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見時刻》
伊林·卡蒙
莎娜·卡尼茲尼克
魯思·巴德·金斯伯格
1993年由民主黨總統比爾·庫林頓提名為大法官。是繼桑德拉·戴·歐康納之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亦是目前唯一一位猶太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一生致力於女性權力的爭取、維護與保障。
這本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傳記,收錄了部分畫集和案件分析記錄,通過採訪、插圖、網絡熱詞等豐富的形式對她的一生進行精彩回溯。
美女學霸、女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女性權益運動法律策略制定者,眾多的標籤下棲息着一個優雅的靈魂。
在如雷貫耳的名聲背後她卻擁有着最簡單至真的愛情,打破了女權主義的刻板印象。
她的一生與自由保守作鬥爭、站定女性的立場,不巧在互聯網的時代走光而大受歡迎。
第一章 「名聲狼藉」
—————————————
「金斯伯格風潮」中她成為了推特上流行話題標籤,以她命名雞尾酒、將她的頭像作為紋身和美甲圖案、聖誕節化妝成她的形象。
在她構想的世界中,男人與女人並肩合作,為著以男女平等為基本原則的性自由和生育自由奮鬥。
曾是美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性權益運動法律策略的制定者,對今天的女性權益發展也充滿了雋永深刻的借鑒意義。
第二章 她的故事
—————————————
高中畢業,母親在畢業典禮前一天去世。
1950年進入康納爾大學,之後認識了她一生的伴侶——馬丁,隨後雙雙考入哈佛法學院。
大學畢業典禮之後與馬丁結婚。馬丁上大學時被美軍派往軍營駐紮兩年,金斯伯格嘗試做公務員,並被要求在生產之前辭職。
兩年後金斯伯格再次考上哈佛法學院,之後轉學哥大,畢業之後經過老師的舉薦,得到了法官助理的職務。
隨後去瑞士學習當地的法律體系,並且出版關於瑞典民事訴訟法的書。
母親要求她時刻以淑女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意味着我必須禮貌恭謙,不讓憤怒和嫉妒等負面情緒佔據自己的心靈。」
「堅持信念,保持自尊,耐心教導他人,永遠不要憤怒地反駁。憤怒、憎恨和指責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
馬丁的媽媽對金斯伯格說「我要告訴你幸福婚姻的秘訣:偶爾的裝聾作啞會讓生活更輕鬆。」
第三章 女性刻板印象
—————————————
金斯伯格對於一些由女性刻板印象帶來的歧視問題的案件上漸漸贏得了一些勝利,不斷爭取女性權益。
女權項目開始誕生,她向美國民權同盟提出了自己對於女權項目發展的計劃。
1972年,金斯伯格被哥大邀請成為法學院第一位終身教職的女性教授。
女性可以被保護而不用體會真實世界中的生存壓力和爾虞我詐是很幸運的。
「性別和種族一樣,是一種顯而易見卻難以改變的個人特質,它與個人能力並無必然聯繫。」
女性要得到平等的權利道阻且長。
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一個觀念,社會變革需要逐步積累、循序漸進。她必須保持耐心,必須計劃好策略,偶爾也需要裝聾作啞。
如果女性想要平等,男性必須也被解放。她所做的不是解放女性,而所有人的解放。
第四章 大法官
—————————————
1993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名金斯伯格為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有史以來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擁有選擇是否懷孕的權利對女性的生活、健康和尊嚴來說至關重要,這是一個自己必須作出的決定,當政府控制着她的決定權,她就沒有被當作一位有能力為人生選擇完全負起責任的成年人來對待。」
第五章 真愛
—————————————
金斯伯格的聽證會上向美國人介紹馬丁時說他是她的「人生伴侶」。婚姻不應讓女性失去獨立與個性,相反,夫妻應平等地與對方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目標。
馬丁為了金斯伯格的事業默默付出和支持,他說:「我一直支持我的妻子,她對我也一樣,這不是犧牲,這是家庭的意義。」
馬丁在逝世前寫給金斯伯格的信上說到:「你是我一生中唯一愛過的人,如果我們暫且不考慮我們的父母、孩子和孫輩的話。從五十六年前我們第一次在康奈爾相識的那一天開始,我從未停止過對你的欣賞和愛慕。」
第六章 着迷
—————————————
2014年金斯伯格肋骨斷了的那一天,健身教練轉告她的秘書說不允許她今天鍛煉,秘書說了一句「她不想聽這種話。」
金斯伯格在八十歲高齡之後還同時維持着驚人的高強度工作和繁忙的社交生活。
金斯伯格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審美,簡潔、優雅,有時候出人意料的大膽,所有細節都很重要,不僅僅因為她是完美主義者,還因為細節中有故事。
「當我忘記了那些現在可以毫不猶豫脫口而出的判例的名字時,我就知道是該退休的時候了。」
「到了我這個年紀,我學會了兩件事,一件是要享受活着的每一天。」
她不願意談論自己將為後世留下什麼樣的成果,因為這意味着她已經結束了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