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2025年05月27日05:02:10 情感 1978

"三個條件才肯生二胎?這孩子怎麼跟談判似的!"母親放下那台黑色的撥盤電話,眉頭緊鎖着轉向我,聲音里藏着說不出的委屈和失落。

1986年的春天,我從縣城調到省城工作,那時已經結婚三年,有個白白胖胖的女兒。

彼時的計劃生育政策如鐵一般嚴格,但因我和妻子小梅都是獨生子女,按照"雙獨"政策,是可以生二胎的。

這個難得的"特權",在當時引來不少人的羨慕。

我妻子卻不願再添一個,我那年過花甲的老母親卻日思夜想着抱個孫子。

這天,妻子電話里提了三個要求,一下子引燃了這個原本平靜小家的導火索。

我從小在城郊長大,家裡住的是單位分的一間筒子樓,房間狹小,但在那個年代已屬不錯。

父親是國營紡織廠的工人,母親在街道副食品商店當營業員,一家人雖然不寬裕,但也有個溫飽。

我上大學那年,父親因工傷離世,只留下我和母親相依為命。

那時我在師範學院讀書,每月寄回家的生活費只夠母親糊口,但她硬是咬牙撐着,供我讀完了四年。

畢業那年,組織上考慮到我是獨子,家中又有老母親需要照顧,破例讓我分配到省城工作,還准許母親隨遷。

八十年代中期的省城,比起縣城來熱鬧許多,大街上已經有了不少的"的確良"襯衫和喇叭褲,收音機里傳出鄧麗君的《甜蜜蜜》,人們臉上都洋溢着改革開放初期的活力和期待。

我們一家三口和母親擠在單位分的兩居室平房院里,四四方方的小院,種着幾棵棗樹,夏天乘涼是個好去處。

每天清晨,天剛亮,院子里就熱鬧起來。

隔壁李大嬸拍着木製洗衣板的"啪啪"聲,混合著早點鋪飄來的豆漿和油條香氣,還有院里那台大喇叭里播報的早間新聞,構成了我記憶中最熟悉的生活圖景。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我妻子小梅是省城重點中學的語文老師,身材清瘦,說話輕聲細語,走路帶風,但骨子裡卻有着不服輸的倔強勁兒。

我們是經人介紹認識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她穿着一件藕荷色的確良襯衫,下身是一條及膝的灰藍色裙子,清爽大方。

交往時她就坦言:"我這輩子最怕的就是當黃臉婆,不想像我媽那樣,四十歲就成了老太太模樣。"

這話讓我心裏一驚,但也被她的率真吸引。

婚後沒多久,小梅就生下了女兒丫丫,一個圓溜溜眼睛的小姑娘,長得像極了妻子。

那段日子裏,母親包攬了家務活計,從洗尿布到煮奶粉,無一不精,無一不細。

小梅坐完月子就急着回學校,那時學校里評職稱正緊,年輕教師們個個爭先恐後。

我們夫妻倆忙於事業,女兒的成長几乎全靠母親照料。

丫丫剛學會走路那年,我在單位表現突出,被提拔為科長,小梅也被評為市級骨幹教師,日子總算有了些起色。

"周家有後"這句老話在我耳邊迴響,我知道母親心裏多麼希望我能傳宗接代,可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是我們這代人必須遵守的規矩。

"兒子,"一天晚上,收拾新家的母親突然放下手中的抹布,目光炯炯地看着我,"你和小梅商量商量,是不是該要個二胎了?小丫丫都三歲了。"

"媽,現在計劃生育抓得嚴,怎麼能隨便就生?再說小梅工作也忙。"我有些為難地應付着,手裡的報紙翻了又翻。

"你們倆都是獨生子女,是可以生二胎的,這叫'雙獨'政策,你們單位里不也有人生了二胎嗎?"母親不依不饒,眼裡閃過一絲執着,"再說,你一個人多不容易,爸爸走得早,要是你有個兄弟姐妹多好。"

她嘆了口氣,眼裡閃過一絲憂慮:"將來你們老了,丫丫一個人負擔多重啊。"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母親的話說到了我心坎上。

