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5月21日電 在全球貿易局勢風雲變幻的背景下,中國製造業的產業鏈優勢愈發凸顯。美國企業家菲利普·理查森正是這一優勢的見證者與實踐者。作為一家高端音響設備製造企業的負責人,理查森過去27年持續深耕中國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理查森的「中國故事」始於1998年。作為一名來自美國加州的工程師,理查森於1998年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當時他被派往廣州審計一家生產汽車揚聲器的工廠。
原本是一項為期12個月的外派任務,理查森卻在中國一待就是27年。
他回憶起初到廣州時的場景說:「那時候到處是農田,路上的汽車種類屈指可數,的士幾乎全是大眾桑塔納。」
在中國,理查森迅速融入當地的製造業生態。
他很快注意到,中國尤其是廣州,擁有無與倫比的供應鏈優勢。製造揚聲器部件所需的所有零件都能在中國製造。當零部件或材料的規格需要調整時,他驅車一兩個小時就能與供應商商議解決。
理查森說:「在美國,類似的工廠通常需要進口鋼材和幾乎所有的其他零部件。」
2009年,理查森在廣州創立了自己的音響工廠,生產高端音響設備銷往美國,部分產品每對售價高達1.5萬美元。不久,他在中國購置了房產,與妻子和四隻從小養大的狗一起生活。
他堅定地說:「我留在中國不是因為廉價勞動力,而是因為中國在工具設計和製造方面的知識儲備無人能及,製造業已深深融入中國的dna。」
然而,和許多企業主一樣,理查森近來也因美國不斷變化的關稅政策而焦頭爛額。
今年4月,美國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一度飆升至145%。理查森得知關稅上調時,正在酒吧和朋友喝酒,他還以為這個消息是玩笑。
「現在回想起來,我本應料到特朗普會加碼下注,他確實這麼做了。」理查森說。
關稅的劇烈波動讓理查森的工作日程變得異常繁忙。他疲憊地說:「我幾乎沒時間騎單車放鬆了。」
通過電話或當面安撫供應商,理查森向客戶保證會履行合同。美國客戶不斷詢問是否能在其他國家生產,但理查森直言:「沒有哪個國家能在質量、價格和速度上同時媲美中國。」
理查森懷疑能否在美國找到媲美中國素質的工人,而且現在大多數美國人還都不願去工廠工作。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還注意到,作為一名特朗普的支持者,理查森的辦公室里掛着「上帝保佑美國」的海報。
特朗普堅稱關稅旨在將美國重振為製造業大國。對此,理查森表示,他欽佩特朗普的雄心,但認為這不切實際,美國沒有支持製造業復興的供應鏈。
「試圖讓工作崗位迴流固然勇氣可嘉,但這艘船已經駛離,因為成本太高了。」
(編譯:齊磊 編輯:高琳琳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