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蘋果新聞的爆料是越來越多,就連之前都不怎麼發聲的質量檢測環節,也出現在新聞上了,邀請媒體進行參觀。
(水刑)
另外就是iPhone17和iPhone18以及20周年紀念版的「假想圖」,在網上也是一大堆。
大家感知最強的應該是新設計語言,還沒有中文名字的「液態玻璃」是大家吐槽比較多的,在最新的Beta3版本里,其玻璃的通透效果又被降低了許多,被網友說是回到了毛玻璃。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這些,我們來看一個關於iOS模擬器的有趣項目:大家都知道現在網上有各種模擬器和虛擬機,就是沒怎麼見到iOS的,一來是運行性能的問題,一來是配置很麻煩(直到現在也是)。
也有些「類模擬器」工具是用雲端設備來代替的,費用很貴,錢包燒不起。
而現在又有人冒出了新動靜,想要挑戰一下Windows運行iOS,還有基於QEMU免費開源模擬器搭建的一鍵包(整合包製作者_B站UP主:TK講科技),解壓打開就能點亮iOS。
但是大家不要高興得太早,這玩意也僅僅是點亮而已,基於QEMU運行那是卡得上幀接不上下幀數,運行的也是 iOS 14.0 beta 5老版本。
看一下維基百科對QEMU的解釋:
QEMU的架構由純軟件實現,並在Guest與Host中間,來處理Guest的硬件請求,並由其轉譯給真正的硬件。
然而因為QEMU是純軟件實現的,所有的指令都要經過QEMU,使得性能很差,而配合KVM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需要KVM硬件加速來緩解卡頓情況,但是這個項目還不支持。
而且默認也不支持網絡連接,想要使用網絡,需要再創建一個VM虛擬機來當作中轉,然後在QEMU為iOS模擬出一個USB虛擬設備來連接。
算是一個探索型的項目,要是這玩意成功了,那以後會冒出來一些奇怪的iOS模擬器,很久以前還有像是黑雷模擬器的iOS模擬工具,但是風評一直不太好。
另外做這些模擬器也有點風險,作者自己是這麼吐槽的:
蘋果的模擬器做好一點基本上就是露頭就秒,下架和停止運營,官方也不會允許這類東西的存在,最多就是拿以前的版本來研究玩一下,對模擬器和虛擬化感興趣的朋友或許是不錯的玩具。
回到新設計的問題上來,市面上現在關於蘋果系統界面設計的討論很多,而iOS26目前也還沒有出正式版,也不知道最後正式版會不會把透明度改回來。
只是現在有些設計型的工具比較尷尬,跟着蘋果的透明度走,結果蘋果的透明度改來改去,他們估計也得對齊一下顆粒度。
這樣下去,或許以後借鑒蘋果的廠家和設計者就需要考量一下,要是哪天蘋果變卦了,自己還跟不跟?蘋果可以用調整效果作為措辭來修改,而跟隨者就會顯得比較狼狽。
加上歐盟那邊也在蘋果身上敲金塊,然後蘋果在AI的方向也不是很給力,界面新設計上的口碑也不是很好,還有各種釣魚和逆向工程對蘋果系統蠢蠢欲動,然後蘋果自己也要變得「更開放」,側載和運營政策等等,總體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把蘋果拉下王座,讓其歸於平庸。
頗有一種權游或一些電視劇里年邁的國王,失去了愛子之後,孤身望着王座心事重重的樣子。
就連蘋果引以為傲的生態互聯體驗,也在被慢慢稀釋,其他品牌也開始學習硬件互聯體驗,開始在macOS上連接手機,傳資料互通等等。
蘋果本身不需要整活,但現況是沒有以前無言就能鎮場的底蘊,大家想要看到蘋果有活,後續還會有更多新舊更迭與自身蛻變的事。
省流就是:誰來了都想咬一口這蘋果,有的是為了誇好吃,有的是在對比與自家的口感。
但是大家以為自己品嘗出經驗的時候,蘋果又上新了新品種,後面還有新CPU,新的屏幕形態,新的空間設備,新的通信體驗等等。
能帶來新內容和形態,這才正是許多人所期待的,雖然遭到了許多吐槽,但蘋果依舊在積極探索新東西的路上……最契合這種「創新魂」的莫過於羅老師了,可惜容錯空間不一樣。
話說蘋果現在比以前有意思多了,時不時像微軟一樣給大家整點活,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