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絡
人際交往,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每個人都希望被他人所接受,所喜歡,但是事實卻總是違人所願。
在心理學研究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走向,往往由剛認識對方的那幾秒決定的,喜歡或者是討厭,早就已經在初次見面的過程中有跡可循。
其實,每個人和他人的交往都像在照鏡子一般,你喜歡的那個人,身上一定有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亦或者是對方身上,有自己喜歡、但是欠缺的某些特質。
可是,感情這種事情,始終是雙向的奔赴才有意義,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是如此。
我見過太多的人,因為不喜歡便開始詆毀,想盡辦法在背後戳他人的脊梁骨,似乎這樣,就能抵消自己內心的部分怨氣。
其實這樣的做法,既不理智,又顯得自己很沒有格局。
誰也無法強求對方喜歡自己,如果有人不喜歡你,最好的做法就是淡然處之,不要和他相爭論,並且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向前,直到將對方遠遠甩在身後,兩個人便再也不可能在一條路上碰見。
正如莫言曾經說:「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了,沒有為什麼。就像一陣風刮過,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塵,一轉身沉靜走開。然後,把這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寂然忘掉。」
喜歡這種主觀的事情,大多數時候都深究不出原因,可能就單單是你們的氣場不合,或者話不投機,你就進入了對方的交友黑名單。
不要和對方據理力爭,非要證明自己沒有錯,是他沒有眼光等等,只需要瀟洒轉身,把不喜歡自己的人拋之身後。
曾經有一部熱播青春劇叫《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飾演女主角沈月,也由此進入大眾的視野。可是她一出道,就被稱為「闖入娛樂圈的素人」。
因為沈月身材矮小且體態不均,五官和臉型也沒有任何優勢,她的劇隨手一截就是一張表情包,沒有任何美感,一度讓人無法入戲,畢竟她演的都是校園青澀的偶像劇。
面對大眾對她形象的攻擊,沈月的做法,可以說是圈得無數路人好感。
她沒有像其它被罵的明星一樣賣慘,或者和網友互相撕評論,為自己據理力爭,她只是開開心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沒有絲毫身材焦慮,吃喜歡的食物,去喜歡的地方,拍好看的照片,哪怕被說修圖嚴重她也不理會。
在採訪中,沈月說:「我覺得人快樂就這幾十年,不要去在意不喜歡自己的人,應該多看看那些愛你和關心你的人,多聽聽他們的聲音。」
而後,沈月被拍到和以前一起搭戲的男三號談起了戀愛,她也毫不掩飾,坐在男友的摩托車后座,肆意享受屬於自己的青春。
她身上的豁達遠超她的年齡,她不會為一些負面評價鑽牛角尖,對不好的評論表現得非常淡然。
在那之後,她為了新劇中的形象,開始努力地減肥,在鏡頭前的樣子比之前小了兩個號。現在新劇播出,那些曾經吐槽她的人,再也截不到她的表情包了,只能作罷。
沈月作為公眾人物,面對討厭她的那些惡評,可以說是做出了教科書般的回應。
她的做法和莫言的說法如出一轍,也讓我們知道,對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最好的表現就是無視,如果你還有點好勝心,那麼就藉機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也算是無聲的反擊了。
余光中作為一位學者,也是因為寫了《鄉愁》而被老少皆知,所謂有得必有失,他在文學地位上得到的榮光,同時也經受了很多的非議。
曾在一檔節目中,他被人公開說是一個騙子,還詆毀余光中一直精神不太正常,捏造出很多的謊言充當證據,一時間,對余光中的討論開始沸沸揚揚。
可是余光中老先生,畢竟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並沒有為這些非議公開聲明過,或者辯解過,在這件事情過去多年之後,他人在重提舊事,余光中只是淡淡地說道:
「他一直罵我,就說明了他的世界裏不能沒有我,我不理睬他,說明我的世界裏可以沒有他。」
這席話一出,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學者的智慧都藏在生活里。
因此,在你遭受不喜歡自己的人的非議之時,百般辯解毫無用處,還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去跟這些不值得的人糾纏。在漫長的糾纏中,你也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和對方同等層次的人。
其實,很多聞名世界的名著作品中,也不乏充滿生活智慧的女性,比如《簡·愛》,女主人公簡當時寄住在舅媽家,經常遭受來自表姐們的欺負,被各種莫名的人所討厭。
簡的性子很強硬,可是她並沒有與那些人抗爭過。因為她知道,最重要的事情並非抗議,而是加速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能迅速離開當下的環境。
所以,簡拚命地讓自己變得獨立,一個人也能很好的生活。終於,簡變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獨立女性,也變成了她表姐們觸摸不到的人。
願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強求任何人和結果,只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然後堅定地向著自己的目標走去。
很多人的生活總是被人際關係所牽絆,所感到煩惱,等你的世界足夠開闊,你會發現之前的那些難過完全不值一提。
人的一生如此短暫,要多留時間給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將時間花費在真正有意思的事情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