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英國接連更換四位財長,這在西方國家是異同尋常的。財長之位本是英國政壇「第二把手」,可現在卻如同燙手山芋,誰都接不住。
這難免令人覺得,英國的經濟是否出現了系統性危機,導致誰來都無法穩住局面。
剛離任的那位38天短命財長,推出一系列荒腔走板的財政政策,更是成為危機引爆的導火索,直接將英國經濟推入至暗時刻。
從他硬推一套英國50年來最激進的減稅方案,到宣布推出「迷你預算」,英國金融市場因此發生劇烈地震,英鎊匯率重挫至歷史新低,國債大崩盤。
在他上任還不到三周的時候,英國市場的總價值就因為他的政策損失至少5000億美元。
這一切都源自於,這位財長將政治凌駕於專業之上,急於幫助新首相兌現競選承諾,選在一個非常糟糕的時機點出手宣布減稅——剛好處於美元極端強勢,正在收割全世界的時刻。
在計劃宣布五天後,英鎊兌美元的匯率就急速跌至1.0789,接近1美元,在短短五天內跳水式下跌6.5%。要知道,貨幣的波動一般幅度不會太大,在一個月內能夠有0.5%的波動就已經算是很明顯了。5天之內跌幅超過5%,並創下歷史新低,這是非常罕見的。
與此同時,早在2021年年中,英鎊價值約為1.4美元,而在2008年則為2美元。英鎊價格最後一次接近1美元是在1985年。
更致命的是,還造成一系列的連鎖效應,全世界資金在瘋狂逃逸,拋售英國國債。英國五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達到4.6%,這意味着對英國國債的需求急速下降。
局面的危急程度,迫使英國央行緊急出手650億英鎊,購債救市。很少對具體國家財政政策發表看法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坐不住了,罕見地發出尖銳批評,「財政政策不能與貨幣政策背道而馳」。
因為,在通貨膨脹這麼嚴重,接近達10%,已處於近40年的高位之際,英國央行不斷加息,緊縮貨幣,英國政府卻大規模減稅,等同於發錢,前者降溫,後者添火,互相矛盾的做法讓全世界無法信任英鎊。
另一個民怨導火索是,在減稅後宣布的「迷你預算」。 英國在發佈正式預算案前一般會先發佈「先期預算報告」,報告會對政府來年的支出作出大致規劃,這份先期預算報告會被稱為「迷你預算」。
財長在宣布完「迷你預算」後,卻並未說明如何籌資,沒有為減稅計劃制定配套的財政框架,令市場人士擔憂資金無法支撐減稅措施,會點燃通脹失控的爆點,加速經濟陷入衰退。
英國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外債也偏高,它的外債是GDP的2.5倍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緊守財政紀律,可是如此荒謬無視財政紀律的表現,也間接讓英鎊的信譽破產。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6年英國面臨財政破產危機時,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手相救。大家也在關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罕見出來發話,會不會再次出手救援英國?
當時的情況與現在很類似——1972年出現的石油危機,導致全世界通貨膨脹,大環境與現在一樣,英國經濟也出現衰退,當時執政的政客同樣推出減稅的方式應對,進而導致政府出現巨大的財政赤字。到了1976年,英國政府實在撐不下去,無法自救,最終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手才度過危機。
而此次推出的減稅計劃,正是自1972年之後英國最大規模的減稅。
這麼糟糕的表現,自然導致英國內民怨四起。有超過8萬名英國人簽署請願書,要求立刻進行大選,結束現在混亂的政府。
最讓他們不滿的是,的減稅計劃受益5%的富人。英國財政部評估,最富有的5%的人明年(2023-24年)的收入將增加2%,而其他95%的人口將變得更窮。
這一連串忽視經濟規律的決策,讓英國本就不富裕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在巨大的民意壓力下,財長被迫做了個180度大轉彎,取消45%的最高所得稅稅率計劃。
這種做法在經濟上是及時糾錯,在政治上卻標誌着做出了「恥辱性讓步」。 財長也因其朝令夕改,威信全無,在議員與民眾的雙重逼宮黯然下台。
新上任的財長也承認了,英國經濟政策存在錯誤。他公開表示,此前英國政府擬定的財政政策過於草率,特別是在大規模減稅等問題上「存在錯誤」。他計劃將廢除該爭議經濟方案中的部分內容,增加部分稅收。
同時還將於10月底提交新的中期財政計劃。如果接下來這份中期計劃仍無法安撫市場情緒,那英國恐將陷入更深的危機之中,甚至危及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石頁/文)
#10月財經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