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從早餐到宵夜,從小吃到零食,武漢三鎮美食頭銜數不勝數、美味隨處可遇,誕生於碼頭邊的熱乾麵、鹵鴨脖等漢味小吃早已蜚聲全國。
歲月流轉,在當下不斷迭代的新客群、新渠道催生下,休閑食品行業發展愈發火熱,休閑零食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這一領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億大賽道」,「舌尖上的產業」發展空間廣闊。據統計,預計2025年零售額將達到11014億元,未來5年行業年複合增長率有望達到7.3%,部分區域超過9%。
食品消費成為城市消費的重要引擎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武漢美食品類豐富多樣,「過早」一年365天不重樣,是吸引各地遊客紛至沓來,也是年輕人特種兵式游武漢的「至尊」誘惑。
武漢市政協委員、民進武漢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芬認為,武漢水域資源豐富,是典型的「魚米之鄉」,食材豐富加之交通便利,形成了包容萬千、兼收並蓄的餐飲文化,隨着這座超大城市影響力持續提升,外地遊客大幅增長,食品消費成為城市消費的重要引擎。
她說,充分挖掘食品經濟價值,武漢已有良好市場和產業基礎,但更需增體量提品質,深度挖掘產業鏈價值,提升經濟貢獻率,助推建設國家消費中心城市。
黃芬認為,目前武漢食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食品產業化進程慢,原料基地、產業園區建設落後,初級加工企業較多,市場競爭力差,龍頭企業少,拉動作用偏小;產品結構不佳,行業優勢不明顯,現代高附加值、輻射全國的產品類別較少。地方特色食品開發推廣不足,本地品牌食品數量偏少。
同時,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武漢食品產業科技創新應用較少,應用現代技術打造健康食品,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作用發揮不夠,且現代營銷手段應用不廣,採用新媒體技術和平台促銷推廣效果不佳,這也導致國際化水平較低,出口份額有待提升。
建「新食力」品牌助力武漢美食「出圈」
黃芬建議,要積極建設「武漢新食力」公共品牌,實施以質量標準為基礎的品牌戰略,定期評選、發佈「武漢舌尖美食」「武漢美食名店」稱號,持續打造獨特的美食ip,對部分人流旺人氣高的夜經濟街、購物商圈、交通換乘區域加強品牌美食片區建設,評選表彰武漢食品示範園區、品牌美食示範街區;以各類大型活動為契機,舉辦各類「武漢味道」品牌美食推介及消費活動,設立美食市集、美食街區,助力武漢美食「出圈」,增強武漢美食吸引力、影響力。
武漢本土食品企業眾多,黃芬建議,要利用各種平台,持續宣傳推介武漢老字號產品,舉辦美食節、消費季等活動,提升老字號企業市場競爭力。着力培育優質食品企業梯隊,加大重點園區及優質企業金融支持力度,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引導其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走上品牌化、零售化、規模化道路,加快邁進食品工業新賽道;打造集科技研發、生產加工、質量認證、展示展覽於一體的產業園區,形成一批產業集群,支持周黑鴨、蔡林記等更多本土龍頭食品企業、網紅餐飲店鋪做優做強,連鎖發展,走向全國。
近年來,武漢食品工業技改推動了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釋放出高質量發展「新勢能」,黃芬建議,要持續深入拓展食品產業價值鏈條,結合本地優質食材特點,開發出多樣化烘焙、農副產品、滷製品、堅果等類別具備方便性、功能性、專用性特點9的食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需求;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控制產品質量,提供更多綠色健康產品,並將本土「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名優產品」等進行創新研發,提高產業化生產水平,讓美食文化融入休閑旅遊,走向億萬遊客。
隨着越來越多的新消費場景被市民接受,她建議,要支持建設「武漢味道」美食系列網紅直播基地,鼓勵網紅達人應用直播平台,強化武漢美食爆款產品線上銷售,引導企業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建設全球食品銷售網絡。
她還建議積極推進餐飲專業人才培養,強化中餐烹飪專業培育,強化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舉辦中式餐飲技能競賽和培訓班,挖掘非遺類美食文化內涵,以文化藝術形式,創新傳播手段,講好美食背後的歷史故事,利用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吸引市民、外來遊客參與體驗民風民俗、傳統文化。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