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戀的甜蜜,也許是人一生中持續最久的回憶了,幾十年前的細節都那麼清晰。
婚姻的存續期比戀愛長得多,可其中的美好記憶卻輸給了初戀。戀愛到婚姻一定發生了某種本質的「相變」,就類似水在穿過零度和一百度時發生的事情,那麼它是什麼呢?
表面上,首先是一紙契約,以及各種稱呼的變化。而本文探索的是發生相變的動力學因素,以及形成相變的典型路徑。
我們就「性覺醒」這件事說起,這是一段物種進化過程中寫入基因的一段代碼。沒有這段代碼的物種已經被淘汰了,而性覺醒也比不過是正負電荷相互感知的一個進化版本。
而催生這一過程的是身體發育產生的一系列激素,比如五羥色胺之類。超越電荷異性相吸的是更高級的選擇性,這種選擇性絕不包含「有沒有房、有沒有車之類的計算」。基因來不及吸收它們,就委託給理性和文化了。
這種原始的選擇性包括的首先是顏值、身材、音容笑貌,似乎女性進化得更完備,她們的選擇里還包括了才能。按《物演通論》的說法,這是代償所致。女性身體較弱,又要承擔後代的哺育,求存壓力代償出了比男性更高的安全感需求。這樣,選擇有才能的男性就可以理解了。
青春期如何體現才能呢?打架嗎?對,能打可以算一項。學生時代,學習好似乎更有未來,所以,聰明會給男性加不少分數。
總之,戀愛相當「原始」(生存驅動),很多都是在激素的「藥力」下,靠理想化的「腦補」完成的,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今天,戀愛已經「變味了」。看似在選擇清單中,加入了大量的「利益計算項」,但那只是把相變後婚姻空間的東西搬到了戀愛空間。所以,只有初戀比較純凈,之後的「談朋友」只能是算婚姻的預科班。
自從加入了「計算」,對方,甚至是對方原生家庭的財富積累都被列為重中之重,浪漫的愛情即便沒「領飯盒」,也不再是主角了。
真正的戀愛(初戀)沒有計算項。如果你從未有過,那隻能是一種悲哀。這種非理性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傻傻的幸福。兩人過得是「精神烏托邦」。
婚姻不同,婚姻是「家」這個社會「雙核細胞」的構建,以及它走向死亡前的持續代謝過程。雙核細胞里有兩個主體,它們相互抱團取暖,又相互爭吵不休。
顏值、身材,加上才能也無法保證婚姻的幸福。隨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經濟地位的提高,這顆「雙核細胞」越來越脆弱。因為裂變為二後,他們依舊可以好好地活着。
當求存壓力降低,「家」的必要性也貶值了,這就是你看到的離婚率居高不下背後的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兩個人才適合雙核細胞的結構呢?老人說:門當戶對。更科學一點,就是仔細論證兩人的代謝和諧。代謝包括「生活物質的代謝」、「情感能量的代謝」和「信息分享與融合」(文化代謝)。
具體說,生活需要的物質是否能達成?性格匹配否?三觀相容否?「門當戶對」是有利相互成全的,互補也有利相互成全,底線落差不能太大,婚姻考驗的是下限(包容度),而戀愛搶眼的是上限(衝動程度)。
注意,婚姻的和諧中,時間是重要參數,婚姻需要全程經營,懈怠不得,一旦解構,也只能好說好散。孩子是「雙核細胞」的穩定器,他(或她)是夫婦間的「強力結合酶」。他以自己天然的受體分別與父母兩方分別結合。
文化和修養方面,夫妻有責任跟上,或至少有意願跟上對方的進步。別忘了,前面已經論述過,一紙契約背後就是代償升級出的選擇性,社會不是真空,誘惑的選擇性也會對現有家庭機構形成競爭,不能假裝看不見。
總之,愛情是欣賞對方的優點,而婚姻是包容對方的缺點。戀愛本質上很原始,婚姻的經營也不易,鄙視父母的門當戶對,可能最後很難看。
註:配圖采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