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
□楊穎琦
近年來,短劇在影視市場異軍突起,因其快節奏、強情緒、「爽」劇情的敘事風格受到了觀眾的歡迎,但在這些短劇作品中,也有不少因劇情懸浮、人物扁平及刻意製造的戲劇衝突造成品質良莠不齊。近期,一部名為《家裡家外》的年代短劇如同一縷清風,刷新了觀眾對短劇作品的認知,掀起了一陣觀劇熱潮。該劇上線僅4天,播放量便突破10億大關,成為近期短劇話題的「黑馬」。

短劇《家裡家外》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1年的川渝地區,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被一場連續暴雨籠罩,大而急的雨勢使生活在川渝地區的人們遭遇洪澇災害。在這樣的天災面前,人性的光輝與溫暖被無限放大。單身父親陳海清與單親媽媽蔡曉艷在救災過程中相遇,他們有着相似的經歷,懷着共同的信念。在一天天的相處中,兩顆孤獨的心迅速靠近。此後,他們帶着各自的孩子,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個關於家的故事就此展開。
《家裡家外》的魅力首先體現在其對人物的細膩刻畫上。陳海清和蔡曉艷都不是完人,而是有着各自性格特點和生活瑕疵的普通人。作為一個單身父親,陳海清身上有着川渝男人特有的「耙耳朵」特質,他溫柔、細膩,對家庭有着深深的責任感,但在面對妻子時,又常常顯得有些無奈與寵溺。而蔡曉艷在眾人口中則是一個「歪婆娘」,她潑辣、直爽,有着川渝女性獨有的堅韌與豪爽。在家庭生活中,她常常獨當一面,但內心深處卻對丈夫有着深深的依賴。這樣的人物形象,讓觀眾在觀劇過程中彷彿看到了自己周圍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他們在生活中的吵吵鬧鬧、磕磕碰碰和相互扶持,都顯得真實又動人。
劇中對家庭生活的描繪更是細膩入微。紅牆映襯下的青苔、蓉城蜿蜒幽深的老街巷,宛如無聲的見證者,靜靜目睹了這個重組家庭長達數十年的溫暖。「我們不是在父母締結婚姻的那一刻就自動擁有了親情,是漫長歲月里日復一日的真心,讓我們成為比許願還要牢固的家人。」在歲月的長河中,他們一家人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用愛書寫着細水長流的平淡日常。那些瑣碎的生活片段,如清晨的豆漿油條、午後的麻將時光、夜晚的星空對話,都被鏡頭一一記錄下來,成為這個家庭最珍貴的回憶。
劇中沒有刻意製造的狗血衝突,也沒有跌宕起伏的離奇情節,有的只是平凡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家長里短。這種對生活的真實還原,讓觀眾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與溫暖,也體會到了家人之間那份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都始終不變的愛。
《家裡家外》能獲得觀眾的認可,還在於它對地域文化和時代記憶的精準捕捉。整部劇以20世紀80年代川渝地區為背景,從場景搭建到人物對白,都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全劇採用地道的四川方言,這一獨特的語言魅力,讓觀眾彷彿瞬間置身於成都的大街小巷。演員們自然流暢的演繹,更是將四川方言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嘎嘎(肉)」「老漢兒」「千翻兒(頑皮)」「苕皮(丟人)」等極具地域特色的詞彙,從演員們口中說出,充滿了生活氣息,不僅沒有讓觀眾感到隔閡,反而成為吸引大家深入了解川渝文化的一扇窗。
劇中的道具和場景布置更是細節滿滿,處處藏着時代的印記。青羊電視機、天府可樂、老式蝦片、雪花膏等元素,就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觀眾塵封已久的記憶大門。這些充滿年代感的物件,承載着一代人的青春與回憶,也讓他們感慨萬千:「劇中演員的方言十分地道,劇情也非常貼近川渝人的生活,《家裡家外》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自己身邊。」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渴望在影視作品中找到心靈的慰藉,獲得共鳴。《家裡家外》就用溫暖治癒的故事,提醒着人們珍惜身邊的人,珍惜平凡生活中的點滴幸福。這部劇的成功,也讓我們看到了短劇這一藝術形式的無限潛力。只要用心打磨,關注生活,短劇也能成為傳遞情感與價值的優質載體。
對於喜歡它的觀眾而言,《家裡家外》不僅僅是一部短劇,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己的生活。它讓我們明白,生活中的愛與溫暖,往往就隱藏在那些平凡而瑣碎的日子裏。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