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2025年高考成績已於6月25日公布,6月28日至7月4日為志願填報時間。隨着高考成績的公布,志願選擇成為眾多考生和家長所面臨的問題。
考生如何選擇未來專業?用AI填志願靠譜嗎?7月1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特聘職業規劃導師王秀聰在接受讀特新聞記者採訪時,提出了她的專業看法與建議。
廣東省高考招錄學科差異明顯
「求穩」成為首要選擇
王秀聰向記者介紹了2025年高考招錄新趨勢與考生傾向。
她提到,從招錄情況來看,今年廣東省高考呈現出明顯的學科差異。物理類考生的錄取情況更為友好,含民辦本科在內,整體招生人數有所增加,其中高分段(560分以上)院校層級增招接近1200人,普通本科到民辦本科中間段增招約7000人。而歷史類考生的情況則不同,整體縮招了1000多人。
在填報傾向方面,「求穩」成為眾多家庭的首要考慮。這種趨勢在歷史類考生中表現得更為突出,財會、法學、漢語言等專業以及公費師範生、地方專項等項目受到青睞,導致這些方向的競爭更加激烈。王秀聰特別提醒歷史類考生家庭,由於歷史類招生人數減少且競爭加劇,在為歷史類考生制定志願方案時,需要預留更大的餘量。

專業報考要算清「風險收益賬」
面對新增專業,每次考生家長在選擇時都猶如站在「機遇與風險」的十字路口。這類專業緊扣低空經濟、數字技術等前沿產業趨勢,如同駛向新興領域的「首發列車」,早期入局者有望搶佔行業先機;但作為新設學科,其培養體系成熟度、市場認可度仍需時間檢驗。
「報考新專業要學會『借勢』,結合院校特色和地區產業情況綜合評估。」王秀聰以華南理工大學低空經濟專業為例,「如果考生分數夠不着該校傳統優勢學科,選擇這類依託名校平台的新專業,相當於持有一張『雙保險』,即便行業發展不及預期,學校的品牌背書也能為就業兜底。」
同時,她建議理工科考生應優先考慮重基礎、寬口徑的成熟專業,如數學、物理等基礎寬厚的傳統專業,為未來深造築牢根基。而家庭經濟條件相對沒有優勢的文科生則不妨鎖定法學、會計等「技術型文科」,用專業壁壘打造就業護城河。
當人生選擇題遇到AI,你的志願表可能需要「二次診斷」
記者注意到,近日關於使用AI工具填報志願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考生和家長對於這些AI工具和其使用方法的可靠程度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記者看到,近十家公司都推出的相關AI產品,如夸克高考志願填報、豆包志願填報功能、百度高考AI助手、騰訊元寶高考志願諮詢服務等。記者在使用過程中發現,AI填報志願方便快捷,只需要給出分數等基本信息,就可以一鍵生成志願,但部分AI 填報存在數據陳舊、定位偏差等問題。
關於此類問題,王秀聰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在志願填報工作中,AI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它能夠快速處理和呈現往年錄取數據以及今年更新的招生計劃,替代人工完成線上搜索條件、篩選信息的工作,為考生和家長提供了大範圍的參考,大大節省了人工搜索排除的時間。例如豆包、DeepSeek等AI工具,通過結構化、框架化的問題設置,能對專業傾向、未來升學和就業規劃等問題,給出一定的志願參考。
另一方面,王秀聰提醒:「AI是高效的『數據搬運工』,卻成不了貼心的『人生規劃師』。」實測發現,即便輸入官方招生文件,AI仍會出現『將圖書情報歸為工科』『混淆中外合辦專業招生代碼』等低級錯誤,更無法洞察家庭的經濟背景、職業資源等個性化需求。她比喻道:「就像醫生不能只看體檢報告就開處方,AI生成的志願表必須經過人工『二次診斷』,對照招生章程核對專業代碼,結合考生性格特質調整專業傾向,用規劃師的經驗框架為AI數據『校準方向』。」
在這場決定人生走向的重要抉擇中,王秀聰建議家長建立「三維決策模型」:用AI工具夯實數據地基,以規劃師經驗搭建結構框架,讓考生興趣點燃未來方向。當理性分析與興趣愛好考量交織,才能在志願表上寫下最適合的青春答案。
王秀聰也強調,高考志願規劃領域魚龍混雜,為避免「踩坑」,如果需要選擇志願規劃師,信任背書至關重要,若身邊沒有可信任的規劃師,可選擇經營時間較長的機構,利用機構的管理團隊、機制和審核流程來保障服務質量。此外,家長可通過提問評估規劃師的經驗、判斷思路和角度,看其是否能擴充自己的思考範圍、理清糾結點。如果不選擇規劃師,家長和考生則需自行深入研究招生政策、院校專業信息,結合自身情況謹慎決策。
「高考志願填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AI工具、招錄趨勢、專業選擇和規劃師的輔助都需要綜合考量。考生和家長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理性分析,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作者:讀特新聞記者 王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