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手麻的經歷:趴在桌上小憩後手指發麻、長時間刷手機後指尖刺痛、甚至半夜醒來手掌像有螞蟻爬過……大多數人甩甩手、揉一揉就了事,認為只是「小毛病」,卻忽略了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手麻並非小事,它可能是神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或慢性疾病的早期表現。若不及時重視,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甚至留下不可逆的損傷。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手麻≠小事!可能是這些疾病的預警
手麻後,不同部位的麻木感可能指向不同的疾病。以下4種情況尤其需要警惕:
1、腕管綜合征
這是手麻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偏愛」長期過度使用手腕的人群,如上班族、家庭主婦或需要反覆手腕用力的勞動者。
當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橈側(靠近拇指一側)半側出現麻木感,尤其在夜間或清晨加重,甚至因麻木從睡夢中醒來時,需高度警惕。這是因為腕管內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而腕管是手腕處一條狹窄的通道,長期手腕彎曲、反覆用力或外傷可能導致腕管內壓力升高,進而壓迫神經。
初期可能僅表現為手指麻木,但若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手部肌肉萎縮、握力下降,連擰瓶蓋、系扣子等簡單動作都難以完成。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自查時,可留意麻木是否局限於上述手指區域,甩手或改變手腕姿勢後是否暫時緩解,以及是否長期從事需要手腕反覆用力的活動。
緩解方法包括減少手腕過度彎曲,每隔30分鐘活動手腕並做「握拳-鬆開」動作,熱敷手腕(溫度不超過40℃),或佩戴護腕減輕壓力。若麻木持續超過1周不緩解,伴隨手指無力或肌肉萎縮,或手腕疼痛劇烈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時就醫。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2、頸椎病
手指麻木伴隨頸部僵硬、肩背酸痛,甚至轉頭時頭暈目眩,可能是頸椎病的問題。
現在大家長期低頭刷手機、伏案工作,頸椎承受的壓力相當於頭頂10公斤重物,導致頸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壓迫神經根或脊髓。這種慢性壓迫不僅引發手麻,還可能造成腦供血不足,增加中風風險。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走路踩棉花感、大小便失禁等脊髓受損癥狀。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自查時,需關注麻木是否伴隨頸肩痛或頭暈,低頭或轉頭時是否加重,以及是否每天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超過4小時。
緩解方法包括保持正確坐姿,使電腦屏幕與眼睛平齊,每30分鐘做頸部活動操放鬆頸椎,避免長時間低頭,選擇高度合適的枕頭保持頸部自然曲線,或急性期用熱毛巾敷頸部緩解肌肉緊張。若麻木伴隨肢體無力、走路不穩,或頸部疼痛劇烈影響睡眠,甚至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得趕緊就醫不能耽誤了。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3、末梢神經炎
手指或腳趾末端出現對稱性麻木、刺痛,像戴了「手套」或「襪子」,觸碰物體時感覺遲鈍或過敏,可能是末梢神經炎的表現。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會損傷神經纖維,長期酗酒導致維生素b1缺乏,接觸重金屬、有機溶劑等有毒物質也會引發神經炎症。若不及時治療,末梢神經逐漸壞死,可能導致肢體潰瘍、感染,甚至需要截肢。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自查時,需留意麻木是否從手指或腳趾末端開始逐漸向上蔓延,是否患有糖尿病或長期酗酒,以及是否接觸過農藥、油漆等化學物質。
緩解方法包括嚴格控制血糖、戒酒並補充維生素b1和b12,避免接觸過冷或過熱的物體防止燙傷或凍傷,避免接觸有毒物質。若麻木持續加重並出現肢體潰瘍,或伴隨疼痛、感覺喪失,以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出現急性併發症,要及時就醫。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4、腦卒中
單側肢體突然麻木、無力,或伴隨口角歪斜、說話含糊、視力模糊,可能是腦卒中的前兆。
腦血管堵塞(缺血性腦卒中)或破裂(出血性腦卒中)後,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神經功能迅速喪失。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吸煙、肥胖人群需格外警惕。腦卒中黃金救治時間僅4.5小時,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殘疾或死亡。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自查時,需關注麻木是否僅出現在一側肢體,是否伴隨頭痛、嘔吐、意識模糊,以及是否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一旦出現癥狀,應立即撥打120平躺休息,解開衣領保持呼吸通暢,若意識清醒可服用急救藥物,如硝酸甘油,需遵醫囑。
文章小結
出現手麻,真的不能掉以輕心。如果頻繁發作,最好是能詳細記錄發作時間、部位、活動情況、伴隨癥狀等,就診時提供給醫生,幫助更快找到病因。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