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2025年05月21日10:10:17 美食 8400

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滴滴,滴滴……」凌晨4點,鬧鐘聲準時響起。63歲的彭孝硯按下響鈴鍵,開啟了新一天的「滾燙生活」。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彭孝硯(右)和妻子劉春蘭在荊州市沙市區中山街道大賽巷的小吃攤忙碌(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經營油炸攤32年以來,彭孝硯靠着良心食材和出色手藝,贏得了一大批老主顧的認可。「從兒時起,直到當媽媽,總忘不了炸糍粑那個味。」談及彭孝硯的油炸小吃,湖北荊州市民龔女士就讚不絕口。

一家三口撐起油炸攤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沙市區大賽巷——這是荊州市最具「煙火氣」的小吃美食街,其緊鄰北京中路商業區,雖總長不足400米,卻匯聚了約150家小吃店,被食客戲稱為「能從早餐吃到宵夜」。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荊州市沙市區大賽巷小吃街(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前行約300米的一處巷口,就是彭孝硯的油炸攤。一輛手推車、兩口油鍋、三把遮陽傘,這幾乎成了彭孝硯營生的全部家當。

巷口斜對面的一處30平方米房間被分隔成兩間房,一間被用作居室,彭孝硯一人居住;另一間則是生產油炸小吃的原料間。

彭孝硯的妻子劉春蘭、兒子彭亞飛則居住在隔壁樓棟的4樓,這是一棟近百平方米的房屋。「搞了三十多年油炸攤,買了這兩處二手房。」對於當下的生活,63歲的劉春蘭感到滿足。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彭孝硯(右)一家三口在小吃攤忙碌(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1993年,彭孝硯夫婦跟隨小舅子,從監利市汪橋鎮的農村來到沙市區大賽巷。「巷口是老沙市商場,繁華得很!」彭孝硯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沙市繁華的工商業,讓他們找到了賺錢的門路。

在小舅子的建議下,彭孝硯在大賽巷口開起了早餐攤。他找到電焊工,焊制了手推車和油炸攤,開啟了創業之路。

「當時炸面窩的,打鍋塊的,都有六七家。」劉春蘭說,起初,大賽巷還是青石板路,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讓路面呈現油亮色。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彭孝硯的兒子彭亞飛在小吃攤炸糍粑(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今年35歲的彭亞飛,中專畢業後曾到廣東佛山打工。不過,他很快決定回家跟隨父母打理早餐攤。

揉麵糰,搓糯米卷,炸糍粑……案板上的「十八般武藝」,彭亞飛學得有模有樣。後來,油炸攤成了彭孝硯一家三口的營生之道。

方寸小攤炸出人間「煙火氣」

一個周末,來自長江對岸公安縣埠河鎮的楊女士,一大早便空着肚子來到大賽巷。她邀約了幾位閨蜜,特意來尋味「美食天堂」。

油餅、油條、紅薯餅、歡喜坨、炸糍粑……逛到彭孝硯的油炸攤前,楊女士被香噴噴的油炸小吃吸引。「我認得你,多年前,我就在你家買過油餅。」楊女士的一句懷舊,引來忙碌的彭孝硯會心一笑。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彭孝硯(右二)和妻子劉春蘭(左)在荊州市沙市區中山街道大賽巷的小吃攤忙碌 (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每天出攤,幾乎雷打不動。」劉春蘭說,經營油炸攤32年來,丈夫彭孝硯幾乎沒休息過,「越是節假日,生意越忙。」

本月初的「五一」假期,大賽巷小吃街如約迎來了眾多遊客,這也是彭孝硯一家最期待的時刻。極目新聞記者也進行了沉浸式探訪。

凌晨4點,彭孝硯準時起床。「昨天下午已經蒸好了糯米,發酵好了製作油條的麵糰。」來不及吃早餐,他便忙着磨米漿、備材料,準備出早攤。

拂曉時分,時針指向5點,彭孝硯的小推車如約出現在固定攤位前。此時,幾名環衛工人正在清掃馬路,沉睡中的大賽巷逐漸蘇醒。

「就這個攤位,每月1000元租金。」彭孝硯說,眼前的臨時攤位是從酸辣麵館租賃而來,而他和麵館則相互幫襯着做生意。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彭孝硯小吃攤炸糍粑(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早上6點,劉春蘭和彭亞飛也來到了小吃攤幫忙。「我們還是舒服些,可以多睡2個小時。」劉春蘭說,出攤最難的是冬季,寒風經常吹得皮膚開裂。

