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線維修相當於門診,機庫(指飛機大修)相當於住院部,附件維修就是專科醫院。」在飛機附件維修領域深耕36年的劉明德,把自己看作是「飛機醫生」,他所面對的「病人」不會說話,「對症下藥」時不容一絲疏忽,要確保絕對的安全。
附件維修涵蓋電子電壓、液壓、氣動、機械等領域,對飛機出現故障的零部件進行檢修。「修出來的件要達到極致和完美,要確保可靠性。」劉明德感慨說,在他們這個領域,不管工作了多少年,壓力都很大。
劉明德在指導工人使用設配 受訪者 供圖
劉明德是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附件業務中心總監、工程師,在他的帶領下,團隊累計獲得國家專利112項。作為技術領銜,劉明德獲得2018年廣東省「南粵工匠」稱號。他認為,專利成果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檢驗一支隊伍業務能力、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
12月3日下午,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劉明德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飛機維修水平提高了很多,但和國際一流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需要長時間地追趕。
「機型迭代很快,可能一個機型還沒摸透,新的機型又進來了。每一個新機型,對於維修者來說,都是一次新的開始。」劉明德強調,飛機維修的從業人員要不停地學習,「一天不學習,就可能落伍了。」
12月10-13日,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將在廣州舉行,全國36支代表隊2565名選手參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辦的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綜合性職業技能賽事。劉明德認為,這樣的賽事可以起到引導作用,鼓勵更多年輕人專註提高職業技能,並覺得從事相關工作是一種榮譽。
多數輔助工具實現自主生產
在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附件業務中心,劉明德帶領一支400餘人的團隊,致力于飛機附件維修工藝改進、工裝設備自主研發創新,提升維修質量、拓寬維修深度,提升安全性能。劉明德沒有領導架子,不少年輕同事喊他「德叔」。
今年55歲的劉明德是廣州人,1983年進入由原中國民航廣州管理局舉辦的技工學校學習。「在學校,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劉明德從小就對飛機感興趣,也嘗試報考過飛行員,因招收飛行員的名額很少,沒有考上,畢業後進入飛機維修領域工作。
飛機維修分為航線維修、機庫、附件維修等幾大類。最初的幾年,劉明德在零件製造領域工作。1994年,為了發展車間維修能力,公司投入2300萬美元,組建附件維修團隊,劉明德成為其中一員。
目前,絕多數飛機附件維修所需的輔助工具,劉明德團隊都已實現自主生產。
劉明德告訴澎湃新聞,剛開始,國內的附件維修基礎很薄弱,很多零部件都需要從國外購買;購買零部件時,也需要一些輔助工具,這些輔助工具看上去很簡單,但價格卻驚人,「比黃金還貴」。
「錢要用在刀刃上。」劉明德介紹,如拆零部件的一個銷子,當年就要一兩千美金,「大家都很心疼,這差不多是一個人一年的工資」。於是,整個團隊就想「能不能自己做」。劉明德在零件製造工作過幾年,有機械加工的經驗,知道怎麼設計圖紙,用什麼材料製作,這為他設計、製造輔助工具提供了基礎。
「一個銷子自己加工出來,其成本可能不足50元。」劉明德說,真正掌握技術後,就會覺得其實也沒那麼難,有時團隊一天要畫10-20張的輔助工具圖紙。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絕多數的輔助工具,劉明德所領導的團隊都能製造,部分零部件集團公司也能生產了。據劉明德估計,目前,其團隊已經製造了幾萬件的輔助工具。此外,還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改進輔助工具。
累計獲得國家專利112項
最開始組建附件維修團隊時,資金有限,整個團隊不到100人。2002年,附件業務中心成立,在附件維修基礎上,增加了市場銷售職能,幫其他航空公司維修飛機零部件。目前,他們的國內外客戶有上百家。
最近十餘年,劉明德團隊的研發成果呈爆髮式增長。在增加維修可靠性的同時,也重視資助研發檢測設備。劉明德團隊研發的「一鍵通關——自動合同模塊」,能自主編寫軟件程序搭建的批量合同處理軟件,年自動處理合同103000份,與傳統人工操作模式相比,效率提高5倍以上,年節省人力153人(航材專業人員),該系統已經推廣到南航全國各地20多個分子公司。
團隊研發的「小電視液晶屏/觸摸屏快速檢測設備」,是國內首台自製快速檢測觸屏液晶屏設備,能實現批量檢測、自動記錄,測試時間縮短了近80%。最近,一種能自動監控飛機「空中閃屏」故障的系統被授予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正式應用於我國飛機附件維修領域,通過自動檢測,不但極大地提高了精準度,也讓維修員肉眼觀察成為了歷史。
2016年,「劉明德勞模(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組長由劉明德擔任。
