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正在給各行各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12月25日,江蘇高校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行動新聞發佈會在江蘇省教育廳舉辦。現場,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樹兵就《江蘇高校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行動方案》相關情況進行綜合發佈。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分管負責人分享了各校在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方面的舉措、成效。

打造一流「人工智能+」專業體系
「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是教育發展規律、也是改革發展必然。」楊樹兵介紹,《江蘇高校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行動方案》的目標是加快人工智能理念、知識、方法和技術深度融入高等教育專業建設,打造一流「人工智能+」專業體系。
當前,全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2個人工智能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蘇州大學4個人工智能專業入選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三期工程。省教育廳將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品牌專業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打造若干江蘇特色、國內一流的人工智能專業集群。
省教育廳支持有辦學基礎和能力的高校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合理增設人工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視覺工程、機械人工程等相關專業,或申請新設目錄外人工智能相關新興交叉專業。例如,東南大學在全國首創開設未來機械人專業;河海大學在全國首創開設智慧水利專業;南京林業大學在全國首創智慧林業專業。
在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其他專業交叉融合發展方面,省教育廳支持有條件的高校採用輔修專業和微專業等形式,面向其他專業學生開設相應人工智能課程及學習模塊,支持有興趣的學生跨專業學習人工智能知識技能。
支持有關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其他專業」的雙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和聯合學士學位項目,開展多類型人工智能人才聯合培養。如,東南大學開設「醫學影像學+人工智能」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設「信息與計算科學+人工智能」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設「人工智能+大氣科學」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等。
賦能專業建設高校亮出「實招」
推進「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建設,江蘇多所高校亮出「實招」。今年年初,南京大學首先推出「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引發廣泛關注。
「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分為「1+X+Y」三個層次。目前,學校已開設1門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百餘門X層次人工智能素養課和Y層次人工智能前沿拓展課。其中,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聚焦文理融通,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人工智能領域頂尖專家譚鐵牛領銜,面向全體4000位本科新生全覆蓋。
今年,教育部公布50個「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應用場景典型案例,東南大學推薦的2個案例先後入選。學校建立了以未來機械人等13個交叉學科專業、9個雙學位項目、15個微專業為代表的「AI+X」「X+AI」新興交叉專業體系,建設由AI通識教育課、AI領域基礎課、AI專業核心課、AI跨學科選修課組成的AI-MUST課程體系,面向全體本科生按理工、醫學、人文分類開設《人工智能通識導論》必修課。
2024年,南京郵電大學全面啟動「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行動,按照人文社科、非信息類理科和信息類工科分層設計通識課程模塊、專業交叉課程模塊和高階創新課程模塊三個課程層次,構建「3X3」分類分層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人工智能知識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
南京工業大學以AI素養培養中的師資、課程、教學、實踐等4個關鍵因素為抓手,制定實施了「智馭未來:本科生AI素養築基計劃」,建立了本科生AI素養培養體系,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AI素養培養方案。2024年秋季,學校面向全校近7000名新生全面開設《人工智能導論》通識課程。
全省已有36所本科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
江蘇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徐慶介紹,近年來,省教育廳大力支持高校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專業、課程建設,鼓勵高校在課程、教材、教法、實習實踐平台項目建設等方面開拓創新,大力培養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專門化創新人才。
目前全省已有36所本科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多所高校開設網絡與人工智能算法、計算思維與人工智能基礎等課程,江蘇高校獲批人工智能相關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7門;江蘇省教育廳還鼓勵高校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育人項目實踐。啟動省級人工智能學院建設,鼓勵支持師生開展人工智能領域創新與實踐,並推動有關項目成果落地轉化。
楊樹兵介紹,下一步,省教育廳將全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高校專業建設,為高標準建設教育強省提供堅強支撐。推動全省本科高校打造包括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人工智能專業核心課程、「人工智能+X」交叉課程等在內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並組織名師名家領銜編著「人工智能+」高質量教材,提升課程教材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創新性,培育優質教學資源,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支持相關高校牽頭成立人工智能教學聯盟,加強資源共建共享和經驗交流。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於露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