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家是我們永遠的港灣。
外面受了傷,受了委屈,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家。
林語堂先生有句經典的話:
「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一家人,本該是夫妻相愛,兒女相伴,手足情深,彼此包容。
但是,生活不易,世事難料,有時候,最溫暖的家也帶給我們最深的傷害。
其中,受傷最深的,就是弱小的孩子。
「原生家庭」一直是大家的討論熱點,我們想請大家明確一下自己的目標:
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原生家庭?是為了埋怨父母,讓他們為曾經的錯誤道歉嗎?
並不是!
我們是為了療愈過去的創傷,讓自己不再為過去所累,活出自己的幸福;
我們是為了斬斷創傷的代際傳承,不讓我們的下一代受同樣的苦。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下面3個小夥伴的故事,可能會給你啟發:
小時候,我是爸爸的「情緒垃圾桶」
生命的前29年,我對爸爸全是「恨」。
爸爸很自私,從我有記憶開始,我爸添飯只添自己的,從來不幫人添飯。
如果有什麼問題,永遠是別人的錯,就算在路上不小心被石頭拌倒,他也會停下來抱怨甚至是罵那個石頭,覺得是石頭的錯,石頭就不應該在那裡出現。
爸爸脾氣大、動不動就暴跳如雷。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找茬暴打我,可以說用「拳打腳踢」來形容都一點不誇張。
長大後,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的身體自動屏蔽了這段痛苦的記憶,大腦直接選擇這一切沒有發生過,好像回憶不起來了。
直到2017年,我的事業出現了重大挫折,開始有輕度抑鬱,被爸爸暴打的畫面一幕幕的開始「跳」了出來,像魔鬼一樣每天來折磨我。
我知道爸爸是愛我的,雖然他不苟言笑,雖然他從不表達,但他真的為了我們付出了一切,特別辛苦,我很感激他。
同時,我又被痛苦的回憶拉扯。
我經常半夜醒來,臉上都是淚水,醒來後會有更深的恐懼和痛苦。
成為踐行生的第38天,我就梳理了和爸爸的關係,我嘗試着去理解他。
爸爸太苦了——
爸爸11歲時,爺爺就去世了,順其自然地,爸爸成了家裡的頂樑柱,踏上了養家糊口的征途,拉扯三個叔叔和一個姑姑長大。
那時候,家裡窮,沒有米飯,只能吃紅薯,頓頓紅薯,日日紅薯。
現在,爸爸只要一吃紅薯、稀飯就會反胃就會吐。
他的身體從未忘記這些傷痛。
爸爸吃飯特別快,常常是我一碗飯吃不到三分之一,他已經吃完了,我多次提醒他這樣對胃不好,他說不是他想吃快,是飯到嘴裏就自然下去了。
爸爸經常念叨:那個年代,吃飯要搶,吃慢點就沒有飯了。
我突然理解,為什麼他從來不給任何人添飯了。
一直以來,爸爸積壓了太多的負面情緒——
後來,爸爸結婚生子,有了我和弟弟,媽媽沒有工作,一大家子只能靠爸爸。
爸爸沒有上過學,只能去干體力活,累不說,還要到處受氣,別人罵他了,他還要賠笑臉。
他的壓力、恐懼、害怕無處訴說,也不知道如何正確排解,只能一直憋着。
人的本能是欺軟怕硬的,爸爸也逃不過這一點,弟弟太小,而我是當時「最適合的出氣筒」,承接了爸爸的大部分怒火。
看到這些後,我淚流滿面,特別心疼小時候的自己,以後我會好好愛自己。
我也看到了爸爸的後悔和痛苦,大多數時候他都是在拚命克制。
他已經竭盡全力地愛我了,他只能給我這麼多。
成長到現在,我已經徹底放下了過去的創傷,我也做了母親,化解了過去的創傷,學會了管理情緒,斬斷了創傷的代際傳承,這是我送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爸媽感情不好,我就是背鍋俠
我對媽媽的感情是複雜的。
小時候,媽媽很愛我,會一邊洗衣服一邊教我唱歌,夏天夜裡扇着扇子哄我睡覺一直到半夜,幹完農活就把熟睡的我抱回家。
對於我來說,那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媽媽變了,她的脾氣變得很糟,總是跟爸爸吵架、發火甚至歇斯底里,摔盆子摔碗,鬧得永無寧日。
每次吵完架,媽媽就會說爸爸的各種壞話,然後就抱着我說:「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
最初,我會很心疼媽媽,甚至成了媽媽的小衛士,故意惹爸爸生氣,挑釁爸爸。
到了青春期,我越來越煩媽媽,甚至有點看不起她,有一次她又開始哭着說出這句話,我終於忍無可忍,沖她大喊:「你去離婚啊,不用為了我,去離婚啊!」
媽媽高高舉起了手,卻沒有落下來,紅着眼睛轉過身去。
我和媽媽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我越來越討厭媽媽,「她就是個沒能力的怨婦!」,這是我給媽媽貼的標籤。
為了逃離媽媽,我拚命讀書,考上了外地的大學,留在了外地工作,每年只回家一次。
我跟媽媽的溝通,是每周一次極其敷衍的電話。
直到我結婚、生子,也成為一位媽媽。
夜晚疲憊的煎熬、孤軍作戰的無助、面對孩子生病的痛苦……