我確實常常感到作為獨生子女的孤單,尤其是父親去世後,家裡的一切重擔都落在我和母親身上,沒有人可以分擔,沒有人可以傾訴。

但小梅對此態度堅決,她是學校里計劃生育宣傳小組的成員,常常教育學生"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晚上,我試探着跟小梅提起此事。

夜燈下,她正在批改學生的作業,聽我說完,只是抬頭看了我一眼,然後輕輕地"嗯"了一聲:"讓我考慮考慮吧,這事不能急。"

她這反應倒讓我有些意外,本以為會遭到直接拒絕。

幾天後的一個周末,小梅從學校開會回來,神色嚴肅地坐到我對面:"我想好了,關於二胎的事。"

我放下手中的《人民日報》,心裏一緊:"你決定了?"

"嗯,我有三個條件。"小梅鄭重其事地豎起三根手指,"第一,媽媽必須搬出去住,我們小兩口需要自己的空間;第二,二胎生下後不管男女,絕不再生,這是原則問題;第三,孩子由你主要負責照顧,我不能耽誤評職稱。"

我一時語塞,這三個條件每一個都如同一座大山壓在我心頭。

在我們那個年代,老人和兒媳婦同住是天經地義的事,孩子由女人照顧也是約定俗成。

這個電話後來被我轉述給了母親,讓她情緒低落了好幾天。

從街道副食店下班回來,她連平日最愛吃的小菜都沒了胃口,只是默默坐在炕頭上,擺弄着那個她攢了好幾個月工資買的收音機,卻什麼也沒聽進去。

我左右為難,一邊是從小疼我愛我的母親,一邊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媽,您別生氣,我再和小梅好好談談。"我拿着暖水瓶給母親倒了杯熱水,小心翼翼地遞到她手裡。

母親擺擺手,眼圈微紅:"不用談了,最好別生,我更自由,你們也省錢。"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這話聽起來像是氣話,但我看得出母親眼中的失落和心酸。

那個周末,我請了半天假,帶着母親去了趟城裡新建的人民公園。

春天的陽光灑在母親花白的頭髮上,一瞬間我發現母親真的老了,那個曾經在我心中強大堅韌的女人,不知何時已經有了滿頭的銀絲和一臉的皺紋。

"媽,您說實話,您是不是特別想要個孫子?"我問道,聲音裡帶着幾分愧疚。

母親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看着不遠處推着童車的年輕父母,微微一笑:"誰說不是呢?你爸走得早,這些年就指望着看你成家立業,傳宗接代。"

她頓了頓,眼神飄向遠方:"老劉家的兒子都有兩個孫子了,逢人就誇,過年回老家,我都不好意思見人。"

"那您為什麼說不要生了?"我追問道。

"兒子,媽是過來人。"母親轉過頭,目光深遠而堅定,"你媳婦說的也有道理。我住在你們家,確實有不方便的地方。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我這老古董總愛指手畫腳,難免生氣。再說,我和你媽媽住一塊兒時,也沒少受婆婆的氣,那滋味我懂。"

"媽,您別這麼說..."我有些哽咽。

"我真想通了。"母親拍拍我的手,那手因常年洗衣做飯已經變得粗糙,"你知道嗎,你外婆當年就住在我家隔壁,跟我們分開住,反而相處得好。有啥事叫一聲就來,不礙事的時候各自清靜。現在我也六十了,還有退休金,一個人住也挺好。"

回家路上,母親告訴我,街道居委會最近在分配福利房,專門給老年人的,她已經去登記了。

"條件不錯,兩室一廳,有自來水,還通了煤氣,比咱們家這老房子條件好多了,而且離你們家也不遠,走路也就十分鐘。"母親邊走邊說,語氣里竟有幾分嚮往。

聽了母親的話,我既感動又內疚。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我轉頭看她,發現她額頭的皺紋在暮色中格外清晰,這些年,她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在我和丫丫身上,從未為自己想過。

我記得她退休那年,單位給每個退休工人發了一塊上海產的手錶,她愛不釋手,卻在我生日那天,悄悄放在了我的枕頭下,說是送給我的禮物。

那股酸楚湧上心頭,我握緊了母親的手:"媽,不管怎樣,您永遠是我最親的人。"

晚飯時,我把母親的決定告訴了小梅。

她沉默了一會兒,停下了筷子,問:"阿姨真這麼說的?"

