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證監會開年第二場新聞發佈會如期舉行,共九位負責人出席會議,並就近期熱點回應市場關切。
發佈會分為註冊制改革和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兩個專題。其中,證監會綜合業務司主要負責人周小舟、發行司司長嚴伯進、機構司司長申兵、上市司司長郭瑞明4位負責人就註冊制改革、投融資業務、退市制度改革以及資本市場嚴監管進行了回應。
法治司負責人程合紅、期貨司司長李至斌、首席檢查官、稽查局局長李明、處罰委辦公室主任滕必焱、投服中心董事長夏建亭5位負責人則回應了資本市場法制建設、行政執法以及投保工作情況等內容。
重點一:將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
「證監會將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堅持註冊制改革三原則,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堅持註冊制的基本架構和基本制度安排,依法全面加強從嚴監管,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 證監會綜合業務司主要負責人周小舟表示。
周小舟介紹稱,註冊制改革以來,證監會已對從事投行業務的69家證券公司、381名責任人採取了監管措施,特別是對問題嚴重的5家證券公司暫停保薦業務,對55名從業人員認定為不適當人選。同時,嚴厲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嚴重違法行為,查辦各類案件近1900件,向公安移送涉嫌證券期貨犯罪案件近600件。
「註冊制改革本身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完善的過程。我們將密切跟蹤分析註冊制實施效果,動態開展制度評估,認真傾聽市場聲音,不斷優化制度安排,推動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體系,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局。」周小舟稱。
同時,註冊制絕不意味着放鬆把關。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在發佈會上表示,試點註冊制5年來審結的1000多家企業中,撤回和否決比例近四成,堅決把「帶病闖關」和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擋在市場大門之外。
「可以說,發行監管更加嚴格,對ipo企業的質量要求更高。試點註冊制以來,證監會和交易所從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出發,持續向市場傳導從嚴監管理念,申報企業和中介機構都切身感受到責任和壓力。」 嚴伯進表示。
重點二:投融資兩端總體保持平衡發展,不存在「只重視融資、不重視投資」
就當前投融資發展情況,機構司司長申兵介紹,從融資端看,近五年a股ipo總額2.2萬億元,再融資總額3.8萬億元,合計融資總額約6萬億元。
從投資端看,公募基金、養老金、保險等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從6.4萬億元增長至15.9萬億元,增幅超1倍,持股佔比從17%提升至23%。權益類基金從2.3萬億元增長至7萬億元,占公募基金規模比例從18%提升至26%。北上資金持a股流通市值從0.7萬億元增長至2萬億元。個人投資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從10.8萬億元增長至22.1萬億元。
與此同時,投資者回報持續增強。近五年a股累計分紅8.4萬億元,分紅金額超過當期融資額;公募基金累計盈利2萬億元,分紅2.2萬億元。
「我們不存在只重視融資,不重視投資。」申兵表示,在推動註冊制改革走深走實的新階段,證監會將全面對標對表中央金融工作會精神,進一步確立以投資者為中心的市場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投融資兩端協調發展,持續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和投資者長期回報。
此外,再融資政策實施效果也受到關注。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表示,市場能夠看到,優化再融資安排落地以來,再融資公告預案和受理家數少了,說明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更加審慎理性了。同時,核發批文數量明顯下降,去年9月-12月核發95家批文,較前8個月月均減少40%,嚴格把關的監管導向更加鮮明。啟動發行和再融資募集資金也少了,去年9月-12月,募集資金月均271億元,較前8個月下降43%,逆周期調節和扶優限劣的效果正在顯現。
重點三:2023年10月兩融新規以來,融券餘額下降23.4%
會上,申兵還對融資融券新規實施情況進行了回應。申兵表示,2023年10月,證監會發佈通知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員工通過參與戰略配售設立的專項資管計划出借證券,並適度限制其他戰略投資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截至目前,融券餘額較新規實施之初降幅達23.4%;戰略投資者出借餘額降幅更大,達到35.7%。此外,新規發佈後存在高管戰略投資者的新股上市,上市初期均未發生出借,說明新規的落實效果是良好的。
申兵稱,下一步,證監會將始終堅持投資者利益優先原則,強化監管執法,從嚴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歡迎市場各方共同監督規定執行。
重點四:減持新規以來,滬深共有近2300家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受到限制
在上市公司減持方面,證監會上市司司長郭瑞明就目前上市公司減持新規實施情況回答第一財經記者稱,總體看,我國市場的股份減持制度相比境外市場更嚴。按當前指標測算,滬深共有近2300家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受到限制。一些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還主動終止減持計劃。對於各類違規減持,證監會及時責令改正,相關主體主動購回並向上市公司上繳價差收益;情節嚴重的,依法處罰,維護了減持制度的嚴肅性。
同時,為引導更多創投機構投早投小,促進資本形成,證監會早在2018年就發佈了《上市公司創業投資基金股東減持股份的特別規定》,2020年又做了修訂,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資期限越長,減持限制越少。這一政策2020年以來沒有任何改變,並將長期保持穩定,以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
重點五:堅決防止「一退了之」,公司及相關方違法違規的,即使退市也要堅決追責
2020年,證監會啟動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全面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加大退市監管力度。退市改革以來,已有104家公司強制退市,是改革之前10年的近3倍。
