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天馬山園內的護珠塔千年來由於地基變動,塔身逐漸朝東南方向傾斜,因其斜度超過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素有「上海比薩斜塔」之稱。千年斜塔為何斜而不倒?如何保護好這座斜塔,更好地傳遞它的歷史和人文價值?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課在護珠塔下展開。

沒有教材,沒有課桌椅,課堂就設在大自然里,空氣中還氤氳着桂花的香氣,這讓天馬山學校參加研學的學生們興奮不已。當天的授課教師來自松江一中,大家拿到研學任務單後,迅速分好了小組,圍繞護珠塔所處的地理環境、塔身外觀、塔身結構和建築材料等展開實地勘察。

在探討如何測量塔身高度時,松江一中數學教師周鋼一開始並沒有過多干預,而是給學生們留足了自由探討的時間和空間。經過一次又一次嘗試,學生們在周鋼的指導下,嘗試使用捲尺、角度測量儀等工具,通過數磚塊估算、立體幾何思維等方法破解了塔身高度測量的難題。「如果直接教大家方法,就缺少了探索思考的過程,無法達到項目化學習的目的。」周鋼說,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

當堂探究結束後,老師們還為學生們準備了護珠塔始建年代考、推測斜塔傾斜原因、斜塔保護現狀調查等拓展任務。這大大激發了大家的探索欲與求知慾。天馬山學校八(2)班學生盛子涵說:「玩中學、學中玩,比起在教室里學習多了很多樂趣,也多了很多思考的動力。」

「帶領學生基於真實的問題,展開真實的探索研究,最終得出真實的研究結果,這個過程對於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有意義的。」松江一中物理教師單慧璐介紹,作為一門跨學科研學課程,千年斜塔的探究涉及領域廣泛,可探究性強。事實上,早在一年前,松江一中就牽手上海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天馬山園,圍繞「千年斜塔因何斜而不倒」這一課題展開了前期探索實踐。最近,天馬山園被納入松江首批研學旅行基地。今後,該研學項目將有望在全區推廣。
文字、圖片:王梅
編輯:夏婷 丁藝婕 毛震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