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獨有的蘋果品種,外形濃艷少人知,被譽世界三大蘋果之一

2020年09月29日13:04:03 育兒 1236

大西北獨有的蘋果品種,外形濃艷少人知,被譽世界三大蘋果之一

蘋果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水果,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物美價廉,深受人們喜歡。

在世界上有三大蘋果,一種是日本的紅富士,還有一種是美國的蛇果,另外一種是來自我們國家,產自大西北的花牛蘋果,果型獨特,飽滿圓潤,但知道的人並不多。

大西北獨有的蘋果品種,外形濃艷少人知,被譽世界三大蘋果之一 - 天天要聞

甘肅的花牛蘋果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不是最近才有的品種,種植有100多年歷史,和別的蘋果相比起來,是一種暗紫色的紅,果實端莊好看,稜角突出,輪廓非常明顯,看上去和美國蛇果有點相似,吃在嘴巴裏面果肉細膩鬆脆,蘋果香味濃郁,汁水多。

前兩天來到了花牛蘋果產地,紅彤彤果子掛在樹上,豐收的季節,非常招人喜歡,現在正好是成熟時,從樹上摘下來一個,吃了還想吃。

大西北獨有的蘋果品種,外形濃艷少人知,被譽世界三大蘋果之一 - 天天要聞

在蘋果不同品種中,花牛蘋果是很溫性的水果,民間常說: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營養豐富,含有維生素、果膠、蘋果酸、膳食纖維等多種有益身體健康的成分,可以直接生着吃,又能夠榨成汁,也可以放在鍋里煮熟了吃,還可以烹飪成多種多樣的美食,比如說蘋果雞蛋餅、蘋果鬆餅等。

大西北獨有的蘋果品種,外形濃艷少人知,被譽世界三大蘋果之一 - 天天要聞

對農作物來說地域特色非常明顯,我們時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水果,而大西北地區是非常適合花牛蘋果生長的,海拔高,雨水適中,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再加上黃土高原山地獨特氣候環境,是公認花牛蘋果優質產地,所以種出來的花牛蘋果有着獨一無二的口感。

花牛蘋果在六七十年代已經走出大西北,在國際以及國內有很好的聲譽,在吃法上有兩種。

大西北獨有的蘋果品種,外形濃艷少人知,被譽世界三大蘋果之一 - 天天要聞

樹上完全成熟採摘下來的花牛蘋果,蘋果香味濃郁,一口咬下去咯嘣脆,香甜,汁水豐富,有些人就喜歡花牛蘋果所帶來的獨特味道,在蘋果中專門挑花牛蘋果吃。

將花牛蘋果從樹上摘下來放在常溫下,20天之後就會慢慢的開始變粉變面,這個時候非常適合做老年人以及寶寶的輔食,也很適合牙齒不好人群食用。

大西北獨有的蘋果品種,外形濃艷少人知,被譽世界三大蘋果之一 - 天天要聞

說到吃蘋果,會發現把蘋果拿到有光線的地方看起來很有光澤,用手摸上去有一層油光光的感覺,洗的時候不沾水,有的人說是打了蠟,其實蘋果基本上都會有這種情況,但不是打蠟,而是在生長的過程中自身分泌出來的一種果蠟。

這種果臘是一種天然物質,可以保護蘋果不受蟲子傷害,讓果實看起來更加誘人,在運輸過程中能夠保持蘋果新鮮度,減少變質腐爛現象。

大西北獨有的蘋果品種,外形濃艷少人知,被譽世界三大蘋果之一 - 天天要聞

吃蘋果一定要削皮嗎?

有數據顯示,蘋果皮含多種營養成分,比如說花青素以及多酚類物質,抗氧化作用非常好,有的人吃蘋果喜歡削皮,有的人連皮吃,認為會浪費營養,其實削不削皮和個人習慣以及口感有很大關係。

對一些來路不明的蘋果,擔心上面有農藥殘留,用清水洗沒有很大把握,那麼削皮之後吃起來口感會更好,也吃得放心。

有些商家為了搶市場,在花牛蘋果沒有成熟的時候已經上市了,而我們家的花牛蘋果現在剛剛從樹上採摘,是等到果子完全成熟之後,因此口感脆甜,非常好吃。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
寶寶燒水壺會有毒嗎?四大風險危害要規避 - 天天要聞

寶寶燒水壺會有毒嗎?四大風險危害要規避

寶寶燒水壺不僅是專為寶寶而設計的,用它還可進行燒水、煮茶等,而且優質的寶寶燒水壺燒水效率快,且能夠幫助我們節約時間等,但我們如果選購到劣質寶寶燒水壺,可能就會存在加熱效率慢且加熱不均勻、還會散發有毒有害的物質等,這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危害非常大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 天天要聞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是一句流傳於中國民間的農業諺語,其核心是通過觀察小暑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單雙數,預測後續的天氣旱澇趨勢。這句看似簡單的俗語背後,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規律的長期觀察與智慧總結,但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仍需結合現代氣象學與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