關於退市制度,郭瑞明表示,證監會下一步將持續鞏固深化常態化上市公司退市機制。
一是繼續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支持通過吸收合併等方式有效整合資源,推動完善破產重整制度。二是嚴格執行退市規則,堅持「應退盡退」,嚴厲打擊退市過程中伴生的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惡意「保殼」行為,維護退市制度的嚴肅性。三是堅決防止「一退了之」。公司及相關方違法違規的,即使退市也要堅決追責;違法違規行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支持投資者運用《證券法》規定的各項賠償救濟舉措,維護自身權益;推動退市公司依法、有序進入退市板塊,保護投資者知情權和交易權等基本權利。
同時,在加大上市公司監管方面,首席檢查官、稽查局局長李明在會上表示,近五年來,證監會依法調查各類證券期貨違法案件近1900件,向公安移送涉嫌證券期貨犯罪案件近600件。我們嚴肅查辦科創板、創業板發行申報欺詐案件,堅決打擊挑戰底線的行為。我們重拳打擊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董監高人員等「關鍵少數」有組織、有預謀地實施財務造假違規信披行為,以及違規佔用、擔保等背信行為,保障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改革走深走實。
此外,還對從事保薦承銷、審計會計、法律、評級等證券服務的中介機構「一案雙查」,警示資本市場「看門人」提高執業質量。我們嚴厲打擊操縱市場行為和性質惡劣的內幕交易行為,給投資者提供更加健康的市場秩序。
此外,處罰委辦公室主任滕必焱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繼續保持「嚴」的行政執法主基調,堅持「零容忍」,錨定「高質量」,在行政處罰案件審理工作中,把握好法律規定的證券違法行為構成要件,從嚴追究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對財務造假、欺詐發行、中介機構失職缺位等違法行為緊盯不放、嚴懲不貸,強化震懾助力打假防假;對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行為嚴格規範精準執法,助力維護公平交易秩序;積極支持刑事司法和民事賠償等工作,構建「長牙帶刺」立體追責體系,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重點六:首單科創板集體訴訟完成賠付,澤達易盛7195名投資者獲賠2.8億元
對於投保工作,證監會減持在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的同時,完善投資者維權服務。
澤達易盛案作為首單科創板集體訴訟案,成功調節後其賠付進展收到市場高度關注。投服中心黨委書記、董事長夏建亭表示,澤達易盛案是首單科創板集體訴訟,也是首單欺詐發行集體訴訟。各被告同意按照損失核定後金額全額賠付原告投資者,本案於2023年12月26日成功調解結案。7195名投資者獲賠2.8億餘元,個人投資者獲賠金額最高的500餘萬元,人均獲賠3.89萬元。
2024年1月10日,上海金融法院將2.8億餘元賠償款劃給登記結算公司,隨後登記結算公司划到投資者證券資金賬戶,至1月15日全部賠償完畢,從集體訴訟啟動,投資者用時五個多月就拿到了賠償款。
夏建亭稱,證監會堅持把「大投保」理念貫穿資本市場工作全流程各方面,在嚴厲打擊違法的同時,加強對合法的保護,尤其是重點關注受到損害的投資者能否得到實實在在的補償和救濟,大力保護受到違法行為損害的廣大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目前,投資者保護的法律工具箱已經比較豐富和充實,包括先行賠付、行政和解、責令回購、代位訴訟、中國特色集體訴訟等新型維權方式不斷推出,而且相繼推出,不斷落地見效。
重點七:暫未發現股指期貨客戶集中大量加空倉的現象
據證監會期貨司司長李至斌介紹,今年以來,股指期貨期權市場總體運行穩健,股指期貨日均成交金額3,791.8億元,日均持倉金額9,656.3億元;股指期權日均成交金額18.09億元,日均持倉金額52.49億元;股指期貨期權日均成交持倉比0.48,處於正常合理區間。
「我們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加強對交易行為的全流程監管,加大監測監控預警排查力度,全力維護市場安全平穩運行。」 李至斌稱。
針對股指期貨開大額空單、惡意做空市場等問題,李至斌表示,當前,股指期貨的整體持倉較為分散,暫未發現客戶集中大量加空倉的現象,也暫未發現關聯賬戶聯合做空的行為。由於期貨公司沒有自營業務,期貨交易所披露的期貨公司持倉均為經紀業務客戶的持倉。經排查,目前股指期貨的空頭持倉很大一部分是客戶的套期保值倉位。客戶進行套期保值,有利於其穩定股票市場持倉。
重點八:將從三方面推進完善資本市場法律制度
在資本市場法制建設方面,證監會法治司負責人程合紅表示,目前,資本市場法律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經齊備,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期貨和衍生品法為核心,以刑法、民法、行政處罰法等為支撐,以700餘部行政法規、司法解釋以及證監會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為主幹,以眾多的交易所業務規則、行業自律規則為配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法律體系,總體上實現了各類市場行為和監管活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確保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實現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統一。
針對下一步證監會在完善資本市場法律制度方面有什麼計劃和安排?
程合紅回答第一財經記者稱,證監會將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貫徹實施期貨和衍生品法、新公司法、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等新的法律法規配套制度規則的制定完善工作,確保新的法律制度的落地與前後銜接一致,包括修改制定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等;二是配合做好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的制定完善工作。包括起草制定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研究修訂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配合有關司法機關制定完善包括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等方面在內的相關司法解釋等;三是持續做好證監會規章規範性文件的日常立改廢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