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廚藝|劉心武

2022年07月15日19:47:31 美食 1713
母親的廚藝|劉心武 - 天天要聞

一九五二年作者與母親游頤和園

十八歲以前,我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吃母親做的飯菜。我家的常備菜有三樣:泡菜、滷肉、豆豉,都是母親自製。

母親常年經營着兩個泡菜壇,一個是玻璃的,可以見到裏面所泡的蔬菜品種:白蘿蔔條、胡蘿蔔條、淡綠的豇豆、鮮紅的辣椒、嫩黃的姜芽、深紫的包菜……另一個是陶制的,從中可以搛出萵筍、青菜頭、水蘿蔔皮……雖然母親對淘氣的我相當放縱,一般情況下管束得並不怎麼嚴格,容忍我在家裡關起門來當個孫悟空,但她那兩個泡菜壇,卻絕不許我靠近。兩個泡菜壇的蓋子,蓋上後都有半圈水維護,母親捨得把裏面的成果讓我吃盡,但她在往裏面填入食材,以及從裏面搛出泡好的菜品,那樣的操作過程中,是一定要我遠離的。

後來我就懂得,泡菜壇絕對不能沾一點油腥,也不能濺進生水,她填入食材、搛出成品各用一雙長筷,平時都是晾乾裹在純凈的豆包布里保存的,用時取出後要用開水燙過,並用白酒擦拭。她進行相關的操作,彷彿是在執行一種儀式,頗有神聖感。有一回母親視察泡菜壇,一聲驚呼:咿呀,長白了!於是不得不將整壇泡菜拋棄,泡菜並不怎麼可惜,可惜的是久經使用不斷在原來基礎上添加的泡汁,母親重新配置泡汁,如何把握食鹽、白酒的比例,體現出她超高的技藝,但新的泡菜,總需泡汁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搛出來才能恰到好處地爽脆適口。泡汁即使沒有生白壞掉,太陳舊也泡不出好味道,因此一年裡母親會幾次倒換新的泡汁。真是泡菜壇中物,塊塊皆辛苦!我家餐桌上除了新鮮泡菜,更常備切成碎丁的炒泡菜,其中用量最大的,一定是豇豆。

母親還有一口頗大的砂鍋,是專用來製作滷肉的。鍋里的滷汁,最早的根源,據說是我家從重慶遷到北京不久,就有的,我常見母親把砂鍋放在廚房灶眼文火煨燉,一旦微有沸騰聲,便及時熄火,當然隨着取食其中的滷肉,會再往砂鍋里續進新汁,新汁是另鍋燉出的肉湯,配以各種佐料,這樣,總體而言,鍋里的滷汁總保持着無可取代的陳年魔力。鍋里的滷肉當然會不時更新,鐵打的滷汁流水的肉,鹵好的肉取出切片,放在盤中色澤鮮麗,未曾進口,已令人垂涎。都用什麼肉來鹵呢?豬肉、牛肉,都不帶一點肥,純用瘦肉,另外的食材只取三樣:豬心、豬肝、牛舌

母親還常年製作豆豉。干豆豉黑色,我家餐桌上四季常備油炒過的黑豆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水豆豉。水豆豉一般在夏季製作,母親會在一個大細竹笸籮中,用大幅豆包布蓋住煮熟的新鮮黃豆,讓其發酵,一兩天過後,若掀開豆包布一角看去,不懂行的或許會吃驚:呀,長出霉絲了,這東西能吃嗎?若掌握不住分寸,那真就不能吃了,但母親總能在恰當的時候,將產生出粘液的裂開的豆瓣取出,再加上鹽、碎花椒、姜屑、芝麻大小的辣椒屑,製作成帶水漿狀態的食品,這就是水豆豉,母親會把成品裝進一個陶罐,每餐倒出一碗,放入一隻湯匙,吃飯的時候,可以舀出來直接吃,也可以拌飯,拌面,或塗抹在饅頭片上吃。水豆豉的外觀,在杏黃色的豆瓣上,顯現出許多芝麻大小的辣椒屑,十分可愛,而所發散出的氣息,具有異香,令人胃口大開。

母親製作的三種常備菜,是家庭親情的凝聚物。父親1951年參加赴湖南的土改工作隊半年,回家後第一餐,就要求母親搛出一大盤泡菜,母親問:湖南不也有泡菜嗎?父親答:那個自然,也很好吃,不過我今天就要吃你泡的,要橫掃一大盤!母親問:原來你想念的,只是泡菜!父親說:是呀!說完他們相視而笑。姐姐考上了哈爾濱的大學,暑假回家,母親要給她燒條魚,姐姐說:不要!我只要咱們家的老三樣!果然,一盤泡菜,一盤滷肉,一小碗水豆豉,連主食也免了,吃完她三贊:爽死了!香死了!美死了!