"嗯,她說她想得開,說不定一個人住更自在。"我看着妻子的眼睛,不願讓她察覺我心中的複雜情緒。

小梅低頭扒飯,碗里的米粒被她一粒一粒地撥弄着。

突然她抬起頭:"其實我小時候,外婆就住在我家旁邊,每天來幫忙做飯,晚上回自己家睡覺,相處得挺和諧的。我不是不想讓媽住在一起,只是..."

"只是什麼?"我放下筷子。

"你知道我姐家的情況。"小梅的聲音低了下來,"我姐生二胎後,婆婆全包了,結果現在孩子只認婆婆,叫我姐'媽媽'都不應,一家人鬧得不可開交。"

她抬起頭,眼裡閃着光:"再說,你也看到了,單位里評職稱多難,我今年要是不評上,可能以後就沒機會了。我不是不想帶孩子,是真的分身乏術。"

我這才明白,小梅的態度源於她對職業發展的重視,以及對家庭關係的擔憂,而不是不尊重母親。

那一晚,我倆第一次認真討論起二胎和居住問題,不再是敷衍和迴避。

窗外的月光灑進來,給小小的房間鍍上了一層銀色。

小梅說著說著紅了眼眶:"我是真怕重蹈我姐的覆轍。小時候我姐是我們村裡最有出息的,考上了師範,結婚後為了孩子放棄了提乾的機會,現在四十歲的人,看起來比我媽還老。我不想這樣。"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我伸手撫上她的臉:"我懂,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是嗎?"

第二天是周日,母親照例帶丫丫去小廣場玩,那裡每周日上午都有露天電影放映,丫丫特別喜歡。

我和小梅則去看了街道分配給老年人的福利房。

那是棟新建的三層小樓,紅磚外牆,鋁合金窗戶,每戶一室一廳,朝南通風,還帶個小陽台。

單元門口有保安值班,樓下就是街道辦的文化站,常有老年人在那裡打牌下棋,熱鬧非凡。

最讓我驚喜的是,小區里還有專門的老年活動室,每周還有衛生院的醫生來巡診,這在當時可是稀罕事。

回程路上,小梅突然挽住我的胳膊:"這環境比我想像的好多了。阿姨一個人住確實方便,但要是她願意,周末可以來我們家住。再說,丫丫那麼黏外婆,也不能完全分開。"

"你這是鬆口了?"我有些驚喜,忍不住停下腳步。

小梅點點頭,嘴角微微上揚:"我想明白了,關鍵是各自有空間,互相尊重。"

她頓了頓,像是下了很大決心:"至於帶孩子,咱們一起商量着來。我不是不想帶,是怕顧不上。但我會儘力的,畢竟那也是我的孩子。"

那個周末的談話像一場及時雨,沖淡了家庭中的緊張氣氛。

我們決定等母親搬進新居後再考慮二胎的事,給彼此一些緩衝的時間和空間。

初夏時節,母親順利搬進了福利房。

出乎意料的是,她很快適應了新環境,甚至比在我們家時更加活躍開朗。

她在文化站認識了幾個牌友,每天下午都要去打上幾圈撲克;還參加了街道的老年合唱團,學唱《十五的月亮》《南泥灣》這些老歌。

常常笑着跟我們分享小區里的趣事,講得繪聲繪色,連丫丫也聽得入迷。

每周日,我們都接她來家裡吃飯,丫丫更是高興,每次外婆來,總會帶來她親手做的小點心——麻花、糖果包,或者是丫丫最愛的桃酥。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推開門就聞到一股餃子餡的香味。

廚房裡,小梅和母親正在忙活,丫丫站在小板凳上,學着大人的樣子笨拙地包着餃子,三人說說笑笑,場面溫馨。

晚飯時,小梅突然放下筷子,看着母親說:"媽,我想好了,明年準備要二胎。"

母親筷子一頓,眼睛亮了起來,像是突然被點亮的燈泡:"真的?你不是說..."

