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西部的邊疆小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開始統一六國之戰爭,也因此建立了第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秦國。秦國先滅掉已經是強弩之末的韓國,佔領韓國全境,打通了"天下之樞"的戰略重地,為之後統一戰爭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素來平凡,最著名的戰役莫過長平之戰和秦滅趙最後一戰。
長平一戰
公元前262年,因之前與趙國交戰於(山西和順西北)而被趙國大敗的秦軍根據"遠交近攻"的戰略攻擊韓國野王(河南沁陽),導致上黨郡與本部聯繫分離,實現了對上黨郡的包圍,韓國欲割讓上黨郡與秦國以求平息戰事,而上黨郡守想借趙國一起對抗秦國,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的戰爭發生了,這也是中國史上最大的一場圍殲戰。
前期秦軍勢如破竹攻陷趙國數座城池,俘虜趙國多位將領,而後廉頗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消耗秦軍。秦軍遠道而來,雖有成都平原糧倉為支持但是有數十萬大軍消耗也倍感吃力,同時趙國也是如此,國內怨聲四起,趙王欲親率大軍與秦軍決一死戰,大臣樓昌建議與秦國議和,相國虞卿認為應該先派人攜重金寶物去楚、魏,秦國知道我們與楚、魏聯合,再派人去秦國議和,成功的可能就會更大。趙王未採納虞卿建議,派鄭朱去秦國議和,而秦國麻痹趙國,接納鄭朱,向各諸侯國宣傳秦趙和解,防止其他國出兵救趙。而後秦國丞相范雎利用反間計於趙國,趙王令趙括頂替廉頗,同時秦王派白起為秦軍主將,白起設計引誘趙軍到秦軍營壘,截斷趙軍後路,包圍趙軍。同時秦王再國內徵兵集中長平戰場,趙軍斷糧四十六天,趙括突圍被秦軍射死,趙軍無主將皆向秦軍投降,白起恐生事端坑殺所有趙國降將,整個戰爭前後斬殺趙國士兵四十五萬人。長平之戰削弱趙國實力,為秦國吞併趙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最後之戰
公元前229年,秦國舉兵攻趙,三將王翦、楊端和、羌瘣率分兵攻擊趙國,趙國大將李牧誓死抵抗,兩軍各有勝負。秦王深知李牧用兵如神,第五次攻趙時秦將率秦軍攻擊邯鄲的肥之戰、第六次攻趙的番吾之戰皆敗李牧之手。第七次攻趙,秦王花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開誣陷李牧造反,趙王罷免李牧,任用趙蔥為帥,設計冤殺李牧。王翦順勢急攻,僅三個月攻破邯鄲,俘虜趙王,趙蔥亦戰死。趙王罷免李牧之時,國內公子嘉極力反對,待邯鄲被破公子嘉逃走在代(河北蔚縣東北)稱王,秦於公元前222年滅代,徹底消滅趙國所有勢力。
歷史上秦趙之戰一共有七起戰爭,一戰閼與之戰趙勝秦,勝在趙奢奇謀取勝;二戰閼與之戰之後秦軍不甘失敗再次發兵攻趙,趙勝秦,勝在廉頗善用兵;三戰長平之戰,秦勝趙,勝在離間計罷免廉頗趙括為將;四戰龐煖率趙、楚、魏、、韓五國兵合縱攻秦,五國勝,勝在五國聯合共同攻擊秦國;五戰肥之戰趙勝秦,勝在李牧築壘固守,伺機反攻;六戰番吾之戰趙勝秦,勝在李牧戰前準確判斷敵情做出判斷;七戰最後之戰,秦勝趙,勝在反間計誣陷李牧造反被殺。
秦國與趙國從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到公元前228年期間42年,秦趙發生戰爭七餘起,僅長平之戰與最後之戰勝,其餘皆敗。趙國勝在趙奢,廉頗,李牧,龐煖等名將,敗在連年征戰國力衰弱,君主無能任用奸佞。
經過韓趙之戰,三晉地區基本佔領,魏國也將成為秦國統一六國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