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為何派科學家去中國西藏?

2021年09月15日20:45:20 歷史 1944

極目新聞見習記者 孫喆

據BBC9月15日報道,1938年,德國納粹黨派出一個五人小組前往中國西藏,探尋所謂的雅利安人種的起源問題。德國納粹為何對雅利安人如此感興趣,又為什麼要派出小組遠赴中國西藏?

希特拉為何派科學家去中國西藏? - 天天要聞

五人小組的照片(來源:BBC)

據公開資料顯示,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遷移到中亞的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平原,他們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征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希特拉為何派科學家去中國西藏? - 天天要聞

希特拉和德國納粹黨的主要成員海因里希·希姆萊(來源:BBC)

大約在公元前500多年,一個名為瑣羅亞斯德的雅利安人創立拜火教,這種宗教曾為大多數定居雅利安民族所信仰。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非常崇拜瑣羅亞斯德,稱他為超人。而希特拉又崇拜尼采,他宣稱自己領導的德意志民族是高貴的雅利安人。但實際上,希特拉不是歷史學家,且當時缺乏必要的考古手段,得出德意志民族起源於雅利安人這一理論更像是希特拉的主觀臆斷。

1933年,希特拉控制了國家主權後,黨衛隊開始堅決地執行納粹的種族清洗命令。德國納粹在殘忍屠殺數百萬猶太人和被納粹歸為「劣等」族群的同時,還炮製了一個名為「生命之源」的秘密計劃。這項計劃由希姆萊牽頭,目的是在全歐範圍製造「優等」雅利安人。

當時,德國納粹認為,雅利安人多半是搬到了更安全的地方,在德國納粹看來,作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就符合這一條件,雅利安人很有可能就去了西藏。

1938年,一個由5名德國科學家組成的小組被派往中國西藏,進行雅利安人種的探尋工作。人類學家布魯諾·貝格爾是小組的成員之一,在中國西藏探險的過程中,他對376名中國西藏居民進行了骨骼測試,研究他們的面部細節,拍攝了近2000張照片。他還對錫金居民進行了骨骼測試,並仔細記錄下他們包括頭部和其他身體部位的特徵。

希特拉為何派科學家去中國西藏? - 天天要聞

1939年,布魯諾·貝格爾(左二)和小組成員在中國拉薩(來源:BBC)

後來,另一名小組成員恩斯特·沙費爾把他在中國西藏收集的大部分資料帶到了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但在1945年,大部分資料及拍攝的圖片被戰爭催毀。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太平天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太平天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農民戰爭,其破壞性與複雜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沉重的代價背後,它對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
地震不斷 日本吐噶喇列島部分島民離島避難 - 天天要聞

地震不斷 日本吐噶喇列島部分島民離島避難

自6月21日以來,位於日本西南部的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動頻繁,截至7月3日已累計監測到上千次有感地震。吐噶喇列島惡石島的部分島民4日上午乘船前往島外避難。 據日本廣播協會4....
G7爆單何小鵬攤牌,智駕我就是中國第一 - 天天要聞

G7爆單何小鵬攤牌,智駕我就是中國第一

「我對小鵬的智駕很有信心,一定是中國一,行業最強!」7月3日,何小鵬在G7發佈會上語驚四座,直接攤牌了。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何小鵬又定了一個「規矩」——2000TOPS算力,以後就是20萬車的標配。通俗一點說,就是以後友商如果沒有2000TOPS,就別再腆着臉吹智駕了。所以G7發佈會主題被命名為「跨時代」,而且幾乎全程對標...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 天天要聞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近日一段貴州榕江搶險一線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淚目這個背影被稱為巷道里的「中國脊樑」這名只留下背影的戰士被找到了!他叫馬東昇是武警貴州總隊的一名戰士7月1日武警貴州總隊官兵深入貴州榕江縣城的小區、巷道清淤排障馬東昇所在的任務地點在一處巷道內那裡地勢低洼、空間狹小還有一段長約25米、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憶當時巷...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