"我是說過,但看您這麼支持我們,我也該為這個家多付出些。"小梅真誠地說,眼神坦率而明亮,"不過還是得您幫忙,我評職稱那陣子怕是照顧不了兩個孩子。"

"這有什麼,大不了我天天來回跑就是了!你們這兒到我那兒才多遠?走路十幾分鐘的事!"母親笑得合不攏嘴,連聲音都提高了八度。

飯後,我和小梅送母親回家,夏夜的風很柔和,帶着紫丁香的香氣。

走在路上,母親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地和我們計划著:"還是生個男孩好,到時候我給他縫個小肚兜,再買個虎頭帽。要是個閨女,我就給她織毛衣,我會的花樣可多了。"

看着母親興奮的樣子,小梅沖我眨眨眼,笑着說:"咱媽這勁頭,比我們還大呢。"

這話讓我心裏湧起一股暖流。

"咱媽",多麼簡單卻又溫暖的稱呼,它意味着接納,意味着認同,意味着一家人。

就這樣,在八七年春天,小梅懷上了二胎。

這次懷孕讓她格外辛苦,孕吐嚴重得幾乎什麼都吃不下,臉色蠟黃,人也瘦了一圈。

學校體諒她的情況,特批了她長假,但評職稱的材料還得準備,有時她趴在馬桶邊吐完,又強撐着回到書桌前工作。

母親二話不說,收拾行李住進了我們家。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白天照顧小梅和丫丫,晚上才回自己的住處。

她學會了用電飯煲煮些清淡的粥,還讓隔壁李大嬸教她做開胃的酸菜,每天變着花樣給小梅做吃的。

我也盡量早回家,接送丫丫上學,晚上給小梅揉腿捶背。

記得有天晚上,小梅突然害怕起來:"老周,我這胎是不是不順?怎麼比懷丫丫時難受這麼多。"

我安慰她:"大夫不是說了嗎,每次懷孕情況都不一樣,沒事的,等過了三個月就好了。"

母親聽了,掏出一個紅布包,裏面是一塊溫潤的玉佩:"這是你奶奶傳下來的,說是保胎的,我懷你那會兒也戴着,你看我這不是好好的。"

小梅接過玉佩,竟然沒有像以往那樣拒絕這種"迷信"的東西,而是輕輕地掛在了脖子上:"謝謝媽,我會好好保存的。"

一家人忙忙碌碌,倒也其樂融融。

有天晚上,小梅握着我的手說:"老周,我以前可能太自我了。看到媽為這個家的付出,我才明白家人之間需要相互體諒。"

母親也有了變化。

她不再對小梅的現代生活方式指手畫腳,甚至開始學着用電飯煲和洗衣機,還跟小梅請教怎麼輔導丫丫的英語作業。

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母親和樓下的張嬸子聊天:"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了,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老一輩也得學着理解。我兒媳婦其實挺好的,工作忙,但心裏有分寸。"

這話讓我心裏一熱。

十月懷胎,小梅終於在次年春節前生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孩,足足有七斤二兩重。

產房外,母親和我一起等候,當護士抱出孩子時,母親的眼淚唰地就下來了:"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接她出院那天,醫院走廊里擠滿了前來祝賀的同事和鄰居。

母親抱着小外孫,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這孩子,跟你小時候一模一樣!看這額頭,還有這耳朵,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然而,喜悅過後是更大的挑戰。

兩個孩子的照料讓全家人手忙腳亂。

丫丫也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功課作業多了起來,需要輔導;小兒子又到了百天內最難帶的時候,夜裡常常哭鬧,有時一夜要起來好幾次。

小梅產假結束後便急着回校準備職稱評定材料,我工作上也正是關鍵時期,單位分房的名額有限,我必須加倍努力才能爭取到。

眼看着局面要失控,母親主動請纓:"不如這樣,我白天來你們家幫忙,晚上回去住。丫丫放學後先到我那兒寫作業,我做好晚飯,等你們下班一起吃。這樣各得其所,誰也不委屈。"

