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徵東》曾言:「三歲孩童千兩價,保主跨海鎮西東。」盛唐時期,大將薛仁貴之名如雷貫耳,若無薛仁貴存在,唐朝統治能否達到鼎盛狀態尚未可知。
在對唐朝的歷史進行了解的過程中,大將薛仁貴之名可謂如雷貫耳。在許多文學影視作品內,均將薛仁貴看作神乎其神的將領,如若沒有他的幫助,唐朝軍事發展勢必受到負面影響。基於這一原因,許多人都對薛仁貴十分好奇。
在相關資料的記載中則表示,68歲的薛仁貴曾帶病上陣,而他脫下帽子的行為,則直接嚇退突厥數萬大軍。在唐朝發展階段內,為何薛仁貴會有着如此威名?在其帶兵作戰的過程中,又曾取得過何種成績呢?
薛仁貴出生於公元614年,其祖父與父親相繼在北周、隋朝任官。基於如此特殊的家庭背景,薛仁貴自幼便受到家人熏陶,並有着一定的政治抱負。可薛家輝煌未能延續下去,在其父親早逝後,薛家家道中落,基於這一原因,少年時期的薛仁貴便過着極為貧困的生活,不得不以種田為生。
在其長大成人後,準備遷葬先祖墳墓時,其妻子卻認為唐太宗正在招募英雄將領,而這便是薛仁貴出人頭地的好機會。在妻子的一番勸解下,薛仁貴決定前去應徵入伍,開啟人生全新篇章。
在唐太宗出征高麗之時,郎將劉君邛曾遭到高麗大軍圍困,如此危難之際,薛仁貴單槍匹馬出戰,將高麗將領人頭取下。見此情景,高麗大軍無不感到恐懼,而後撤軍離開戰場。自此之後,薛仁貴之名響徹軍中,許多人皆將薛仁貴看作神將一般的存在。
在此後的戰爭當中,薛仁貴屢戰屢勝,向高麗大軍彰顯着自身實力。戰爭結束後,李世民聽聞薛仁貴的英雄壯舉,並決定親自召見薛仁貴,將其破格升為游擊將軍。雖薛仁貴參戰之際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卒,可他卻憑藉著自己獨特的才能,成功出人頭地,得到皇帝的賞識。
班師回朝後,薛仁貴被李世民提拔為右領軍中將領,而後鎮守宮城玄武門,負責着皇宮內部的安全。在李世民去世後,能力出眾的薛仁貴同樣得到唐高宗李治的重用。
一次巡幸之際,唐高宗遇山洪暴發,身處險境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唐高宗身邊的將士悉數逃散,唯有薛仁貴守在李治身邊,將其順利救出。自此之後,李治更加信任薛仁貴,並將其看做重要的倚仗。
公元657年時,在薛仁貴的建議下,李治成功與西突厥部落達成友好往來,而在李治征討高麗的過程中,薛仁貴更是被命為副將,守護在李治身邊。
從薛仁貴生平的征戰經歷中便能感受到,他的軍事才能極為出眾,以至於成為各個少數民族部落中神話一般的存在。對於唐朝的統治來說,薛仁貴所佔據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視,基於薛仁貴的帶領,唐朝軍事發展水平一度達到巔峰。
公元682年時,李治因身體原因無力顧及朝政,而在這一階段內,吐蕃、突厥等邊境少數民族,則對中原地區進行攻擊。對於唐朝軍隊來說,雖然擁有着較為強勁的實力,可在邊疆作戰之時,他們卻因水土不服等特殊原因無力對抗突厥大軍。
緊急關頭下,薛仁貴帶兵出征西突厥,決心平定此次戰亂。在古代的戰場上,雙方開戰之前一般都會有着喊話的流程,而當薛仁貴向西突厥大軍報出自己的名號後,對方則感到極為震驚。
起初,西突厥將領認為眼前的薛仁貴並非真正的戰神,畢竟早年期間曾有薛仁貴離世的傳聞,可當68歲帶病上陣的薛仁貴將帽子揭下後,西突厥的首領卻認出眼前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戰神。
如此一來,西突厥將領帶着人馬下跪作揖,在此事件的影響下,西突厥大軍不斷後退,當唐朝將士決定全軍追擊後,西突厥大軍被斬殺1萬餘人,此次戰爭大獲全勝。
結語
作為一位赫赫有名的將領,早年期間,薛仁貴的崛起之路並不順利,可當他的才能得到皇帝認可後,便成功嶄露頭角,為國家統治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相比其他將領而言,薛仁貴的才能得到無數民眾的認可,若非薛仁貴的存在,想必在大唐對抗突厥勢力時,勢必會受到許多難以預料的阻礙。
雖現代中國社會已然進入到和平發展階段中,但在了解古代將領時,我們同樣能夠從其人生經歷內吸取相應的經驗,並為後續國家發展提供幫助。相信在薛仁貴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社會中將出現更多優秀人才,並共同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做出努力。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