6點至9點是彭孝硯一家三口最忙的時候。彭孝硯負責炸油條,劉春蘭忙着炸油餅,彭亞飛則幫忙搓歡喜坨……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彭孝硯(左二)和妻子劉春蘭(左)在荊州市沙市區中山街道大賽巷的小吃攤忙碌 (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來根油條。」「兩個糯米餃。」「五塊錢的油餅。」……三個多小時,買早餐的市民絡繹不絕,彭孝硯一家沒停歇一分鐘。一直守到下午3點,一天的出攤任務才算結束。

這個不到兩米見方的小攤,用滾燙的熱油,炸出了城市的「煙火氣」。

做小生意也立「大規矩」

「一天炸了七八百塊錢(小吃),一個個現炸,根本忙不過來。」劉春蘭說,為了保證口感和口碑,他們一直恪守一條底線:從不用預製的半成品原材料。

這條底線,要從幾年前的一次出攤說起。劉春蘭說,有一次出攤,她從批發商處採購一批半成品糯米餃,次日出攤,有老主顧竟吃出了糯米餃的真實口感。

「東西沒搞好,感覺對不起街坊鄰居。」大半輩子誠信經營的彭孝硯內心很不是滋味,「抬頭不見低頭見,我還要臉面。」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沙市區大賽巷小吃街遊人如織 (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從此,彭孝硯就立下規矩:所有的油炸小吃都現場製作,絕不用預製的半成品材料。

「一鍋熱油,考驗的是良心。」彭孝硯說,他們一家三口之所以能在大賽巷立足,靠的就是好口碑。32年來,他恪守着原則,用心呵護食客的味蕾,「做小生意,也要立『大規矩』。」

一鍋熱油炸出老街「煙火氣」,湖北荊州兩代人經營油炸攤32年 - 天天要聞沙市區大賽巷小吃街遊人如織(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九三年兩毛五,到了九四年就五毛了,現在是兩塊五,32年漲了10倍。」彭孝硯笑着說,一根油條的價格變化,也見證了大賽巷的成長變遷,「你看現在的大賽巷,已經聲名在外了!」

「最大的願望,就是能休息幾天。」劉春蘭說,一年之中,春節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平均一天能賣出1000多元油炸小吃,但她很矛盾,因為「有錢賺的時候,越是捨不得休息」。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哈密瓜這麼甜,吃了是「甜蜜發胖」還是「快樂無負擔」? - 天天要聞

哈密瓜這麼甜,吃了是「甜蜜發胖」還是「快樂無負擔」?

夏天一到,哈密瓜就成了水果攤上的「頂流」,那金黃的果肉、濃郁的香甜,光是看着就讓人垂涎欲滴。可不少人在大快朵頤的同時,心裏也犯嘀咕:哈密瓜這麼甜,吃了到底是「甜蜜發胖」還是「快樂無負擔」?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家有這5款絕版「老酒」要藏好!價格不比茅台低,喝了浪費! - 天天要聞

家有這5款絕版「老酒」要藏好!價格不比茅台低,喝了浪費!