這個提議得到了小梅的贊同。

就這樣,我們家形成了新的生活節奏。

母親每天早晨七點準時來,幫忙照顧小兒子,然後去接丫丫放學,傍晚準備晚餐。

我和小梅下班後,全家人一起吃飯,然後送母親回家。

生活雖然辛苦,但充滿了溫情。

最讓我感動的是,母親和小梅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

有次我加班到深夜,回家看到她們倆在燈下一邊剝毛豆一邊聊天,小梅正笑着聽母親講我小時候的糗事。

"你爸爸還在的時候,有一年廠里組織春遊,你非要跟着去,結果半路上把褲子尿濕了,你爸爸只好把自己的外套給你圍上,背着你走了一路。回來的車上,你倒好,睡得香,他卻感冒了,足足躺了三天。"

小梅笑得前仰後合:"難怪公公當年那麼疼你,原來你從小就這麼會哭會鬧。"

母親也跟着笑了:"誰說不是呢,我那會兒還埋怨他太慣着你,現在想想,他那是愛孩子。"

那一刻,我看到了兩代人之間的理解和包容,心中無比感慨。

丫丫上小學二年級那年冬天,小梅如願評上了中級職稱。

喜訊傳來的當晚,她特意做了一桌子菜,還買了老母親最愛喝的花雕酒。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飯桌上,她給母親倒了小半杯酒,然後從包里拿出一個精緻的盒子,裏面是一條漂亮的羊絨圍巾,顏色是溫暖的駝色,正適合母親的年紀。

"媽,這是我特意給您買的。沒有您的幫助,我不可能堅持到現在。這次評職稱,評委們都表揚我的教學論文寫得好,可他們哪知道,那論文是在您幫我照顧孩子的時候才能完成的。"

母親接過圍巾,愛不釋手地摸了又摸,眼裡噙着淚花:"傻孩子,咱們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我能幫上忙,心裏也高興。"

丫丫在一旁插嘴:"外婆最好了,我們班的李明也有外婆,但他外婆從來不幫他輔導作業,我們外婆還教我背古詩呢。"

小梅摸摸女兒的頭:"是啊,咱們外婆是全省城最好的外婆。"

聽着這話,母親笑得如三月里的春風般溫暖。

轉眼間,小兒子小寶也上了幼兒園。

有一天晚上,全家人吃完飯,母親突然說想搬回自己家住。

"孩子們都大了,不用我天天來回跑了,我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再說現在小區里新開了個棋牌室,老姐妹們天天叫我去玩呢。"

小梅急了,筷子一放:"媽,您別是生我氣了吧?我知道您做了很多犧牲,孩子們還小,離不開您..."

"不是,不是,"母親擺擺手,臉上是真誠的笑意,"我是真想通了。當初你提的條件沒錯,各自有空間,大家反而相處得更好。你看現在,咱們一家人多和睦啊。"

小梅緊張的表情這才舒展開來。

"再說,我那兒樓下新開了個棋牌室,老姐妹們天天叫我去下大、象棋,我總是推說要照顧孫子孫女,她們都笑話我是老古董了。"

我看着母親滿足的神情,明白她是真心話。

這些年,她不僅幫我們照顧了孩子,還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樂趣。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當年那個固執地希望同住的老太太,如今也變得獨立開明了。

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智慧——各自保有自己的空間,反而能走得更近。

小梅堅持每周末接母親來家裡住,節假日則帶全家去母親家團聚。

丫丫和小寶也養成了習慣,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外婆。

過年時,小寶總會偷偷把壓歲錢塞給外婆:"外婆,這是我的壓歲錢,你拿去買好吃的。"

母親每次都笑眯眯地收下,然後在小傢伙走後,偷偷地放進他的儲蓄罐。

丫丫也有自己的方式表達愛意,她會給外婆畫畫,寫小紙條,或者背一首剛學的古詩。

有一次,她在學校朗誦比賽中獲了獎,第一個電話就打給了外婆:"外婆,我朗誦《遊子吟》得了第一名,老師說我感情特別真,那是因為我想着您教我的時候。"

電話那頭,母親的眼淚流了下來。

前不久,丫丫考上了省城最好的重點大學,填志願時,她堅持選了中文系,和母親當年的夢想一樣。

收拾行李那天,我看到她小心翼翼地包起外婆織的毛衣。

"外婆說大學宿舍冬天冷,讓我帶着。"她笑着說,眼神溫柔,"她還給我織了兩條圍巾,一紅一藍,說是冬天可以輪換着戴。"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家庭的和諧不在於住在一起,而在於心靈的相通。

