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今日細語者
2025年3月28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宣布對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與貝萊德集團的港口交易啟動審查。
原定4月2日簽署的交易文件因審查被推遲,凸顯中國對關鍵基礎設施外資收購的審慎態度。
官方明確表示,審查旨在維護市場競爭公平性與公共利益,反映出我國在擴大開放過程中對戰略行業的保護原則。
面對監管壓力,李嘉誠決定推遲簽約。該交易涉及港口資產控制權轉移,觸發中國對經濟安全及戰略資源保護。
作為商業巨頭,李嘉誠雖曾完成多起跨國併購,但此次在中方直接施壓下選擇讓步,表明外資介入核心基建需平衡商業利益與風險。
美國國務院同日發表聲明支持貝萊德,稱其控制巴拿馬運河港口有利於美國區域經濟利益,並質疑中國審查的動機。
美方認為交易有助於強化全球航運主導權,此舉將中美圍繞戰略資產的控制權競爭公開化,預示兩國在經濟安全領域的博弈升級。
中方強調審查基於國家安全和市場公平原則,適用於所有外資交易。
商務專家指出,該交易未通過公開招標且存在非市場化操作,可能影響經濟獨立性。
中國重申對關鍵領域外資併購實施合規審查的立場,強調防範經濟依賴性的必要性。
該交易因非公開談判模式,中國商務部指出,港口資產處置未遵循公開競價規則,存在透明度缺陷。
這種非常規操作被解讀為潛在意圖的載體,可能削弱中國對戰略資源的控制力,成為審查的核心點。
事件已演變為中美經濟博弈的新焦點。若美國持續介入,可能引發兩國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的連鎖對抗。
中國表明將堅決維護經濟主權,預示着圍繞全球產業鏈關鍵節點的爭奪將加劇,交易走向成為觀察大國競爭態勢的重要風向標。
港口交易本質是大國戰略競爭的具體投射。
中國通過審查機制守護經濟安全底線,美國借商業合作強化全球布局。
這種較量不僅關乎單一交易成敗,更預示着中美在全球經濟治理權、規則制定權等深層領域的持久角力,其影響將遠超商業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