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北到天津 一份跨越千里的教師節禮物

2021年09月10日20:05:22 歷史 1851

「陳老師,祝您節日快樂!我們在湖北省博物館見到了您父親陳潭秋烈士的親筆家書原件,現在我們製作了這封信的複製品,把它獻給您!」教師節來臨之際,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行穩致遠」暑期社會實踐隊師生來到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烈士之子、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退休教授陳志遠家中看望,並為他獻上了這份特殊的教師節禮物。

從湖北到天津 一份跨越千里的教師節禮物 - 天天要聞

  「我始終是萍蹤浪跡、行止不定的人,幾年來為生活南北奔馳,今天不知明天在哪裡,這樣的生活,小孩子終成大累……」88歲的陳志遠老人激動地接過這封已經裝入相框的「家書」,顫巍巍的指尖划過的每一個文字,其實早已深深鐫刻在他心上。圍坐在他身邊的,是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龐。

  這封家書是陳潭秋烈士寫於1933年2月的,原件現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館,為紅色一級文物。

從湖北到天津 一份跨越千里的教師節禮物 - 天天要聞

  1933年初,組織決定讓陳潭秋及妻子徐全直到中央蘇區工作,而此時徐全直即將臨產,不便轉移,腹中的孩子就是陳志遠。1933年4月,陳志遠在上海出生,僅僅兩個多月後,母親即被國民黨當局抓捕入獄,次年2月在南京雨花台犧牲。陳志遠10歲那年,父親陳潭秋在新疆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英勇就義。

  「我一生未曾與父親相見,在我母親的懷抱中也僅有2個月零18天,但我從小就知道他們是共產黨員,他們很了不起……」老人講到此處,聲音微微顫抖,在場師生也紅了眼眶。

從湖北到天津 一份跨越千里的教師節禮物 - 天天要聞

  「這是一種偉大的『捨棄』!我們在進行暑期社會實踐之前,我就在《陳潭秋文集》中反覆學習了烈士家書。但當我看到這封信的原件時,依然覺得震撼,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我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了共產黨人的信仰,也更加堅定了我努力學習,讀書報國的決心和信念!」2019級本科生劉鑫瑩說。今年暑期社會實踐結束後,她鄭重地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正是無數革命先烈捨棄了『小我』,才解放了億萬人民大眾,才鑄就了今日之壯美河山、今日之錦繡中國!」2019級本科生羅梓月在實踐結束後加入了「史於南開」宣講團,把陳潭秋烈士的事迹寫成宣講稿,已經在學院團課、新生黨員「第一課」中進行宣講,很多同學聽了她的宣講都流下感動的眼淚。

  社會實踐中,青年學生們發揚南開話劇傳統,弘揚烈士精神,自發編寫了一部講述陳潭秋烈士英雄事迹的原創話劇。經過一個暑期的打磨,話劇劇本已經完成,取名《一潭秋水澄天下》。此外,隊員們還充分發揮歷史學科專業特色,赴湖北武漢、黃岡對陳志遠教授的學生、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燕,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萬文全,陳潭秋故居紀念館館長丁本洲等人進行訪談,形成一篇口述史報告,希望能使烈士形象更加深入立體,更好的感悟繼承發揚烈士精神。

  「青年是黨和國家的未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青年的成長和發展。」陳志遠聽了同學們的彙報,他深情地叮囑大家,作為一名青年學子,大家要朝氣蓬勃,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斷增強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做到不辜負黨和國家的培養。

  (津雲新聞記者段瑋 通訊員吳軍輝 付坤 宗琪琪)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 天天要聞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1948年2月的一個寒夜,福建寧德大窩村的山路上,一根木棍猛然砸向一名中年男子的後腦。他踉蹌倒地,三名黑影撲上,棍棒如雨點般落下。這名倒在血泊中的男子,既非國民黨高官,也非日軍將領,而是華東野戰軍第一師政委、閩東革命領袖阮英平。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 天天要聞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就住在縣委大院的辦公室里。辦公室是老房子,有些潮濕,他常把褥子拿出來曬太陽。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 天天要聞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參加「母親節•母親河,接來老媽,順着黃河濱州「活動,頭一站是鄒平碼頭梯子壩。在那,我們發現:當地有個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此人,叫馬振西,是個治黃模範。1952年,他被毛主席接見,受邀登上天安門。他是鄒平市碼頭
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 天天要聞

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人文旅行達人/小眾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買了最早一班從西安到延安的動車,開啟紅色之旅。上次到西安站,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早上來到站前廣場,仍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但車站內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前廳兩側的一至二層,分別停放着東風4和復興號、以及前進蒸汽機車與和諧貨運電力機車,代表着我國鐵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