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晶硅價格出現反彈。
7月2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以下簡稱「硅業分會」)微信公眾號消息,本周多晶硅N型復投料成交價格區間為每噸3.40萬~3.80萬元,成交均價3.47萬元/噸,環比小幅回升0.87%;N型顆粒硅成交價格區間為每噸3.30萬~3.40萬元,成交均價維持在3.35萬元/噸。
期貨方面,7月2日,多晶硅期貨主力合約漲停,7月3日漲幅為2.14%,報35050元/噸。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7月3日,港股市場太陽能(HK1223)指數沖高回落,截至收盤,個股順風清潔能源(HK01165)漲幅為31.25%,卡姆丹克太陽能(HK00712)漲幅為13.95%,信義能源(HK03868)漲幅為2.56%。
對上述市場跡象,隆眾資訊綠電產業鏈分析師方文正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多晶硅漲價是在近期硅料產量、庫存相對穩定的背景下,政策催化導致的試探性上漲,實際下游需求沒有很強,且7月份硅料排產提高了不少,或再度增加庫存。
此次漲價趨勢或能維持一兩周
硅業分會認為,本周硅料市場呈現回暖跡象。其公眾號發佈的文章稱:「雖絕大多數企業並無大量新增訂單成交,但一方面,部分前期暫緩執行的訂單,在本周經協商後以高於預期的價格重新成交,另一方面,本周有個別企業的少量訂單漲價成交,故本周多晶硅市場均價呈現小幅回升的趨勢。」
硅業分會還表示,本周多晶硅價格小幅上漲,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近期硅料月產量基本維持在10萬噸左右的相對穩定狀態,與需求基本匹配,無新增庫存壓力。
第二,國家相關部門多措並舉,推動供給側結構調整打造「產業命運共同體」,並嚴控「低於成本價銷售」內卷式競爭,同時供應和價格兩手抓,市場預期向好。
第三,多晶硅均價於2024年5月中旬降至3.8萬元/噸,持續低於行業平均成本運行已超一年之久。虧損的重壓之下,市場的積極信號疊加供需趨緩的因素,本周推動多晶硅價格試探性理性上漲。
7月3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諮詢專家、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呂錦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多晶硅漲價完全是政策利好推動,「如果要價格反彈持續,應該看供需關係是否持續反轉」。
方文正也認為,此次多晶硅漲價趨勢或能維持一兩周,至於後續能否維持漲勢,要看下游的需求傳導。
「從生產成本來看,硅料行業平均生產成本在4萬~4.6萬元/噸,完全成本在4.7萬元/噸左右;從現金成本來看,多數硅料企業的現金成本在3.5萬元/噸左右,行業整體的現金成本在3.5萬~3.7萬元/噸。」方文正向記者分析道,硅料價格起碼要回升到3.8萬元/噸乃至4萬元/噸,硅料全行業才能有一定的利潤。
對此,呂錦標表示,當前硅料價格已跌破龍頭企業的現金成本,所有企業都沒有正向毛利率,儘管企業之間成本有高低,那也只是虧多虧少的差別,而且只有清庫存降負荷才可能減少虧損。
方文正還注意到,目前下游的硅片需求不是特別高,部分硅片廠有減產計劃。同時,下游廠商7月份的電池片排產繼續小幅降低,其硅片庫存依舊較高,硅片企業盈利能力偏低。
硅料行業7月排產為何提高?
據硅業分會統計,6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約10.2萬噸,環比基本持平,且與需求基本匹配,無新增庫存累積。根據多晶硅企業生產運行及排產計劃,7月份硅料產量預計在10.3萬~11.0萬噸區間內。
預期7月份硅料產量略有提升,是否因為行業回暖?方文正表示另有原因。
他分析說,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國內馬上進入豐水期,電價下滑,硅料行業可能出現部分復產,所以7月份行業內硅料的排產提高了不少。
7月2日,硅業分會分析稱,2025年全球多晶硅需求約140萬噸(不含各環節庫存),國內需求約130萬噸。在國內硅料企業無復產增量的前提下,全年多晶硅產出預計在120萬噸左右,下半年可消納的庫存約為10萬噸。
「當前硅料行業庫存在27萬噸左右,開工率在40%~50%。而在7月,四川有個12萬噸/年的硅料項目將量產,或對行業整體開工率有所拉升。」方文正說,現在只能保持當月的供需相對穩定,要想消化掉前期的庫存,以當前的下游產量肯定不夠,疊加各家企業提產導致的後續產量增長,到今年年底,基本不可能實現硅料庫存的完全消納。
呂錦標也表示,年初以來,所有企業開工率都在40%以下,但由於上年累積的庫存足夠兩三個月的需求,開工率要降到近零才可能在今年完成庫存消化。
硅業分會認為,在當前整個產業鏈的極端困局中,首先要做的是嚴控增量,其次是通過企業的能耗、質量優勢和國家的能耗、質量標準,倒逼落後產能加快退出。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7月3日港股光伏板塊為何上漲?
6月舉行的業內展會上,多家光伏龍頭企業探討了多晶硅控制產能的問題。協鑫集成晶硅研究院執行院長黃耕文就在展會期間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在反內卷上不會單純聚焦於技術層面,結合低碳加技術,公司提倡的是,構建滿足目前國家對低碳需求的一個平台,形成低碳的生態鏈。」
對於7月3日港股光伏板塊上漲,消息面上是美國國會參議院之前通過了「大而美」法案,該法案沒有加入對進口組件徵稅的內容。
對此,方文正表示,在美國生產的組件輔料——如玻璃、銀漿等大都來源於中國,而相關法案對國內光伏行業沒有特別大的影響。
呂錦標認為,美國本土組件無論在體量還是成本控制水平上都無法滿足其國內需求,進口中國產組件是剛性需求,如果加徵稅收只能由電站投資商買單。
此外,呂錦標還分析了中國光伏企業到美國本土一體化建廠的可能。他認為:「(中企去美國建廠)存在一定劣勢。一是因為政策不確定,二是因為美國的配套不足會導致成本翻倍,三是因為現有國內龍頭企業當前再投資能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