2016年,南航「劉明德勞模(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組長由劉明德擔任,小組成員由飛機附件維修機械、電子領域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以及資深工程師組成,是南航首個飛機附件維修領域的技術創新工作室。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熱交換器是飛機空調系統的重要部件,機艙內的空氣供給、循環以及溫度調節都離不開它,它就像是飛機的呼吸系統。為了保障旅客和機上人員的健康安全,劉明德召集工作室成員開會,研究在特殊時期下熱交換器的維修工藝改進。
最後,他們採用的解決方案是,增加了前置工序,維修員收到飛機上拆下的熱交換氣第一時間在部件表面噴洒消毒水,靜置15分鐘後轉入大型專用烘箱在110攝氏度的環境下烘烤1.5小時,以保證殺死可能殘留在部件表面甚至芯體內部的病毒。同時在完成部件維修後用堵蓋堵上引氣管口,並使用塑料薄膜整體包裹熱交換器,就像是給部件帶上口罩,全方位的防護,保障修理完成的部件在下次使用時清潔安全,保障旅客健康安全。
澎湃新聞了解到,2010年前後,劉明德團隊有意識開始申報專利。數據顯示,至今,該團隊累計獲得國家專利112項,其中發明25項、實用新型83項、軟件著作4項目。劉明德認為,專利成果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檢驗一支隊伍的研發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對於過去所取得的成績,劉明德表示,一方面,這和整個團隊的追趕心態有關,「我們為什麼不能憑自己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這些成績離他的要求、目標還很遠,「每一個專利都只是一個小的突破」。
截至目前,劉明德團隊累計獲得專利112項。 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攝
不停學習,繼續追趕
在飛機附件維修深耕36年,劉明德一直有深深的「技術焦慮」,所談論的話題總是會聊到技術問題。
劉明德把自己的工作理解為是「飛機醫生」,面對不能說話的「病人」,要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和飛機實現交流,從而「對症下藥」,找到解決方案。飛機上的故障有時是間歇性的,發生故障時被飛行員記錄了下來,等送來維修時,卻不會出現故障,這需要維修者想辦法去模擬還原,再排除故障。
飛機一旦出問題,後果不堪設想,這對維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位,永遠是保安全。」劉明德表示,飛機維修和汽車維修等不同,「不是差不多能用就行」,而是要確保其可靠性,容不得一絲疏忽。在日常的附件維修中,他們要追求極致和完美,不停地給自己施加壓力,想法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飛機機型的迭代很快,可能一個機型還沒摸透,就有新機型投入使用。每一個新機型投入使用,對於維修者來說,「都是一次新的開始」。劉明德強調,飛機維修工作很辛苦,維修者不能鬆懈,需要掌握的知識很多,每天有新的產品、技術投入使用,必須不停地學習,「一天不學習,就可能落伍了」。
「我國航空事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通過一兩代人的努力,縮短了和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但差距還很大,仍需要長時間地追趕。」劉明德說,作為從業者,必須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繼續在各自的細分領域深耕,這樣才有望一點點地縮短差距。
劉明德還表示,國外先進國家的技術封鎖越來越嚴,這對國內的研發團隊來說,更要求注重自主創新,「不能完全受制於人」。
澎湃新聞注意到,南航提倡「五小」創新,鼓勵「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和小建議」。劉明德團隊也有相應的獎勵機制,會評價創新點,同時考慮其創新價值提升情況,按項目給予一定的獎金獎勵。
作為團隊的負責人,除了技術研發,劉明德也注重團隊建設。他一直推廣的「師徒傳幫帶」制度和「精益管理」理念,在傳統師傅帶徒弟模式在工作中傳授經驗,建立了創新培訓機制,不僅內部有專業的培訓課程,還把工程人員「送出去」培訓,保證工程人員的技能與行業同步發展。
「雖然技術手段不斷改變,但是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不能改變。這種精神是創新的前提和動力。」劉明德說,飛機維修要想進步,必須要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需要一代一代繼承者持續改進,並且將寶貴的經驗傳承下去。作為從業人員,要追求極致,永遠要有「下次做得更好」的心態;不能浮躁,要用心做好一件事。
據劉明德透露,上世紀90年代,從北航、南航等高等院校招了一批學生,經過多年的沉澱,這批人如今都成為了技術骨幹。
「為什麼幹了30多年,還有這麼多的激情?」有年輕同事這樣問劉明德,他的回答是:要調整心態,如果覺得工作是負擔,每天都會覺得累;但如果每天都有一個目標,想盡辦法卻解決它,就會有成就感,體會到實現目標、解決問題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