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教育體系

2023年07月16日11:30:02 教育 7210
德國的教育體系 - 天天要聞 德國的教育體系 - 天天要聞
10:03
* 所有內容視頻均從 YouTube 共享、轉發和嵌入。 如有違規或錯誤,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推薦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 天天要聞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4月11日,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開進江蘇科技大學舉辦「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這是江蘇共青團青少年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聯動各界協同發力,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搭建高質量就業橋樑,助力青年學子實現「好就業、就好業」。江蘇省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現場。 主辦方供...
勞動者之歌|邊巴卓噶:為3.6萬學員托起就業創業夢 - 天天要聞

勞動者之歌|邊巴卓噶:為3.6萬學員托起就業創業夢

邊巴卓噶在自己創辦的學校前(4月23日攝)。全國勞動模範、39歲的邊巴卓噶是西藏現代服務業技工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創辦學校那年,邊巴卓噶才20歲,她希望通過技能培訓,改變部分農村孩子沒技術、薪酬低、走不出大山、養不起家庭的狀況。
天大校長柴立元院士領銜開講!金牌課程+1! - 天天要聞

天大校長柴立元院士領銜開講!金牌課程+1!

從「雞蛋」到「小雞」的孵化過程是科學研究到中試階段到「母雞」則是成果的大規模工程轉化推廣階段這也是科研從0到1到2再到N的過程……4月11日在天津大學全景教室內天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柴立元以一堂「從科學到工程的貫通式培養研究」課程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感悟也開啟了一門面向學校工程碩博士的全新通識課程《工程...
共育美好未來,400多名專家學者在漢研討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 - 天天要聞

共育美好未來,400多名專家學者在漢研討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

極目新聞記者 狄鑫通訊員 傘吉鵬 徐山 劉亢4月12日,湖北省學前教育學會第二屆換屆改選會員大會暨第三屆常務理事會議在武漢盛大召開。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侯莉敏、湖北省教育廳辦公室四級調研員雷偉等領導嘉賓出席會議。湖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秦偉文當選為第三屆理事會會長。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前教育...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 天天要聞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近日,濱州醫學院舉辦「就選山東 『醫』往『職』前」2025年春季校園雙選會暨「美好『衛』來 『健』康煙台」醫學人才築夢煙台招聘會。招聘會現場,350家用人單位攜1.2萬個就業崗位進校攬才。該校4300餘名畢業生參加招聘會,2500餘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實現醫...
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首次在湖北招生 新生入校即進實驗室 - 天天要聞

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首次在湖北招生 新生入校即進實驗室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朱瑩)本科生每周只上4天課,周五統一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實踐……4月12日,深圳理工大學在武漢舉辦2025年湖北省本科招生專場宣講會,創校校長樊建平詳細講解了學校建設、招生信息等情況,吸引了超200位家長到場了解。

教育分類最新資訊

【記憶】恢復高考的回憶‖許弟余 - 天天要聞

【記憶】恢復高考的回憶‖許弟余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恢復高考的回憶許弟余我是遂寧中學六六級高中畢業生。1966年上年,正當我們準備畢業並報考大學時,黨中央發出了「5·16通知」,即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的關於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為此,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學生開始了「破四舊,立四新」和大字報、大批判、大串聯運動。學校的正常教...
【史志論壇】明清兩代《榮昌縣誌》纂修考 ‖滕新才 張財霖 - 天天要聞

【史志論壇】明清兩代《榮昌縣誌》纂修考 ‖滕新才 張財霖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明清兩代《榮昌縣誌》纂修考 滕新才 張財霖據多種文獻推斷,《榮昌縣誌》肇始於明代,明嘉靖《四川總志》已見徵引,惜佚失。清代經康熙創修,乾隆續修,同治重修,光緒增修,現存3部《榮昌縣誌》,都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一明嘉靖肇始榮昌縣誌的編纂,肇始於明代。明武...

全站最新資訊

白鹿巷之問:托特納姆熱刺究竟算不算英超豪門? - 天天要聞

白鹿巷之問:托特納姆熱刺究竟算不算英超豪門?

一、獎盃陳列室的沉默證詞走進托特納姆熱刺的新球場榮譽館,最顯眼的位置擺放着兩座老式英甲冠軍獎盃(1950-51、1960-61賽季),玻璃罩上積攢的灰塵厚度與陳列英超時代23座聯賽杯、社區盾杯形成刺眼對比。這座造價12億英鎊的現代化球場,至
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途中有機會也不逃跑?原因令人吃驚 - 天天要聞

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途中有機會也不逃跑?原因令人吃驚

當我們談論起古代犯罪的人,大家都會想到的一個場景就是被關在一個籠子里,然後有眾多的官兵押往刑場或者是發配至某個地方。不過在官兵押送發配地方的路上時,其實是有機會可以逃跑的,畢竟古代交通不便,不論走往哪裡都需要靠人力,最快的也就是通過牛馬運輸
張一山無罪勝訴獲賠1.3萬,本人發聲 - 天天要聞

張一山無罪勝訴獲賠1.3萬,本人發聲

近日,張一山維權勝訴,引發熱議。5月4日,張一山轉發法院公告發聲。4日上午,張一山工作室發佈法院公告寫道:「維權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小懲大誡,詬誶謠諑,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