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冷麵店廚師的手腕就開始發酸。花生醬要稠,米醋要酸,澆頭要鮮——因為,食客的味蕾是最嚴苛的評委。
你可知道,上海除了3.5萬家中式麵館(含面點類餐飲店),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麵條。
從意大利的斜管面到泰國的船面,從日本的豚骨拉麵到東南亞的叻沙面……這座城市的面碗里,裝的是一個「聯合國」。
意大利麵
意大利麵 圖片來源:百度
蝴蝶面、貝殼面、螺旋面、斜管面……意大利麵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據說有超過500種。紅醬、青醬、白醬、黑醬……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可做出上千種意大利麵。
據餐飲平台數據顯示,在上海銷售意大利麵的餐廳超過1200家,除了專門的意式餐廳外,還有提供輕食的咖啡店、簡餐店和融合餐廳。
無論你喜歡黑松露奶油口味還是雞肉蒜香檸檬口味,都能在這個城市找到適合你的那款。而上海的意麵,經過改良和本土化,還衍生出慢燉羊肉醬手工意麵、麻婆豆腐意麵這樣的「新品種」。
日本拉麵
日本拉麵 圖片來源:@點曉胖 個人帳號(大眾點評網)
拉麵起源於中國。百度百科介紹,日本最早關於麵條的記載是明朝朱舜水到日本後,用麵條款待了當時的大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國。
20世紀初,大批華僑遷居日本,把製作麵條的技術帶到了日本。日本人通過不斷改良創新,使日本拉麵成為其標誌性美食文化符號。
日本拉麵進入中國市場後,與中國的美食文化融合,口味更趨多樣化。在上海,還發展出蟹粉豚骨拉麵、菌菇素食拉麵、臭豆腐拉麵、小龍蝦拉麵等新奇的口味。
據餐飲平台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上海提供日本拉麵(ramen)的餐廳數量約為 400-500家,涵蓋連鎖品牌、獨立小店和日料餐廳中的拉麵品類。
上海的日本拉麵店最聚集的地方為古北虹橋、靜安寺商圈和浦東陸家嘴地區。
泰國船面
泰國船面 圖片來源:@羨羨yu職場鏟屎官 個人帳號(大眾點評網)
船面是泰國的著名小吃,起源於當地大大小小的水上市場。曼谷小販們將麵條放在船上販售,甜、咸、辣、酸的口感讓人齒頰留香。
為了避免湯汁在搖晃的船上灑出,經典船面的份量都比較小。因此吃船面就誕生了一種儀式。食客們吃完船面,會把吃過的小碗堆起來,還要比一比誰疊得高,再拍照留個紀念。打開社交平台,看見那些堆得高高的船面碗的照片,就是食客們在分享自己的味覺記憶了。
餐飲大數據顯示,上海專營泰國船面的餐廳達47家,附帶售賣船面的泰式餐廳超過200家。為了兼顧上海人的口味,68%店鋪提供「辣度」選項,相當的貼心。
叻沙面
叻沙面 圖片來源:百度
叻沙面是一種起源於東南亞的麵食料理,以濃郁的湯底、多樣的香料和豐富的配料為特色,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美食。
叻沙面的靈魂在於融合椰漿、蝦膏、香料(如香茅、檸檬葉、辣椒)的複雜風味,分為咖喱型(紅湯)、亞參型(酸湯)、白湯型。
截至2024年,上海提供叻沙(laksa)的餐廳有50-80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餐廳、馬來西亞/新加坡風味專門店以及部分融合餐館。
和其他異國美食一樣,叻沙面在上海也走上了「融合」「創新」的路子。小龍蝦+叻沙面、黃魚+叻沙面、冬陰功+叻沙面、蟹粉+叻沙面……感謝店主的創意,食客才有了品嘗不盡的新鮮美味。
越南河粉
越南河粉 圖片來源:百度
越南河粉是越南的經典美食,融入了中國和法國的烹飪文化。和粵閩地區的河粉不同,越南粉的湯底主要用洋蔥和牛骨熬制。
越南主流的河粉包括生牛肉河粉、火車頭河粉、雞肉河粉。生牛肉河粉的吃法接近雲南的過橋米線,是現切生牛肉用熱湯燙熟;而火車頭河粉則包括了混合牛肉(牛筋、牛百葉等)。
為了適應上海人的口味,越南河粉的「上海版」普遍減少魚露用量,降低鹹度,還入溏心蛋、炸油條等非傳統搭配。
截至2024年,上海提供越南河粉的餐廳有100-150家,涵蓋越南菜專門店、東南亞融合餐廳及部分輕食簡餐店。
這些有着濃郁異國風情的麵條來到上海,獲得食客的青睞,也成了城市美食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的食客願意嘗試新鮮事物,欣賞不同的烹飪藝術。上海的廚師也樂於創新,創造出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品。
每一碗面,每一次品嘗,都是這個城市的人們對世界多元文化的探索。
撰稿:王慧
上海灘上洋掌柜(id:shyangzhanggui)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