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個集裝箱的貨被扣,這麼大的損失誰來承擔?」
不久之前,價值7億歐元(摺合人民幣60億元)貨物被扣的消息震驚了全球。
根據歐洲的報道,他們足足扣押了480個集裝箱的貨物,而這些居然全部來自中國。
而扣押的理由十分簡單:走私和偷稅漏稅...
被扣押的7億歐元「商品」
這些被查扣的中國貨物表面看似平平無奇,無非是紡織品、電動滑板車、電動單車、鞋子之類的日常商品,但真相卻遠比想像中複雜。
它們並不是老老實實繳完稅後漂洋過海送到歐洲消費者面前的合規商品,而是通過偽造文件、低報價格、偷梁換柱等一系列行為,成功繞開了歐盟本就不算低的關稅和增值稅。
比如一輛實際價值500歐元的電動滑板車,到報關的時候搖身一變,只寫100歐元,剩下的價值就這麼神不知鬼不覺地溜了過去。
這一來一回,省下的可不是小錢。根據歐盟方面給出的數字,僅僅是這些電動滑板車和電動單車,就讓歐盟少收了2.5億歐元的關稅,而增值稅的缺口更是高達4.5億歐元。
這樣的數字聽起來就像是段子,可惜這不是笑話,而是現實。更讓人無奈的是,這事兒可不是第一次發生。
據說,中國出口到歐盟的貨物,每年大約有15%存在申報問題。也就是說,每10個集裝箱里,就有差不多一個半在做手腳。
這麼算下來,被抓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還在暗處繼續漂洋過海。
這場行動看似只對準了違法的走私團伙,但一連串後果卻讓更多的中國貨代公司和出口商成了「受害者」。
那些習慣走捷徑的企業自然難辭其咎,可更多企業其實是被牽連進來的。
因為貨物一旦被海關扣押,就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問題。每天高達1萬歐元的滯留費,壓得不少原本就資金緊張的小企業幾乎喘不過氣來。
尤其是紹興那邊做紡織的,有家出口商算了算賬,光滯港費就已經足夠讓他們破產。
寧波的一家物流公司更是無奈地說,自從歐盟加強監管後,清關流程多出好幾道手續,時間硬生生多了三天,運費也跟着水漲船高,直接漲了30%。
而這一切,其實早就有人看得清清楚楚,並且提前做了準備。
未雨綢繆花的錢,在這時就是「底氣」
2024年開始,一些規模大點兒的中國公司就開始用上了區塊鏈技術,把貨物的信息上鏈,包括貨值、品類、來源這些都能被歐盟海關實時核對。
看似麻煩,但一旦碰上這樣的風浪,這些企業反倒比別人過得輕鬆多了。
別人還在為貨物被扣焦頭爛額,這些企業的貨物已經順利放行,通關速度甚至比以前快了近一半。
可偏偏有人就是喜歡投機取巧,總覺得規則是給別人設的,自己聰明能躲過去。
這種心態短期或許能佔到便宜,但一旦出事,就像這次,連本帶利一起賠進去。
歐盟這次不僅查扣了貨物,還凍結了不少資金和房產,甚至在希臘抓了三十多個港口官員,在西班牙也沒收了一堆房產。
一場行動下來,牽連的人數多到讓人咂舌。更可笑的是,那些習慣偷稅漏稅的企業,不僅沒能把貨拿回來,還可能面臨巨額罰款,最後反倒成了賠本的買賣。
從更大的角度看,這件事對中歐貿易的衝擊遠比想像中大。
以前憑着低價和效率,中國製造在歐洲市場上有着不小的優勢,可現在這些優勢被灰色操作拖了後腿。
一旦歐盟全面收緊監管,以後的每個集裝箱可能都要裝上追蹤器,每個都要增加幾百歐元的成本,最終還是要攤到出口商身上。
義烏那邊的小商品市場已經開始緊張了,不少老闆正在研究怎麼合規報價,以免貨物被卡在港口動彈不得。
深圳也有工廠開始往包裝箱里加裝芯片,雖然成本高了點,但換來了穩定的大客戶訂單,至少不必提心弔膽。
看似荒唐的事,其實早就有跡可循。從最初的低報價格到偽造文件,這套把戲玩了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好多年。
只不過以前歐盟的監管沒這麼細緻,或者說大家都覺得風險可控。
可問題是,時代變了,歐盟不想再當冤大頭,查得自然越來越緊。
這一次只是一個開始,後面肯定還有更多新規跟進。比如未來的數字化監管、物流鏈溯源、甚至貨物強制追蹤,都在討論中。對於那些靠低報價格生存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可惜還是有人以為能矇混過關,以為歐盟只敢動動嘴,真抓到他們時才發現事情鬧大了。
想偷稅漏稅走小路,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被扣的480個集裝箱不是什麼小數目,那可都是實打實的產品,每天滯留都要花真金白銀。
那些原本抱着僥倖心理的企業,這下終於明白,走偏門並不是什麼低成本的捷徑,而是把自己推向更大的風險。
當然,這其中更可悲的是那些無辜被殃及的企業。並不是所有中國出口商都心甘情願去配合走私,但當同一個貨代渠道、同一個倉庫捲入了調查,所有貨物都得一起接受審查。
甚至有人連貨款都還沒收回來,就先被迫支付巨額的滯港費,現金流一下子斷了。
對於一些本來利潤就薄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種衝擊幾乎是致命的。
從結果來看,歐盟不只是查貨,還追着錢不放。凍結賬戶、扣押房產、調查相關人員,動作一步接着一步,不留情面。
這次比雷埃夫斯港成了焦點,但西班牙、法國、意大利這些地方的港口,也同樣加強了審查,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倒霉蛋。
以前大家總覺得,能省一點是一點,只要海關不查,就能多賺點利潤。
說到底,靠偷稅漏稅換來的利潤終究只是一時的,真正能長久的,還是合規經營和真實實力。
這次7億歐元的涉案金額,只是一個信號,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等着那些「頭鐵」不想改的企業。
這個世界,沒那麼多僥倖,遲早都要還的。
參考資料:
中華網財經 2025-07-09 《7億歐元暴雷!480箱中國貨被扣押,含大量紡織服裝鞋履!中國貨代集體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