家裡要是藏着這些老酒,聽我一句勸,千萬別急着拿來待客喝掉!特別是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瓶身上都落灰的老牌子,搞不好哪天就成了拍賣場上的「黑馬」。 1、紅糧大麴 潮白河牌 別以為牛欄山酒廠只會釀那種一口下去辣嗓子的二鍋頭,那就真小看它了。其實啊,這家廠子還藏着不少「隱藏款」好酒,紅糧大麴就是其中之一。 這款酒跟二鍋頭...
河南人請客有意思,明明宋河糧液最有名,但酒桌卻愛喝5款廉價酒 - 天天要聞

河南人請客有意思,明明宋河糧液最有名,但酒桌卻愛喝5款廉價酒

河南不僅是人口大省,這是也是美酒大省,從古至今河南的美酒不斷,所以也成就了如今豫酒的一片繁榮,一說到河南的名酒,大家第一就會想起來宋河糧液,此酒還是17名酒之一,早在宋代就是宮廷玉液,那時還是黃酒的狀態,後來工藝提升,到了現代更是享譽大江南北。 而河南酒友因為悠久的酒文化,也讓當地人更會喝酒,對於酒品也有着獨特季...
國內3個「倒霉」酒,曾火爆全國,如今扔在超市積灰,太可惜了 - 天天要聞

國內3個「倒霉」酒,曾火爆全國,如今扔在超市積灰,太可惜了

以前大家去超市買酒,只要聽說這酒口感好、口碑不錯,拎起來就買了;可現在不一樣了,一些包裝普通、名氣不大的酒,根本沒人願意多看一眼。 這是為啥?說到底,以前大家買酒就是為了喝,圖個實在。那時候的酒也沒啥花哨包裝,講究的就是味道和品質。現在不同了,酒不只是拿來喝的,還被賦予了送禮、收藏、撐場面的意義。喝酒的人也更「...
廣東人請客很少喝茅台,反而偏愛這5款「良心酒」,行家都說會喝 - 天天要聞

廣東人請客很少喝茅台,反而偏愛這5款「良心酒」,行家都說會喝

一提到哪個地方酒量差,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廣東。確實,不少人覺得廣東人喝酒「不太行」,酒量一般。但事實上,不是廣東人不能喝,而是他們喝酒講究得很! 在廣東,你很少看到那種拼酒、勸酒的「硬喝文化」,大家都是自願為主,能喝就喝點,不想喝也絕不強求,氣氛輕鬆自在。別看他們平時不怎麼碰高度烈酒,其實廣東人對酒可是挺有研究...
廣東酒局「怪象」,不喝茅台、不喝五糧液,卻偏愛這4款酒 - 天天要聞

廣東酒局「怪象」,不喝茅台、不喝五糧液,卻偏愛這4款酒

一提到廣東人,大家第一反應是啥?估計很多人會說:他們愛吃、會喝,還特別低調! 在廣東街頭,你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群人:穿着大褲衩、趿拉着人字拖,看起來挺隨意,但腰裡掛着一串鑰匙——別小看他們,那可不是普通鑰匙,而是十幾套房的「收租神器」,有人一個月光收租都能進賬幾十萬! 雖然這麼有錢,但廣東人從不張揚,生活作風相當樸素...
北京女婿曬東北老丈人家聚餐,5菜1酒引熱議,網友:家鄉的味道 - 天天要聞

北京女婿曬東北老丈人家聚餐,5菜1酒引熱議,網友:家鄉的味道

導語:北京女婿曬東北老丈人家聚餐,5菜1酒引熱議,網友:家鄉的味道! 北京的王先生去年剛結婚,媳婦是東北的,老家在遼寧,前不久王先生和媳婦回東北,參加他老丈人的壽宴,作為北京女婿,王先生也很懂禮數,買酒名煙名酒給老丈人作為壽禮,同時還準備了一個大紅包,這也是他的一份心意,畢竟老丈人就一個閨女,以後他的都是自己的。 到了...
北京60後喝酒聚餐,廉價酒菜讓網友熱議:越有錢飲食越簡單 - 天天要聞

北京60後喝酒聚餐,廉價酒菜讓網友熱議:越有錢飲食越簡單

導語:北京60後喝酒聚餐,廉價酒菜讓網友熱議:越有錢飲食越簡單! 北京的張先生今年60,作為60後的人,張先生也步入了退休生活,前不久他組織了一次聚餐,邀請的都是他們高中的老同學,大家都是60後,不僅有着共同語言,還有着一樣人生價值觀,所以大家在工作生活中都是相互幫助,而張先生屬於這些人里屬於主事的,大家也都比較敬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