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商平台上頻現商家利用「圖文遊戲」誤導消費者的「套路」。從抽紙規格模糊到質保期隱藏小字說明,再到襪子「買3送3」的話術,讓不少消費者在收貨後大呼上當。(4月6日《現代快報》)

襪子套裝「買3送3」只是買3雙發3雙,所謂的「送」不是贈送,而是發送。以醒目圖片製造贈送假象,以一行小字進行解釋,真的太離譜了!難怪有網友說,網購那麼久,沒見過這樣會玩文字遊戲的商家。與此異曲同工的還有,宣傳圖片醒目寫着配件「搭配使用」,實則是「單獨購買」……「圖文遊戲」製造的消費陷阱花樣百出,讓人防不勝防。
商家的宣傳圖片是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的重要參考。顯然,玩「圖文遊戲」的商家意在進行引人誤解的營銷宣傳。對此,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早有約束。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經營者應當真實、全面地向消費者展示商品的信息,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我國廣告法也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因此,任何商業宣傳都應儘可能客觀反映商品的真實情況,而非用「圖文遊戲」進行引人誤解的展現。
然而,像「買3送3」實則是「買3發3」等宣傳,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產生誤解,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經濟利益。這樣的「圖文遊戲」所涉商品價格往往不高,一些消費者即使想維權,有可能為「追回一隻雞」,得「殺掉一頭牛」,只好無奈放棄。相對於憑貨真價實吸引消費者的商家,這種「圖文遊戲」還涉嫌構成不正當競爭,擾亂電商生態,影響市場健康發展,降低消費者對電商平台及商家的信任度。對此,必須加以遏制,讓電商「圖文遊戲」難以遊戲下去。
平台應積極作為,完善運營規則,比如不得偷換概念、不得隱蔽標註、不得模糊或亂用計量單位等,擠壓商家玩「圖文遊戲」「缺斤少兩」把戲的生存空間;以實時監測、智能審核、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常態化檢查平台內商品描述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提高審核的準確性。對有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之嫌的商家予以警告並限流;暢通消費者的投訴渠道,及時回應消費者,對貨不對板的商家予以嚴懲,要求下架相關商品,直至清退違規商家。保護網購環境和消費者權益,也是在保護平台自己。
監管部門對網售商品應加大抽查和監管力度,定期開展專項檢查,積極處理消費者的反饋與投訴,定期向社會公開相關案例,形成一種輿論聲勢。據報道,「圖文遊戲」大行其道的原因在於商家違法成本與收益失衡,現行法律針對小額商品欺詐的處罰力度不足,難以形成威懾。故相關部門還要細化法律法規,明確「圖文遊戲」等誤導消費者行為的界定標準和處罰細則,提高違法成本,如增加罰款金額、限制商家經營等。還需建立便捷的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簡化消費維權流程,降低維權成本,讓消費者易於維權。(文/何勇海 圖/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