母親好客。親友們來了,總是留飯。有的親友會說:「您別麻煩了,咱們出去吃館子吧,我請客!」母親就總用一句話懟過去:「哪個說的喲?」這句話用四川話道出最傳神,含義很豐富,包括以下諸種意思:既來我家,當然由我招待;館子里能有什麼好吃的;別跟我爭了,等着我的美食吧!後來,對某些客人,她用普通話發音說這麼一句,也很有征服力。凡在我家,享受過母親廚藝的親朋來客,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確實比餐館的還好吃,而且有特色!

父親有兩個同鄉發小,都姓陳,一位陳伯伯是造紙專家,另一位是汽車發動機專家,他們一起從舊社會邁進新社會,互相關懷,互相勉勵。大約每隔兩個來月,星期日,兩位陳伯伯就會來我家,跟父親歡聚。他們三個聊完天,便一起玩葉子牌,那是一種長條形的、散發出濃郁桐油味道的鄉土牌具,牌上有描畫得很粗獷的紅綠色圓點,也不知那牌的遊戲規則是什麼,他們總是玩得很開心,還會兒童般爭執起來。他們玩牌的時候,母親就在廚房中忙活,往往一個灶眼不夠,還得另生一個小爐子,雙管齊下,於是我也就明白,母親的廚藝,亦是維繫友情的膠帶。

兩位陳伯伯往往一早就相繼來到,那天我家會吃兩頓飯,一頓在十點以後,都是母親自製的成都小吃,父親和兩位陳伯伯先是就着母親製作的一大盤夫妻廢片(常被寫作夫妻肺片,其實食材中無肺),喝紅星二鍋頭酒,另有一盤佐酒的,往往是涼拌白菜心,周遭環繞着月牙般的松花蛋瓣。酒喝得差不多了,供應主食,先是一人一小碗龍抄手,然後是鍾水餃擔擔麵,最後是賴湯圓,也許還會一人一個葉兒粑。第二頓則要晚上六七點鐘才開飯——午前雖然吃得飽足,到那時兩位陳伯伯往往忍不住聲明:餓了餓了!他們點名要我家的老三樣,好開始喝酒,晚上這頓他們喝燙好的黃酒。母親切好滷肉,總要細心擺盤,把肉片、豬心片、豬肝片、牛舌片切得大小得宜,擺成花樣,就會聽見一位陳伯伯大聲發言:「何必像餐館那樣打荷!」但母親卻固執地一絲不苟地像繡花那樣擺盤上桌,並且警告:「淺嘗輒止吧!後頭好吃的多呢!」後頭好吃的確實讓他們目不暇接、口不暇品,我記得的下酒菜有白斬雞、油炸花生米,熱菜會有紅薯墊底的渣肉(米粉肉)、麻婆豆腐、豆瓣鱖魚虎皮尖椒樟茶鴨、清炒豌豆苗……湯會有《紅樓夢》里提到的蝦丸雞皮湯,最後會有一道甜食,比如拔絲山藥或者八寶蒸飯。雖然大都是川味家常菜,琳琅滿目一桌,確實在大快朵頤之後,餘味無窮。

我父母都是四川人,口味自然長期嗜辣。我們兄姊弟從小也習慣吃辣。曾有人問我:你母親會自製肉鬆、果醬,那樣的美味,你會不會偷吃?回想起來,因為母親實在廚藝太高明,那類成品於我而言,並無強烈的誘惑力,倒是母親隔段時間便會製作一次油辣子,往沸騰的豆油里,倒入她配置好的辣椒末花椒末,還略加鹽糖,煉出的油辣子極香極爽,待她將煉好的成品裝入一個帶蓋的小陶罐以後,溫度降到微熱,趁她眼錯不見,我會掀開罐蓋,罐蓋上有一缺口,插入的配套陶勺勺柄伸在外面,我以極快的速度, [匯]出一勺油辣子,放入嘴中,以舌攪動,啊呀,那種快感,難以形容!我曾經就是那樣的一個嗜辣少年!

