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純原創的公眾號不超過7%,這是拂塵記的第679篇原創文章,字數1392,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
這個社會同情弱者,這無可厚非,本地最近有一則新聞上了熱點,原因是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搶了老人的東西,還讓她重重摔了一跤。
輿論影響巨大,處理結果很快出爐,我無意論他人是非,也不想為誰辯護,只是由此,突然聯想到前幾天的買菜經歷。
有句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轉念一想,我似乎又不太應該生起此念,因此用文字來記錄梳理,順便聽聽您的意見。
那天早上去市場,遠遠看到一排攤位,孤零零隻有一個老太太,前面放着三根黃瓜,一堆芋艿,一些花生,我問芋艿多少錢一斤,她似乎驚魂未定,問她每句話,她都要再問一遍,反應遲鈍。
本想速戰速決的我,心裏不耐煩,可這排攤位只有她1人,我不好意思走,既然問了,就買吧,有一絲絲同情的成分在。
稱完才發現需要現金,她說她沒有手機支付。我就讓她幫忙刮芋艿皮,我去認識的地方換現金,剛準備走,一個市場管理人員過來,兇巴巴地說,這裡不能賣,剛剛跟你說過,又來了!那邊統一賣蔬菜,快過去!
她很慌張地說,我要刮下皮,刮完我就不賣了,我回去了。
那個人繼續趕她,不能在這裡,這個攤位不是賣蔬菜的,剛剛跟你說過了啊,你不走,我要挨批的啊。
她不知要怎麼辦,一會拿刀子,一會拿袋子,我安慰她,不急,我去換錢,等會我來拿。
等我換好現金,一轉頭卻發現老太太不見了,再走近一看,原來她蹲在攤位旁的角落裡。
看我來了,她鬆了一口氣,低下頭,一邊刮,一邊問,他來沒來?過一會又問,他來沒來。
我說沒有,不急,來了也不怕,他不會怎麼樣的。
她說,昨天我在外面路上賣,被城管搶了十幾斤花生,後來有個好心人看我急得不行,心臟病快犯了,看不過去,幫我要了回來。
我問,那你為啥不到那邊統一的地方去賣?
她說,那裡要收3元錢,我就一點點東西,不合算,算了,我不賣了,幫你的弄完,我就回去了。
回家後,看看我拿到的芋艿,似乎比稱的少了些,心中閃過一絲念頭,我拿到的是不是不是稱好的呢,裏面還有一大塊不能吃,唉。
後來我就想,她為了省3元錢,寧願提心弔膽,擔驚受怕,寧願不賣了回家,這值得嗎,不管怎樣,隨便賣賣也不止 3元啊?
她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她的行為,她不願意遵章守紀,不願意出額外的錢。
那她,又會不會因為我不在,把芋艿換了或少了呢?3元錢她都看得那麼重,難保她不會做出那樣的行為。
或許在她看來,3元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相當於我們的30元、300元?
又假如,她真因為那十幾斤花生,犯了心臟病,進了醫院,甚至更嚴重,那麼,這不是得不償失嗎?
我想,3元跟害怕恐懼、跟意外、健康比起來,根本就不值一提。
我經常跟家裡老人說,你們現在的任務不是賺錢,只要保重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在賺錢了。
再想起開頭新聞里,老人子女接受採訪,老人並不缺錢用,她就是不聽,喜歡用這種方式,換點小錢,或許是想體現她存在的價值?
站在老人的角度,這樣的想法沒有錯,年紀大了,也要活得有價值;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他們也沒錯,這跟規章制度有衝突,他們必須管理,不然就亂套了;
站在子女的角度,他們不缺老人賺的幾塊錢,如果能夠健健康康太太平平,那就是最好的……
每個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最終作出的選擇、言行也會不同。看似每個人都正確,可放在一起,就有矛盾衝突了。
換作你,你會怎麼選?你會買他們的菜嗎?你會阻止你的父母做這些事情嗎?你對他們是同情還是可恨還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