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着年報收官,科創板「含科量」亦浮出水面。根據上交所統計,科創板全年研發投入總額達到1680.78億元,超過凈利潤2.5倍,同比增長6.4%,最近3年複合增速達10.7%。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積極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帶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含科量」不斷增強
2024年,科創板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4221.70億元,同比增長0.24%;近七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增長,同比增加3.09個百分點,其中54家公司增幅超過50%,285家公司營收創歷史新高。全年共實現凈利潤475.23億元,五成公司實現凈利潤增長,同比增加7.17個百分點,其中30家公司實現翻番,32家公司扭虧為盈。
值得關注的是,30餘家公司結合自身業務與資本投入特點,披露了非標準會計準則(non-gaap)口徑下的財務數據,為投資者了解公司核心業務發展情況提供了增量信息。如上市時未盈利的創新葯企業百濟神州,持續披露了公司在剔除股份支付、折舊攤銷等非現金費用影響後的經營利潤情況,基於其全球收入的快速增長和對經營費用的有效管控,已連續三個季度實現調整後營業利潤轉正,2024年度經調整營業利潤達5.28億元,同比增加57.04億元。
科創板全年研發投入總額達到1680.78億元,超過凈利潤2.5倍,同比增長6.4%,最近3年複合增速達10.7%。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達12.6%,持續領跑a股各板塊,其中107家公司連續3年研發強度超過20%。
截至2024年末,科創板已匯聚研發人員24萬人,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近三成。全年新增發明專利2萬項,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2萬項,中芯國際、信科移動等龍頭企業專利儲備均超萬項;累計138家公司牽頭或參與的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等重要獎項;超六成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64家躋身單項冠軍企業行列。
未盈利企業加大研發
作為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科創板在建立之初就設置了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允許科創屬性突出、尚未盈利或尚未實現收入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有力增強了資本市場對於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科創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與適配性。
2024年,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營收規模再創新高。根據wind統計,已有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以下簡稱「未盈利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54家未盈利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744.79億元,同比增長24%,高於板塊整體營業收入增速;歸母凈虧損合計為136.41億元,同比減虧36%。以2019年為基數,54家未盈利企業的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6%,展現出強勁發展動能。
從細分領域來看,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的發展呈現多點開花的格局。在生物醫藥領域,科創板未盈利企業將實驗室的創新突破轉化為千萬患者的臨床獲益,實現社會效益與商業價值的雙落地。其中,20家以第五套未盈利標準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中,18家公司自研產品已上市,其餘2家產品上市申請已獲受理;16家公司營收超過1億元,其中4家公司營收超過10億元。
實際上,近年來,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積極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帶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24年,54家未盈利企業合計研發投入459.44億元,同比增長5.86%,迭創新高;總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6%,高於板塊整體水平。
人才集聚方面,截至2024年末,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研發人員合計3.2萬人,其中8家公司研發人員總數超千人,呈現出顯著的研發導向人力資源結構。專利獲取方面,截至2024年末,科創板未盈利企業共有專利1.7萬項,其中發明專利約0.8萬項,技術護城河持續夯實。
持續性的高強度研發投入為未盈利企業積累了競爭優勢,也孕育出一系列具有行業變革意義的科技創新成果。例如,天岳先進2024年推出全球首款12英寸碳化硅襯底產品,標誌着我國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從「國產替代」邁向「全球引領」;迪哲醫藥的舒沃替尼是全球唯一獲批治療egfr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葯,有望惠及全球患者;中科飛測的明暗場缺陷檢測設備填補國內市場空白,連續出貨行業頭部客戶。
記者 劉揚