曾經的"三個條件",看似是隔閡的開始,實則成了我們重新建立家庭關係的契機。

如今,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依然精神矍鑠。

她的小區里經常有人來諮詢養老經驗,她成了名副其實的"模範老人"。

每當有鄰居問起她的二胎經驗,她總是笑呵呵地說:"最好別生?那是騙人的!多個孩子多份樂,關鍵是一家人要學會互相尊重,給彼此留點空間。這樣的家庭,才像個家。"

說這話時,她眼角的皺紋里都盛滿了幸福。

兒媳提出三個要求才肯生二胎,60歲阿姨:最好別生我更自由還省錢 - 天天要聞

看着夕陽西沉,我不禁感慨,人生的智慧往往就藏在這些家長里短中。

我們在爭執中成長,在謙讓中獲得幸福,在平凡的日子裏書寫着不平凡的情感故事。

昨天,小寶拿到了高中錄取通知書,全家人歡聚一堂慶祝。

晚飯後,小梅突然拉着我到陽台上,望着夜空中的星星,開玩笑地問我:"老周,當年我提那三個條件,你恨我嗎?"

我摟着她的肩膀,看着屋內其樂融融的一家人,輕聲說:"哪會呢,那是我們一家人最好的選擇。"

人生如酒,經歷過酸甜苦辣,才能品出其中真味。

窗外,母親正抱着小外孫女,輕輕哼着小時候唱給我聽的童謠。

滿天的星光下,我們這個平凡的小家庭,在時光的長河中寫就了自己的傳奇。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終於離婚了 - 天天要聞

終於離婚了

2025年5月27日結束了14年的婚姻生活​在簽字的那一刻內心毫無波瀾走出民政局大門甚至​有點如釋負重​​但此刻躺在床上​那種為自己這些年不值的痛苦情緒​宛如利爪一樣​不斷撕扯已經血肉模糊的心而背叛的他躺在沙發上早已鼾聲如雷​從校園到婚紗戀
沒必要和自己過不去,爭取把日子過好! - 天天要聞

沒必要和自己過不去,爭取把日子過好!

人還是要會想一點,每天都保持心情愉快,這樣的日子才會過得開心。開開心心過日子,身體也就會好一點,這是我的切身體驗。因為開心也是一天,憂愁也是一天,何不讓自己快樂起來,行動起來,讓自己內心充滿着陽光,盡量讓自己身心愉悅。
侄女與姑姑爭祖父留下的門面,長沙租客「躺槍」:我被打了,店也被鎖了! - 天天要聞

侄女與姑姑爭祖父留下的門面,長沙租客「躺槍」:我被打了,店也被鎖了!

長沙的賀先生於2020年租下了雨花區圭塘路一處門面用於經營,他與自稱系房東的張先生方簽署了租賃協議。今年3月,張先生去世,張先生的妹妹張女士表示該門面產權實際屬於她,因租戶並未向她支付租金,應當搬離門面。由於幾次協商未果,張女士方與賀先生起了衝突。張先生的女兒小張認為,這幾個自建的門面起初歸屬於她的爺爺...
女人允許你追她,會有3個提示,別忽視 - 天天要聞

女人允許你追她,會有3個提示,別忽視

女人覺得你賜牆及肩,難以託付終身,不想和你發展男女之情,則會下意識疏遠你,和你保持距離,不會給你越界的機會,經常掃你的興緻,令你難堪,你縱刺心裂肝,女人也不會多看你一眼,在這個時候,你當學會放手了。
女人願意讓你「得手」,會有4個跡象,別不信 - 天天要聞

女人願意讓你「得手」,會有4個跡象,別不信

一個女人同你來往時,若是對你沒有興趣,沒有想過和你進一步交往,在這個時候,你試圖親近她,即便你的行為蠢迪檢押,未有不妥之處,女人也不會給你親近她的機會,常會駁你面子掃你興緻,此恨綿綿,戳心灌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