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年前,深圳儘管已經有了迅猛的經濟發展,卻依然缺少一所頂級大學,這使得這座城市在學術和創新領域受到了質疑。人們曾戲謔深圳是「經濟巨人、創新矮子」。然而,深圳並不甘心於此,決心要摘掉這頂不名譽的「帽子」。
深圳市政府果斷採取行動,着手實施大膽的計劃,欲引進國際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這所學府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其創始人是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畢業生中誕生了4位諾貝爾獎得主,號稱「以色列的麻省理工」。近年來,該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成就更是顯著,歐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第16。
為了將這所世界級的學府引入深圳,深圳市政府與以色列理工展開了長達10年的接觸與談判。就在雙方即將簽署合作協議之際,以色列方面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希望深圳支付1.3億美金,在以色列理工所在地海法市建立一所超級實驗室。
對深圳來說,錢不是問題,但深圳也有自己的堅持:實驗室只能建在深圳,不能建在海外。因此,雙方在這個「彩禮」上的談判陷入了僵局,深圳最終與以色列理工失之交臂。
關鍵時刻,李嘉誠出手了。作為著名的慈善家與企業巨頭,李嘉誠以無比誠意和開放的姿態,接受了以色列方面的所有條件,並慷慨地承諾了10億港幣的投資,只提出了一個條件:把以色列理工的分校,建在汕頭。
在李嘉誠的全力斡旋和資助下,以色列理工最終花落廣東汕頭。這對於推動中國創新產業發展,佔據未來科學高地,具有重大意義。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圖源:南方+
而以色列人之所以給足了「李超人」的面子,絕不僅僅因為其「鈔能力」。實際上,李嘉誠與猶太人財團關係匪淺。
▲李嘉誠首次到訪問以色列,與以色列總統佩雷斯會面。(圖源: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官網,圖片提供:以色列總統辦公室)
2013年,85歲的李嘉誠首次踏上以色列的土地,出席以色列理工學院與汕頭大學合作辦學的簽約儀式。2017年,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正式揭牌,成為了中國第9所中外合辦大學。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大事記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英文縮寫GTIIT)是由享譽全球的知名高等學府以色列理工學院(英文縮寫Technion)與汕頭大學(英文縮寫STU)合作辦學的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是我國目前唯一一所理工科中外合作大學,也是以色列理工學院創建的中國校區,坐落於廣東省汕頭市。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於2016年12月5日由中國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2017年第一年招生,是我國第一所引進以色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也是目前我國與以色列在教育領域合作的代表性項目。其建設得到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汕頭市人民政府和李嘉誠基金會的全力支持。
▲2013年9月29日,李嘉誠基金會向Technion捐資1.3億美元促成其在汕頭合作創辦GTIIT。省、市政府支持前期辦學資金9億元人民幣(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4年3月-5月,國家教育部接受籌設申請,並進行實地評議 (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5年4月9日,國家教育部批准籌設(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5年7月,李劍閣教授、阿龍·切哈諾沃教授分別出任廣以首任校長、常務副校長(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5年7月,朱小丹省長與李嘉誠先生、以色列理工學院拉維校長共商建院大計(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5年12月,建設啟動儀式(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6年8月,汕頭市政府、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汕頭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李嘉誠基金會共同舉行五方會議,討論加快去籌工作進展問題(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6年10月25日,汕頭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劉小濤與以色列理工學院簽訂《加快推進建設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四方協議》。(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6年12月5日,國家教育部同意正式設立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2017年12月18日,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揭牌儀式。
▲2021年4月7日,計算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新高出任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校長。(圖源: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