只是,也許是在北京居住得久了,兼年齡增長身體變化,到上個世紀末,我竟變成每當餐廳服務員詢問:「有什麼忌口的嗎?」便回答:「免辣。」或:「只能微辣。」如今年輕一代,無論東西南北,似乎多愛吃辣,以至於一度無辣不成菜,無辣不成館,東北女士,會熱愛毛血旺、水煮魚,江浙女孩,會迷上巴蜀烤魚、麻辣火鍋,去北京東直門內簋街,會聞見滿街的麻辣小龍蝦氣息。

曾有位姨媽,對我喟嘆:「你呀你呀,看你以後離開了家,還怎麼吃得下飯喲!」事實也並未如她設想的那麼糟糕,我十八歲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很快也就適應了公共食堂。當然,我會偶爾憶念起母親的廚藝。夢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一菜一湯。菜是夾沙肉,就是用純凈的肥豬肉,切成片,再剖開,鑲嵌進甜豆沙,蒸熟,肥而不膩,咸甜交集,真乃超級美食。湯是酸菜豆瓣湯,將蠶豆(四川叫胡豆)去皮分成薄瓣,投入事先煮妥的酸菜湯里,酸菜只取葉片撕成小塊,湯是煮過豬骨頭的高湯,待湯呈乳色,豆瓣恰好熟透而又沒有煮化,舀出一碗,先嗅,再舌尖試嘗,再用湯匙舀着細品,哎,此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享!

父親在新中國一定級,就是行政十二級,工資一百二十幾,這待遇一直延續到他1978年去世。我的哥姊陸續自立,1960年前我家平時就三個人吃飯,生活是富裕的。父親愛吃西餐。他很長時間在東長安街南邊的海關總署和貿易部上班,下班一過馬路,就是王府井,那時東安市場里有三家西餐館:和平餐廳、和風餐廳、起士林餐廳,父親是常客,也帶我去過幾次,但母親一次也未去過,她一生都固守一個信念:哪個餐館的菜肴也比不了家裡的烹飪。她一生與父親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父親既然愛吃西餐,她也就嘗試在家裡為父親烹制西餐,記得她有時會為父親製作西式馬鈴薯泥、酸黃瓜、腌甜菜,她烹出的羅宋湯,令父親讚歎,說是比西餐館的還好!我也就憬悟:母親的廚藝,也是她和父親愛情的延伸。

1960後父親調到張家口解放軍外語學院任教,那時候張家口是苦寒之地,加上遇到供應困難,一般家庭都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母親卻非常樂觀地隨父親在那裡生活。寒暑假我會從北京去張家口看望他們,驚訝地發現,母親仍有施展廚藝的機會。部隊供應比地方強些,有時會分到帶魚,那些帶魚都十分瘦薄,頭尾剁掉後所剩無幾,左右鄰居都把魚頭剁掉拋棄,母親勸阻了他們,並以身作則,將那些魚頭魚尾烹製成酥脆味濃的下飯美食,分給鄰居們品嘗後,各家主婦紛紛效法,都贊真妙!那時父親有黃豆的特殊供應,母親製成豆豉,喝雜糧菜粥時佐餐,味道極好,也曾贈送鄰居一些,皆大歡喜。因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父母和三個哥哥都在寧波居住過,所以母親會製作寧波湯圓,若有人能夠給她提供麥苗,她還能製作青團,不消說都非常可口。

母親將她的部分廚藝,傳給了嫂子、姐夫和我的妻子曉歌。上世紀末,一位後來成為華裔法籍劇作家畫家的高先生,是我安定門居所的常客,曉歌烹制出的羅宋湯,令他一唱三嘆:「漂亮!漂亮!漂亮!」那是他的口頭禪,凡他所推崇的人物、作品、事物,總會祭出這一贊語。他那時是搞外事工作的,也經常出國,對西餐是不陌生,有評價權的,他就詢問曉歌:從哪個洋人那裡學來的?曉歌如實相告:是孩子奶奶教會的。

