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認識自己。
這些問題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樣子互為對照,不斷地去追問,又不斷地在追問後塑造。然而繁忙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僅僅只是明白這個道理,卻仍掙扎沉浸於幻想中,自欺欺人,長此以往,甚至發展成為病症。
那麼,該如何擺脫恐懼,解放自我呢?以下,Enjoy:
王宇 | 作者
01
認識自己
必須是一種切身體會
了解自己不能只是知道,僅僅智力上的知道不能成為一個人的財富,更不能讓他放棄病態的追求,也不能改變他原有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知道不能成為一種改變自己的動力與力量。
認識自己,不能只是智力上的。
儘管剛開始時是這樣,但最終必須成為一種切身體會。
正如《禁閉島》中的肖恩醫生並不是向萊蒂斯說教,而是配合他的幻想,使他自己發現了幻想的存在,讓他自己對幻想世界產生懷疑。
只有當他意識到自己活在夢中時,才能產生摒棄幻想的力量。
總是給自己灌雞湯,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比如,一個人總是和自己說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完美主義是錯的,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人。
這些僅僅是他為了獲得治癒的手段,而非真正的醒悟——他並沒有體會到自己活在幻想中,也沒有發自內心地放下對自己無情的要求。
用腦意味着說教與要求,而用心重在發現與頓悟,如果沒有內心的觸動,一個人就無法拒絕幻想的誘惑,也無法抵擋恐懼的侵蝕,在關鍵時刻他又會開始退縮、逃避和表演。
02
請為自己而活
一位男性患者在治療時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也知道自己活在幻想中,並明白是「應該」導致了痛苦,他也想要放下虛榮心與比較心,面對一個不優秀的自己。
但一到現實中,他該逃避還是逃避,該幻想還是幻想,該自恨還是自恨,依然沒有放下偽裝。
他也知道不應該這樣,現實中卻有一種穿心的痛,讓他不得不躲到編織的安全殼之中。另一位患者在被人審視時的心態就像沒有穿衣服,羞愧難當,想馬上找個地縫鑽進去。
此時,之前的知識、治療中的語言一點用都沒有,他整個人都被這種強烈的恐懼所控制、所束縛。
恐懼就像「敵人」的武器,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必死的決心、對虛假自我與虛假人生的痛恨,就無法在關鍵時刻挺住,也不會有勇氣直面恐懼。
患者大多數時候只能體會到對癥狀的恨,卻沒有體察到自己的人生早已被幻想、恐懼所控制,真我早已被流放,這遠比癥狀更可怕。
他早就不是在為自己而活,他最對不起的人就是他自己。
患者必須認識到,他是身不由己地被某種特定傾向所驅使,儘管那並非其本意或利益所在,甚至還經常跟他的真實需要相反。
02
認識自我的最終目的
是解放自我
是什麼讓一個人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是什麼力量讓一個人沉浸在幻想世界之中?
又是怎樣的恐懼讓他一直不敢做自己?
卡倫·霍妮提醒我們:「在恰當的背景中去感覺情感,並去體驗那些還只是看到但並未感覺到的情感或驅力,非常重要。
慢慢地,他會注意到那些連他自己也認為無理的期望。後來,他意識到這些不是無害的願望,而是苛刻的要求。他最終會發現這些自負驅力及其幻想,然後會體驗到當這些自負受挫時,他就會被完全壓垮、狂怒不已。
最後,他開始明白這些情感固有的力量。但是,這與他寧死也不願放棄這些情感的感覺相差還是極大。」
「寧死也不願放棄這些情感的感覺」,是因為這種自負驅力是有力量的,就像簽署魔鬼協議的人,出賣了靈魂,而魔鬼也滲透到了他的身體中,慢慢融入他的血液中——當幻想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幻想就不只是一個想法,而成了一種掌控他人生的力量。
它的存在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它就像一個殼,可以保護他如此脆弱的內心。
治療並不是方法的授予、道理的灌輸,而是幫助和引導患者注意到他未曾發現的真相。而他也要明白,他一直追求的閃閃發光的「榮譽」,並沒有讓他真的變得堅強,只是讓他越發虛弱。
真正改變的力量來自對自己的同情,來自對自由的渴望,來自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
當一個人領悟到自己一直沒有真正活過時,解救自己的動力想必不是為了完美,也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來自想要像一個人一樣活一回。
這種力量會讓他改變活法,糾正錯誤的價值觀,也會讓他勇敢地從「殼」中走出來。
認識自我最終的目的是解放自我,解放自我則是為了成為自我。
一切的病症皆因沒有活出或不敢成為自己,因此在主觀和客觀之間產生了強烈的衝突所致。
但當精神力量一點點變強大之後,我們就沒有必要為了得到肯定而討好別人,沒有必要犧牲自己以換取安全,沒有必要為了成功而逼迫自己,沒有必要為了「愛情」而依附他人……
當一個人不再被恐懼左右,他就能和別人一樣好好地活,並為生活而努力。
最終,他定會成為他自己。
關於作者:王宇,南京森知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END ——
【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 延伸閱讀 」
《社交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