在2013年的簽約儀式上,李嘉誠發表《如果我有魔術棒》的演講,他提到了他的一個猶太朋友,稱其為「我的良師益友」。儘管他並未明說這位朋友的身份,但媒體猜測,最大可能或是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排名第13位的嘉道理家族。據悉,嘉道理的先祖是伊拉克裔猶太人,100多年前來到香港,如今是最富有的猶太家族之一。李嘉誠與嘉道理家族,不但私交甚密,甚至在香港深水灣道豪宅區比鄰而居。
▲李嘉誠先生獲以色列理工學院頒發「最高榮譽獎章」(President』s Award),是第五人獲此殊榮。他致謝時表示,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有機會回饋社會是其福份。(圖源: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官網)
生意上,李嘉誠與嘉道理家族瓜分了香港的電力供應:港島由李嘉誠的「港燈」掌控,九龍、新界則由嘉道理家族的「中華電力」打理。慈善上,李嘉誠與嘉道理家族也曾共同進退。交情莫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李嘉誠商業帝國的觸角,早就延伸到了以色列,擁有巨大的共同利益。
▲中電集團主席、香港上海大酒店董事局主席米高·嘉道理爵士
在上個世紀末期,李嘉誠的商業版圖已經遍布全球,而他的目光落在了充滿活力與創新潛力的以色列市場。1997年,他的商業帝國和記黃埔邁入以色列的通信業,創建了Partner Communications Company,該公司很快就在當地通信市場嶄露頭角,成為該行業的領頭羊。
12年後的2009年,和記黃埔決定出售其在Partner的控股權,交易價值高達13.81億美元。這場交易不僅為李嘉誠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更是向他展示了以色列作為「中東硅谷」的巨大潛能。
由此啟發,2011年,李嘉誠通過他的私人投資公司維港投資,進一步深入以色列的科技創新領域,投資了一系列初創科技公司,從視頻編輯的Magisto,到數據流量管理的Onavo,以及移動搜索技術的Everything.me,他的投資版圖在以色列迅速擴張。特別是Waze——這個相當於以色列版的導航應用,在當時可謂技術革新的代表,它通過手機的GPS信號來收集實時交通信息,幫助用戶規劃路線。
李嘉誠通過維港投資以3000萬美元投資Waze,僅僅兩年後,這個初創公司就被谷歌以驚人的13億美元收購。李嘉誠從這筆交易中賺取了巨額利潤。更令人稱奇的是,他選擇將這筆資金捐贈給了以色列理工學院,表現出了他對於教育與科技創新的支持,以及對於人脈和情誼的珍視。
除了Waze,維港在以色列的布局遠遠超出公眾視野。據統計,維港在以色列的投資覆蓋了20多個企業,涵蓋了醫療科技、新材料、精密醫療等多個前沿領域。其中,Medial Research採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常規血液檢測預測結直腸癌的風險,革新了傳統的癌症篩查方法;NanoSpun則是專註於污水處理和海水淡化技術的公司,其革命性的納米級膜纖維材料被視為未來新材料和精密醫療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在以色列的投資界,維港因李嘉誠的全球商業影響力享有極高的聲譽。李嘉誠對維港的投資決策極為迅速,充分信任並授權其「紅顏知己」周凱旋進行管理,凸顯出他的決策風格——果斷而不失敏捷。
▲周凱旋
維港的這種高效決策在投資圈內非常著名,例如Wibbitz就是在短短几天內得到了維港230萬美元的投資決定。Wibbitz創始人Zohar Dayan對此評價極高,稱讚維港的投資記錄和遠見卓識。
李嘉誠對以色列的投資策略並非源自偶然,而是對這個國家獨特的科技創新環境深思熟慮後的明智選擇。以色列雖地理位置偏遠,自然資源匱乏,但正是這種逆境孕育了它的創新精神。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以色列不得不求新求變,把有限的資源轉化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強大動力。
以色列的滴灌技術舉世聞名,它的發展不僅是農業技術的一大突破,更是對其國情的深刻反映。在水資源極其有限的條件下,以色列人通過自身的智慧,解決了沙漠環境中的農業灌溉問題,這一成就展示了他們將科技創新運用於實際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滴灌技術,以色列還在高科技領域展現了驚人的活力。這個僅有900萬人口的國家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在特拉維夫到海法之間的科技走廊內,數千家初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他們的創業密度和活力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這種環境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谷歌、蘋果等國際科技巨頭都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英特爾早在上世紀就已在這裡建立起了其首個海外研發中心,顯示出以色列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
以色列還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數量上僅次於美國和中國,這充分證明了它在全球科技市場中的影響力。不僅華爾街,連硅谷也對以色列的創新企業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從高等教育的角度看,以色列的大學同樣重視創新,特別是在納米技術、生物科技、可再生能源、太空工程和醫學等領域的研究,旨在突破前沿科技,改變甚至是顛覆現有行業模式,這正是李嘉誠看中的潛力所在。
李嘉誠早已超越了傳統的地產大亨形象,成為一個時刻關注科技前沿發展的投資者。他不惜資金投向被認為「稀奇古怪」的項目,目的是為了把握科技進步的方向,為其企業的未來發展賦能。
對於李嘉誠而言,科技是一根能夠實現轉變、創造新選擇、新思維和新策略的魔法棒。因此,只要機會來臨,他便毫不猶豫地揮舞這根棒,助力那些革新者將創新推向極致。
來源:華商韜略、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百度號-青黛空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