母親的廚藝|劉心武 - 天天要聞

1986年劉心武和母親王永桃在一起

父親去世後,母親在我兩位哥哥、一位姐姐和我家,輪流居住。我們當然都不會再讓她給晚輩做飯,但她往往技癢,還是要時不時露一手,但孫輩,比如我兒子,在吃了她烹出的菜後,會私下問我:「你總說奶奶燒的菜好吃得不行,怎麼我吃着也平常?」哥姊和我都心知肚明,那是因為母親年事高了,她的視力、嗅覺、味覺都衰退了,烹飪時已經難以準確把握食材、火候、鹹淡,但我們絕不對年邁的母親的廚藝提出意見,我們吃下的,是養育之恩,是濃釅的親情。

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家常菜,又是家庭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項。不是我刻意要將母親的廚藝價值拔高,我是真覺得那是一種融匯進親情、友情、愛情,乃至鄰里情、鄉土情、民族情的既平凡又神聖的文化存在。

昨夜夢中恍惚又回到父母家中,我跟母親說:又有新書出版,又有稿費到賬,我請二老去便宜坊吃烤鴨!於是母親那微笑的面容又呈現於眼前,而且分明聽見了那句熟悉的回應:哪個說的喲!

2022年6月5日小區封控足不出戶中寫成

作者:劉心武

編輯:謝 娟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長寧區天山路街道「小強工作室」迎來全新升級! - 天天要聞

長寧區天山路街道「小強工作室」迎來全新升級!

日前,e路有我·天山路街道社區救助顧問服務站——小強工作室,通過空間布局再優化,實現服務功能和服務環境雙重升級,讓轄區困難群眾可以享受更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救助服務。e路有我·天山路街道社區救助顧問服務站——小強工作室位於天山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是一處面積並不算大的公共服務空間。為讓困難群眾...
巴奴毛肚火鍋又一榮譽:連續6年榮登大眾點評必吃榜! - 天天要聞

巴奴毛肚火鍋又一榮譽:連續6年榮登大眾點評必吃榜!

剛剛結束的大眾點評必吃榜上榜餐廳評選中,宣稱被「8億人吃出來的好味道」票選,巴奴毛肚火鍋連續6年再次登榜。截止目前統計,巴奴毛肚火鍋共計開店121家,2024年以來,開業12家門店,其中12家門店,在門店開店步伐上,巴奴一直採取着穩紮穩打的
俄羅斯商品館開到武漢了,紅腸和大列巴最受顧客喜愛,工作人員稱日營業額50萬元 - 天天要聞

俄羅斯商品館開到武漢了,紅腸和大列巴最受顧客喜愛,工作人員稱日營業額50萬元

武漢俄羅斯商品館於6月底正式開業。7月1日,開業第三天,九派新聞記者來到這家緊鄰江漢路步行街的商館,看到門口依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圖/九派新聞實習記者 王雨婉 商店招牌與店內均裝飾了醒目的「藍熊」吉祥物,店面旁邊擺放了若干俄羅斯套娃。進入店內,抬頭即可看見碩大的「俄羅斯優選」標語在LED屏幕上滾動。貨...
茶顏悅色升級奶基底:奶沫依舊豐富,產品售價不變 - 天天要聞

茶顏悅色升級奶基底:奶沫依舊豐富,產品售價不變

7月2日,茶顏悅色官方微博發佈升級產品的預告,其原材料之一雀巢牛奶將全新升級為「放心全脂牛奶」,升級的奶基底目前已經在小部分門店投入使用。 這款「放心全脂牛奶」由雀巢調試了上百次才定版,不僅不添加氫化植物油,還做到不添加植物油、食用香精和色素,在更健康的同時,依舊能穩定做出讓人滿意的奶沫。 【1】調試...
上供水果精選六種 - 天天要聞

上供水果精選六種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在我們中華文化中,上供水果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推薦六種上供水果,不僅寓意美好,還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首先,讓我們來聊聊蘋果。古人云:「蘋果香,福滿堂。」蘋果寓意着平安、健康
真不愧是央視點名過的家常菜,香辣過癮,太香了 - 天天要聞

真不愧是央視點名過的家常菜,香辣過癮,太香了

#頭條創作挑戰賽#真不愧是央視點名過的家常菜,香辣過癮,太香了。喜歡的朋友可以收藏起來試一試。香辣蝦材料:一把大蝦,適量小米辣,適量大蒜,一把蒜末,花椒,1勺生抽,少許鹽,蔥段。椒鹽雞翅材料:適量雞中翅,生薑,料酒,1勺生抽,1勺蚝油,1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