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以「從製造到智造:機械人賦能產業發展」為主題聚焦山東濟寧。這座曾以煤炭和傳統製造業聞名的城市,正以機械人產業為突破口,書寫從「製造」向「智造」躍遷的新篇章。濟寧市委書記溫金榮在節目中提出的「三個關鍵詞」與「四大優勢」,不僅揭示了城市轉型的底層邏輯,更展現了中國工業城市在智能化浪潮中的破題智慧。
場景驅動與生態協同:機械人產業的「濟寧密碼」
濟寧的機械人產業崛起,首先得益於「海量應用場景」與「完備產業鏈」的雙重支撐。作為全國製造業百強市,濟寧在裝備製造、港航物流、生物醫藥等領域的豐富場景,為機械人技術提供了從研發到落地的全鏈條試驗場。珞石機械人依託濟寧的智慧礦山場景,開發出柔性協作機械人,填補國內協作機械人規模生產的空白,其產品在刀具打磨、縫製等細分領域市場佔有率居全國首位。濟寧通過「鏈長+鏈主」機制,以珞石、科比特等龍頭企業為核心,吸引伺服電機、諧波減速器等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機械人+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這種「需求導向、生態協同」的模式,打破了傳統產業與新興技術的割裂,濟寧通過「固本培新雙向賦能」,讓傳統產業為機械人技術提供土壤,而機械人技術則反哺傳統產業升級。濟寧能源金橋煤礦引入智能採制化機械人,檢測周期極短,僅需20分鐘便可自動完成采、制、化全流程,相較於人工操作,效率提升約5倍,數據反饋周期從90分鐘縮短至30分鐘,實現了減工增效的雙重目標。
政策精準滴灌與文化破界融合:企業紮根的「引力場」
政策與文化的雙重賦能,是濟寧吸引企業紮根的另一核心優勢。政府設立工業技改基金,變獎補為股權投入,僅珞石智能製造產業園便獲得千萬元資金支持,助其年產能突破5萬台工業機械人。同時,「企業上市支持」「場景開放優先」等政策,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珞石科技從北京遷址鄒城、科比特航空因「產業界背書」選擇濟寧,正是對當地政策連續性與執行力的認可。
更值得關注的是,濟寧將儒家文化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科比特航空以「梁山好漢」命名無人機產品,將傳統文化符號轉化為國際傳播亮點;珞石機械人復刻書法技藝,用機械臂書寫「文化+科技」的融合篇章。這種文化認同不僅增強了企業歸屬感,更讓濟寧在全球化競爭中凸顯差異化優勢。
數字化轉型與全球視野:從「區域標杆」到「世界坐標」
濟寧的轉型並非孤立的地方實踐,而是嵌入全球產業鏈的主動布局。通過「智改數轉」行動,濟寧將推動2000家企業數字化轉型,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超過91%,爭創國家級數字化轉型標杆。天意機械搭建工業互聯網平台,連接全球700餘家客戶生產線,產品出口106個國家和地區;神力索具憑藉智能生產線,產銷量穩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隨着2025中國(鄒城)機械人大會的舉辦,特斯拉、華為等全球巨頭將與本土企業同台競技,推動技術對標與產業協同;珞石科技科創板上市計劃加速推進,寧德時代、小松智能製造等重大項目落地,進一步強化全球產業鏈話語權。從儒家文化到數字革命,濟寧正在成為智能時代的「新工業坐標」。
傳統工業城市的轉型不僅需要技術硬實力,更需要系統性的生態思維與文化自覺。從「製造」到「智造」,濟寧以機械人產業為支點,撬動了產業鏈重構、城市能級提升與全球競爭力塑造。正如濟寧市委書記溫金榮所言:「您在濟寧不是單兵作戰,而是與眾多的優秀企業並肩奔跑。」這種開放、協同、創新的城市基因,或將為中國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更具普適性的答案。(評論員 戈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