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李雅萱】補能體系建設新增兩位大佬。
11月30日,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宣布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以50:50的股比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運營向公眾開放的超級充電網絡。
結合近期中國造車新勢力帶動換電合作的背景來看,越來越多的車企認識到補能服務對電動汽車發展的重要性,並試圖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實現風險分擔。
奔馳和寶馬的入局,顯然是認準了補能市場的戰略意義和巨大潛力。

合作補能戰略是大勢所趨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補能方式主要有三種,以大家熟知的「蔚小理」為例,蔚來代表換電補能、小鵬代表800V高壓快充技術補能、理想代表增程式補能。其中不論是建設換電站還是建設800V超充樁,背後都承載着高昂的費用。
據悉,一根超級充電樁的價格在20萬到40萬之間,一個中小型超級充電站從土地到基礎設施建設再到運營維護,價格在100萬-200萬。投資規模相當大,盈利周期相當長。
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表示,補能是可以互相借力的,以此彌補每家企業的不足。畢竟單一的力量很渺小,但通過凝聚力量可以把超級充電站建得更多、覆蓋得更廣、服務更多的用戶。
事實上,梅賽德斯-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就曾直言,「電動化轉型成本巨大,靠車企單打獨鬥難以應對,大家必須聯合起來才行。」也正如財圈社不具名智庫專家所言,「看來大家都沒錢了,必須合作才能活下去。」
奔馳和寶馬在補能領域進行罕見的合作,既能攤薄建設換電站或超充樁的運營成本,又能藉此機會充分發展充電網絡方面的技術,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租用如特來電等第三方的服務。
「高端品牌車聯合打造高品質充電服務生態,可以拓展高端汽車消費市場,提升資源有效利用率,尤其是土地和電力容量資源比較稀缺,通過聯合的方式既可以拓展超充網絡服務能力,又能降低建設成本」,財圈社智庫專家李康補充道,「通過探索超充網絡的商業模式,能避免當前充電站出現服務費價格戰等現象,提升高端車主充電體驗。」

補能體系兵分兩路,孰強孰弱?
隨着奔馳、寶馬兩家德國企業的入局,補能體系的探索路徑已經初步形成了兩條合作模式。
一條是以蔚來、長安、吉利等中國企業為主的聯合換電補能之路,另一條是以奔馳、寶馬為主的共建超級充電站之路。目前雖然暫且不知哪條道路能真正走下去,但終究「先吃螃蟹」的車企願意採取合作無疑是開了個好頭。
針對私家車換電目前存在關於電池標準、電池BMS主導權等問題,財圈社智庫專家李康認為,目前各車企建設自己的超充網絡,只是各家搶奪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一個手段。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車企仍會是超充站建設主力,並將逐漸趨向合作建設。
就短期而言,奔馳和寶馬對傳統充電運營商的影響比較有限。原因無他,「敵人」過於強大。特來電等現有運營商的保有量超100萬,合資公司即使建成至少1000座具備先進技術的超級充電站,約7000根超充樁,也搶不走老牌運營商的飯碗。
此外還有一件很現實的事,無論是奔馳還是寶馬,目前支持超級充電的車型並不多。不過這也不是件壞事,畢竟車企建設補能體系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務好車主,提高品牌影響力,這何嘗不是一種吸引消費者的手段?
更何況補能體系並不僅僅是用來服務車主,還有機會為車企帶來營收。
就拿特斯拉來說,截至2023年11月1日,特斯拉在中國大陸已經落成了1800+座超級充電站,與之相對應的是其將近44萬的銷量。加上目前不少車企開始接入特斯拉充電網絡的協議,其到2030年或將獲利高達30億美元。

此次奔馳和寶馬在中國市場首次合作,充分展現了雙方對補能市場的戰略意義和巨大潛力的認可。而想要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大範圍擴張補能網絡,合作是勢在必行的。
只不過到底是換電走得遠還是超充行得通,一切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