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地理永攀登!」10月4日早8點,北京市教委四級調研員、延慶區阜高營村「第一書記」范新棟就帶領着首都師範大學環境資源與旅遊學院2021級地理科學專業師生進村,開啟為期一天的主題教育活動。作為該校「第一班主任」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早早在村口等候同學們的到來,並道出此次活動的主題。
記者了解到,今年國慶期間,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圍繞「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時代」主題組織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在落實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基礎上,進一步豐富高校學生國慶假期在京、在校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強化勞動教育、上好新時代「大思政課」,引導學生主動融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熱烈氛圍。
「第一書記」「第一班主任」帶隊調研
北京市教委從2016年開始向區縣派駐「第一書記」。北京市教委政策與法制工作處四級調研員范新棟作為市教委派出的第三批「第一書記」,進駐北京市延慶區大榆樹鎮阜高營村開展工作。范新棟介紹,阜高營村人口共有626人,土地面積3600畝。由於村內無特色產業、無企業等原因,導致該村勞動人口流失,集體年收入不足10萬,面臨著經濟薄弱和發展無後勁的困境。「阜高營村是個『狀元搖籃』,村裡三百多戶人,先後培養出了一百多個大學生。近年來,我們倡導大學生反哺家鄉,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這次邀請首師大的老師和同學們進村考察,也是希望他們也能有所收穫,幫助我們一起為振興鄉村貢獻新想法。」范新棟說。
「同學們進村後,除了從地理專業的角度,關注阜高營村的氣候、地貌,還對村裡的哪些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慶到來之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與十餘位優秀教育工作者一起,受聘為首都師範大學的首批「第一班主任」。作為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新品牌,「第一班主任」要通過參加主題班會、講授「大思政課」、開設專題講座、面對面談心談話等多種形式與學生交流,進行思想引領。此次由「第一書記」帶領大學生進村調研的主題教育活動,正是由李奕發起和設計的。調研活動開始前,李奕就拋出一連串問題:「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了,村裡的路非常平整,不少人家建起二層小樓,居住條件甚至比城裡還好。鄉村振興到底需要振興什麼?我希望同學們今天帶着思考去發現『真問題』,帶着專業知識去思考如何解決『真問題』。」
李奕告訴記者,此次主題教育活動不同於地理專業學生以往開展的野外考察,在出行之前,就依據「紅色印記」「鄉村振興」「鄉村產業布局」和「鄉村發展規劃」四個專題方向,安排學生分組開展行前資料搜集。主題教育活動中,要求學生們要通過深入基層調研,充分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從專業角度開展調研實踐和學習活動,在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新自己的「資源觀」和「環境觀」,了解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為了幫助師生們了解延慶區情和阜高營村村情,阜高營村村黨支書記路鳳山、和第一書記范新棟詳細介紹了該村的紅色歷史和發展狀況,延慶五中地理正高級教師郭立霞則從專業角度介紹了延慶區的地理特徵。
首都大學生融入鄉村思考「真問題」
調研開始後,大學生們在首師大地理、旅遊等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分組進村走訪。「紅色印記」組看望了90多歲的曹東蓮奶奶,曹奶奶帶領同學們歌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東方紅》,坐在炕上聊起村裡的紅色歷史。「鄉村振興」組拜訪兩戶「大學生之家」,調研鄉村發展現狀和京郊農村家庭存在的問題。「鄉村產業布局」組考察了當地黃芩茶產業點,重點圍繞新時代農村產業布局和產業開發等問題開展調研。「鄉村發展規劃」組對村周邊地形地貌、農田林地土質資源進行調研,到當地牡丹園景區了解平北梯田式種植特點,對鄉村文旅規劃提出建議。
正值國慶假期和重陽佳節,全體師生跟隨村裡80歲高齡的張振爺爺一同登頂村邊的玉皇山,不僅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陽登高」,更在登山途中踐行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隨隊的專業教師們還在沿途為學生們講解地形地貌,以及野外考察等專業知識。
走進鄉村,融入鄉村,帶給了師生們不一樣的體驗。一位同學告訴記者:「來之前我們想了很多,但是到了村裡之後,才發現自己想的遠遠不夠。今天是一次寶貴的實習經驗,回到學校後,我們還要圍繞黃芩產業和市場做深入的研究。」在首師大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教師姚長宏看來,這樣的教育活動為學生與鄉村之間提供了良好的互動機會。「阜高營村有着深厚的紅色歷史和特色產業,具備旅遊開發的基礎。我是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師,下一步我也想把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帶來,更深入地開展調研和服務鄉村振興。」
首師大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黨委書記常華認為,讓大學生走到首都經濟社會一線開展實踐活動,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方式。「利用國慶期間來到京郊農村開展實踐活動,把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這樣的主題教育活動不僅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得到專業知識的實際體驗,也感受到了京郊農村的巨大變化,發現了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希望引導學生髮揮專業優勢,為鄉村振興貢獻出他們這代人的思考和探索。」
(文/首席記者 常悅;來源:現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