多人覺得施羅德玉樹臨風,儀錶堂堂,演講能力出眾,講話尤其具有煽動性,況且在公眾認可度方面,施羅德非常善於使用各種手段來曝光自己,施羅德在當上總理之前,估計早就已經家喻戶曉。可物理學家出身的默克爾更傾向於干實事,沉默的性格,使得默克爾除了黨派提供給她的曝光機會以外,基本上很少露面,她對政治的微妙情緒,也使得她極其厭惡個人作秀,況且默克爾可是在德國人的心目中,背叛恩師科爾的人,即使默克爾政治道德感十足,但是她的個人道德還是免不了被德國人私下指指點點。
德國的政治環境也使得默克爾的當選之路十分艱難,畢竟德意志政壇上的女強人數之寥寥,除了狄奧凡諾女王和瑪麗婭·特蕾西婭女大公外,就沒有過任何一個女人執掌過最高權柄。
從政治環境,個人特點,還有黨派狀況來看,好像默克爾都不佔着優勢。可施羅德恰恰忘記了,默克爾是怎麼從一個小女孩爬上來的......
這麼看來,施羅德像是贏定了。可是,他真的贏了嗎?
【三】
廝 殺
可是施羅德忘了,默克爾是個十足的狠人,她堅忍,敢於面對失敗,更有與對手進行零和博弈的勇氣,這是那些建制派政客遠遠沒有的品質,施羅德低估了默克爾的雄心壯志。
在1998年的選舉中,施羅德滿面春風,因為科爾的「黑料」太多,不勝枚舉,高失業率,貪腐醜聞,隨便說幾個,選民就能中意自己。更何況,施羅德敢於許諾,竟然放出諸如如果他在就業率的表現上不如科爾,他就「不配再被德國選民選為總理」。然而,牛可以吹,數據不能造假,施政七年,施羅德沒有趕上好光景,他當年吹捧的就業率政績,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現在。
在新一屆的大選中,默克爾果斷抓住了時機,開始以就業率為目標,大力對科爾展開了攻伐的「口水戰」,責問施羅德為何如此「健忘」。施羅德感到這個曾經他「看不起」的女人,此時將以一種非常果斷的方式,將自己的政治生涯送入墳墓。
此時的選舉就像是車輪戰,默克爾先發制人,以就業率為突破口,逼迫施羅德兌現當年的承諾,以北歐的失業率做比較,狠狠地羞辱了施羅德一把。施羅德在如此的逼問下節節敗退,除了倉促迎擊根本無力還手,除了指責默克爾為首的聯盟黨對德國低收入人的稅收政策充滿問題之外,施羅德別無他途。反倒是默克爾落落大方,沉着應對,有條不紊地闡述着自己的經濟政策,比如把蛋糕做大,改善企業生存環境等等,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選民的目光。
擅長政治作秀的施羅德果然輸給了默默做實事的默克爾,此時的施羅德除了在默克爾的責問面前裝傻充愣之外,根本就想不到其他好的點子來反擊就業率的問題。此時此刻的施羅德只能再次老調重彈,拿起默克爾的伊拉克戰爭政策,來吹捧自己和平主義者的外衣,可是羅德作為德國老牌政客,恰恰忘了德國人性格和骨子裡的求實精神,臨陣輕敵,本就是拋棄求實精神的體現,所以這就註定了施羅德在這次選舉中不會佔多少優勢。
在兩個大黨你來我往的交鋒當中選舉被拖入了拉鋸戰......在拉鋸戰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呢,是什麼改變了默克爾的命運呢?
本文作者為破壁調查局簽約作者:瀚洋
您的關注與點贊是我們最大的動力,破壁調查局在此感謝您的支持,轉發也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