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交易革命期間,Mitch Caplan (米奇·卡普蘭)。曾擔任 E*Trade 的首席執行官,帶領公司轉型成為服務數百萬散戶投資者的全方位金融平台。他目前擔任 Yieldstreet (品牌)的臨時首席執行官兼董事會主席。
1983年,密歇根州一位牙醫在家中的電腦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筆在線交易,他通過Trade Plus(E*Trade的前身)下單。
在那個年代,個人投資意味着要在工作時間打電話給經紀人,並依賴他們的建議,而這筆簡單的交易標誌着一次徹底的變革。一夜之間,科技將權力的平衡從機構轉移到了個人,永久地重塑了世界與市場的互動方式。
美林證券董事長丹尼爾·塔利(Daniel Tully)捕捉到了當權者的反應:「以互聯網交易為中心的『自助』投資模式應該被視為對美國人財務生活的嚴重威脅。」 事實證明,部分質疑確實有理有據。但總的來說,人們欣然接受了這些新工具,並改變了市場和他們的財務未來。
十年之內,數百萬人將按照自己的意願研究、管理和執行交易。如今,43.1%的美國家庭金融資產與股市掛鈎,而1983年這一比例僅為12.3%。這在當年那位密歇根牙醫開創其開創性交易時是不可想像的。
當時,作為 E*Trade 的首席執行官,我親眼目睹了推動這場革命的力量。如今,我看到同樣的因素正在私募市場中匯聚。
科技可以讓封閉式市場民主化。問題在於,在設計下一波進入私募市場的浪潮時,我們是否會更加致力於服務和保護普通投資者。
是什麼推動了這一趨勢?
首先,低成本、便捷的投資工具正在湧現。正如ETF和指數基金大幅降低了股市參與門檻一樣,新的部分所有權模式和專項基金也正在以更低的門檻提供私募資產。
其次,技術基礎設施正在迎頭趕上。正如拉里·芬克在其年度信函中所指出的:「有了更清晰、更及時的數據,我們就能像現在對標準普爾500指數那樣對私募市場進行指數化。
」貝萊德收購Preqin——一家追蹤超過19萬隻基金和6萬名基金經理的私募市場數據提供商——標誌着貝萊德正在努力推動私募市場達到投資者在公開市場所期望的同等透明度。
最後一點,市場營銷正在使曾經專屬的事物正常化。在21世紀初,E*Trade的超級碗寶貝成為了文化試金石,也成為了傳遞更廣泛信息的「特洛伊木馬」:股票和債券不再是華爾街的專屬。同樣的民主化信息正在開始重塑我們對私人市場的看法。
然而,既得利益集團對這一變革的抵制力度遠超對電子交易的抵制。曾經警告電子交易將損害小投資者利益的行業,如今卻聲稱私募市場對普通民眾來說過於複雜。
與此同時,基於財富而非投資知識的合格投資者規則,武斷地將88%的美國人排除在此類投資之外。
從過去吸取教訓
電子交易的興起擴大了機遇,但也帶來了新的風險。互聯網泡沫時期,散戶投資者損失了數萬億美元,因為平台優先考慮交易量而非結果,將投資遊戲化而非教育投資者。
如果私募市場在沒有適當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開放,我們可能會在更大範圍內重蹈覆轍。
人性化信號:更好的領導方式
解決方案始於定製化產品。我們需要的不是改造那些收費高昂、鎖定期長的機構投資工具,而是為個人設計的投資產品。
想像一下,目標日期基金能夠為長期投資的投資者整合私人資產。或者,能夠讓私人市場表現像查看你的退休賬戶一樣透明的技術。
這種轉變早就該發生了。雖然散戶投資者可以輕鬆投資公開市場股票,但他們卻被排除在私募市場之外,而私募市場正是經濟中大多數價值創造發生的地方。
那些保持私有化更長時間的公司、正在重塑城市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以及風險投資支持的初創企業中發生的創新,所有這些都只為機構投資者和超級富豪們所保留。
這種情況終於要改變了。然而,這一次,我們擁有了事後諸葛亮的優勢,也有責任去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