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日報報道,中國光學巨頭大立光發佈最新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在11月實現52.44億新台幣(約12.1億人民幣)營收,2020年的1-11月合併營收118億,同比減少8%。
公開資料顯示,大立光成立於1987年,是一家專業精密光學鏡片、鏡頭的製造廠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光學產業,德國的徠卡和蔡司、日本的佳能和尼康,始終站在產業鏈的高端,霸佔大部分市場。
然而,大立光的創始人林耀英,卻用塑膠取代玻璃,打破德日等企業的壟斷,且經過30餘年的發展,大立光已經取代德日,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鏡頭製造商,市佔率一度超過30%,這意味着,大立光造出了全球1/3的手機鏡頭。
不僅如此,全球排名前五的手機品牌,無一例外,都成為大立光的客戶。而在眾多大立光的客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蘋果、華為。2016年,蘋果發佈的iPhone7 Plus,開創雙攝鏡頭時代,而大立光正是該機的獨家供應商。
一直以來,蘋果都堅持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因此蘋果曾先後扶持多家廠商,試圖做大立光的替代品,然而卻無一成功。
大立光之所以擁有令蘋果忌憚的統治力,既得益於大立光對大勢的研判,更離不開公司多年來對技術和良率的死磕。
在創立之初,林耀英就給大立光立下一條規矩「不買技術、不挖角、不做代工」。
光學技術雖然涉及上百萬個變量,但從建廠房到打地基,再到模具設備,大立光幾乎全部自主研發,即便外購機台,大立光也並非照單全收。
正是因為對技術和良率的極致追求,大立光建起自己的技術壁壘,並做到全球領先。2019年,華為推出的P30Pro,擁有4鏡頭、10倍光學變焦的超高規格,全球僅大立光能提供。
因此,背靠蘋果、華為,大立光的業績節節攀升,營收也愈發可觀。不過,也正因華為是大立光的大客戶,美國制裁華為後,間接導致大立光營收的下滑。
大立光CEO林恩平,在11月的法說會上曾坦言,因不確定性較高,有客戶停掉高規鏡頭訂單,這裡的「有客戶」正是意指華為。
受美國對華為制裁的影響,大立光預估12月拉貨動能與11月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