我終於慢慢讀懂了一個媽媽的心,也終於看到了當時媽媽的真實生活。
父親在外地干工程時,認識了一個女人,風言風語傳回老家,媽媽當時獨自帶着3個孩子……
她恨丈夫的不忠,恨自己沒有能力,又心疼孩子太小,為了保護這個家的完整,她苦熬着堅持到心力交瘁。
每個人都想溫柔而體面地活着,可生活是真實甚至殘酷的。
當生活的考驗接踵而來,媽媽只能用強悍的樣子去對抗這個世界,甚至不得不活成讓孩子嫌棄、厭惡的樣子。
媽媽的人生給我敲響了警鐘:父母彼此相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結婚後,我的目標就是:打造一個孩子和愛人回來就不想走的家。
我一直在學習經營婚姻的課程,也一直實踐各種方法,主動創建和老公的關係,一路走來,我和他既是情人又是親人,是彼此最堅實的支柱。
在重男輕女的陰影下,我倔強長大
我媽懷我的時候,全家都希望媽媽能生個兒子,沒想到是個女孩。
我剛出生時,奶奶從接生婆手中接過我,看了一眼,臉色一下子就變了,放下就走,月子里再沒有過來看過我。
從我記事起,奶奶總是有意無意地說:「怎麼你是個女孩子,要是個男孩子就好了......」
我是個女孩子,這就是我最大的錯。
回憶童年,留在我記憶最深處的第一個場景,是這樣的:
一個大雨天,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奶奶和叔叔突然揪起了我,把我跌跌撞撞扯到了院子。
我站在雨地里,很快就渾身濕透了,又冷又害怕,嚇得哇哇大哭。
奶奶和叔叔黑着臉,冷眼看着我,任憑我的淚水和雨水交織在一起……
要強的媽媽一直對我說:「你要爭口氣,他們看不起你,你就好好學習,讓他們睜開眼看一看。」
媽媽對我要求特別嚴格,不管是學習,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非常嚴厲。
三四歲的時候,我從外面跑回來,餓得不行了,伸手就去抓盤子里的菜,媽媽抄起棍子就狠狠敲我的手。
剛上學的時候,作業寫得不認真,她二話不說就給我撕了。
她恨鐵不成鋼地說:「你要爭氣啊!」
媽媽的話刻在了我的骨子裡,我必須要爭氣。
我從來不用大人操心學習,認真聽課,認真完成每一項作業,始終給自己擰緊了發條,不會有一點點鬆懈。
我必須要考第一,必須要當「三好學生」,只有那個時候,家裡人才會給我一個好臉色。
後來,我考上大學,有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
家裡人都對我「另眼相看」,開始轉變對我的態度,一大家子也能其樂融融坐到一起。
原來,家人的愛也是有條件的,像我這樣的女孩子,只有優秀,才有資格被愛。
我渴望有人能拯救我,有人能無條件地毫無保留地愛我,被我選中的人就是老公,我拚命付出,來討要老公的關愛與認可。
於是,我用十二分的力氣去討好他,照顧他,我把自己的快樂,完全交給了老公手裡,他說好,我就高興,他說不好,我就難受。
現在才知道,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負擔。
當我們感情出現危機的時候,我萬念俱灰,瞬間跌到了人生的谷底。
一次酒後,我終於爆發了,指着老公大聲哭喊:「你好好的行嗎?好好地讓我愛你,為你做一切好嗎?」
……
非常感謝陪伴我的教練和夥伴,要不是他們,我真的會徹底垮了。
「不要為別人的錯誤買單。」教練對我說。
是的,我沒有錯。
那時候,我才發現:雖然我成年了,但內心還是那個怯生生的小女孩。
我一次次回到過去,陪伴着害怕、恐懼、自卑、憤怒的自己,溫暖地擁抱她們,滿足她們的需求。
我找到了那個能一直愛我、陪伴我,永遠不會拋棄我的人,就是我自己。
我看到了自己的優秀——聰明、果斷、機敏、觀察力強、堅韌、能吃苦……而這些品質就是來自於過去的苦難,別人的白眼、冷漠、不公平激發出了我的潛在的能力。
我也看到:從小到大,有很多人都愛我,媽媽、哥哥、老師、同學、朋友、老公……甚至還有很多陌生人,一路托舉讓我有了現在的成就。
再看奶奶的重男輕女,我也釋然了:奶奶很可憐,她身為女人,卻看不起女人。她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長大的,這個觀念已經植入到她的骨血當中,這是代際傳承的負擔。
奶奶已經老了,改變不了。
不過,我已經卸掉了這個包袱,我的女兒不會再重複我的過去。
最後,我想把海藍老師一句話送給大家:
如果你沉溺於過去,就會成為受害者;如果從過去的經歷中學習成長,你就是自己命運的主導者。
原生家庭,是我們每個人都躲不過的地方。
越長大,越發現: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個人的成長都伴隨着或多或少的遺憾。
為什麼要療愈原生家庭的傷?
因為,我們本來可以過得更幸福;
因為,我們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複過去的老路。
療愈原生家庭的傷會很難嗎?
當你開始改變的時候,就不難了。
最難的是,明明知道自己有傷,明明知道傷痛可以被療愈,但總是邁不出改變的那一步,一直沉溺在痛苦中。
親愛的,你有一直未被療愈的傷痛嗎?邀請你分享在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